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精选17篇)
《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 篇1
24 古诗两首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绝句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沉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早发白帝城》(通用16篇)
《早发白帝城》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并且掌握运用重点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被人誉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李白)你知道他写了哪些诗?你能有感情背诵吗?(学生声情并茂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劳劳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揭题释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名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白帝城”在哪里?
3.学生指出多音字读一读
三、指导自学:
1.先读诗中自己不熟悉的生字,注意读准诗中多音字,然后读诗歌,把读诗歌读正确。
2.多读几遍诗歌,把诗歌读顺,再查字典,想想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借助动画图景,合作探究诗意,然后小组内说一说。
3.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等一下与同学讨论。
四、汇报自学情况:
1.质疑
2.指名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3.这首诗第一句你读懂了什么?(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很快就到了。
4.李白的路途中有哪些见闻?指名说第二句诗意。
出示课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指名说说看了画面的感受。
大班经典诵读《早发白帝城》(通用16篇)
大班经典诵读《早发白帝城》 篇1
教材分析: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2.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
李白,白帝城,猿,小舟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回忆古诗,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静夜思和古朗月行吗?让我一起来念一下吧!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谁啊?(李白)
李白是唐朝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你们想不想见见李白啊?(出示李白的照片)。李白的一生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古诗,有些是我们学过的,有些是我们没有学过的。
二、感受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古诗,初次欣赏古诗。
师:“今天,徐老师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一首李白的诗,题目叫《早发白帝城》。”(教师完整朗诵古诗)请你们听仔细了哦!
2.揭题释题。
师:“刚刚老师把古诗念了遍,看看谁的耳朵最灵,听清了古诗的题目,请你来说说看。(引导幼儿说出题目早发白帝城)
师:“那你们知道早(早上)发(出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吗?”(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师:“今天老师把从白帝城拍来的照片也给带来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白帝城是什么样的把!”(出示图片)。这个就是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教案(精选13篇)
《早发白帝城》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今天的语文课,咱们要开展一个“闯关争星”的活动。有信心得到许多“星”吗?
2、小朋友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张贴李白头像)
3、你们一定知道许多他的古诗,谁愿意背给李白听一听?(播放古筝音乐)学生展示古诗背诵,互相评议。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二、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三、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早发白帝城教案(精选3篇)
早发白帝城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被人誉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李白)你知道他写了哪些诗?你能有感情背诵吗?(学生声情并茂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劳劳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揭题释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名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白帝城”在哪里?
3.释疑
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白帝城”和“江陵”都是指地方?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峡的景象(西陵峡━瞿塘峡━巫峡━夔门━白帝城)一路上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4.学生指出多音字读一读
三、指导自学:
1.先读诗中自己不熟悉的生字,注意读准诗中多音字,然后读诗歌,把读诗歌读正确。
2.多读几遍诗歌,把诗歌读顺,再查字典,想想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借助动画图景,合作探究诗意,然后小组内说一说。
(这一环节在借助动画图景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理解古诗意思,代替了传统古诗教学中教师逐字逐词地给学生解释之后,学生死记硬背诗句的意思。利用动画丰富多彩的影视材料,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交融的境界后,再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其实也是学生初步认知的环节,要读准读畅这首诗就得先认识这首诗里的字,所以这一环节给学生的时间要稍长一些。)
《早发白帝城》课堂实录(精选16篇)
《早发白帝城》课堂实录 篇1
课文简介: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一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这首诗是作者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乘船返回江陵途中所作。诗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急切高兴的心情。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在语境中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高兴,急切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文中动画,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心情。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早发白帝城》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本诗的教学中,我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字词,理解字义,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师生互助”,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的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本课的教学设计同时较好的去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抽生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地读,吟诵,背诵。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