白鹅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5-04-05

《蜗牛的奖杯》教学公开课(通用17篇)

《蜗牛的奖杯》教学公开课 篇1

  【教学课题】蜗牛的奖杯

  【教材版本】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二年级下册 (执教:侨兴学园  郭新美)

  【教材解读】寓言故事《蜗牛的奖杯》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的能力。课文可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从前的蜗牛飞行本领高超,获得了冠军奖杯。第三自然段写蜗牛获得冠军奖杯后自满自足守着奖杯,不思进取。第四自然段写蜗牛因不再联系飞行,翅膀退化了,再也不能飞上天了。两幅插图中蜗牛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蜗牛的样子和神情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寓意的感悟。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我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追求,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读——演——说的语文实践中发现、研读、品味,,实现心灵与文本的碰撞,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感悟形象,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喜欢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抓住“自由、遥遥领先、得意洋洋、成天、勉强”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3、借助看图、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学生进行对话,在充分的体验中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查看全文

《但愿人持久》公开课教案(通用2篇)

《但愿人持久》公开课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持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持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和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他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持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一起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一起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 通情达理

《但愿人持久》公开课教案 篇2

查看全文

教师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

教师公开课教案 篇1

  一、谈教材

  《林海》是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绍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至六自然段。而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一组和本组第一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查看全文

公开课说课稿(精选9篇)

公开课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为我的新秀课进行评审,下面我对>这节课进行简单的说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一年级下P60—61,学唱歌曲《谁在叫》。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教材内容是《汪汪与咪咪》,在歌曲中出现的形象都是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形象。在这学期的歌曲中,有很多歌曲都是有关小动物的,比如:《小燕子》、《放牛歌》《杜鹃圆舞曲》、《数鸭子》、《我的小鸡》、《猫咪别淘气》等等。《谁在叫》这首歌曲中又多了一些动物形象,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学生想象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活动,使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更加喜欢和保护动物,美化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分析]

  上学期,我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互相了解,我面对的一年级小朋友年龄虽小,但天真活泼,在课堂上已经能大胆唱歌、跳舞,师生能互相配合,同学们已特别喜欢上音乐课。因此,在该课中,我便结合学生情况,设计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这些学生兴趣浓厚的活动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音乐、表现自我的欲望。 [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谁在叫》,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叫声

  及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在教学中结合唱、编、演多项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以及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意图 ]

  1、在音乐课堂中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精神,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学会唱新歌,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多项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设计理念突出一个“新”字。

查看全文

大班顺数倒数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

大班顺数倒数公开课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对顺数、倒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兴趣,理解顺、倒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从10以内任意一个数字开始进行顺接数和倒接数,用语言表达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可逆思维。

  通过比较1-10顺、倒数的不同规律,感知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知道顺数时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倒数时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少1。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点数10以内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

  课件准备:“纸箱楼梯”图片;“去购物”图片;“去车站”图片;“搭错车”图片。

  活动过程

  出示图片“纸箱楼梯”,引导幼儿感知数字1-10之间多1少1的等差关系。

  ——熊猫奇奇要去小伙伴家做客,可是小伙伴家住在高高的平台上,这里有一些纸箱,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纸箱排好了,你觉得他们像什么?(楼梯)

  ——楼梯的每一层分别用了几个纸箱?(1-10个)

  ——每两层相邻的台阶之间差了几个纸箱?(1个)

  ——所以每两个相邻的数字之间相差数字几?(数字1)

  小结:数字1-10,每两个相邻的数字之间相差1,例如1比2少1、2比1多1;2比3少1、3比2多1;……(以此类推)。

  出示图片“去购物”,引导幼儿学习10以内的顺数。

  ——奇奇和小伙伴们打算去郊游,需要先去商店买点东西,从小伙伴的家到商店一共有多少级台阶?(10级)

  ——奇奇要按什么样的数字顺序上楼?(1、2、3、4、5、6、7、8、9、10)

  ——从第一级台阶开始,后面的数字有什么变化?(越来越大)

查看全文

[原创]《母亲的恩情》公开课的教案-(通用15篇)

[原创]《母亲的恩情》公开课的教案-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一、教学要求: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如“忙着”。继续学习运用“文包诗”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词卡

  三、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诗《游子吟》

  1、导语: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在他50岁那年,写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下面听老师来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交流反馈。

  二、诗文结合,学习课文。

  1、  出示图,说说图中的内容。

  2、  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

  诗中哪句话让你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丰富“夜深了”的内涵:这时人们都在干什么?母亲不想睡吗?劳累了一天的母亲,非常疲倦,多么想躺在床上美美的睡上一大觉。缝着缝着,眼睛竟……指导朗读“夜深了”

  (2)、丰富“一针针一线线”的内涵:此时此刻,母亲忍着疲倦,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还仅仅是针线吗?还把什么缝进去了?

  自由读一、二自然段,体会其中母亲对儿子远行的担忧、期盼、不舍、牵挂之情……

  指导朗读句子:“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他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