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时间:2025-04-05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精选1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骨gé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追溯_________________天衣无缝致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习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查看全文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通用4篇)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骨gé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追溯_________________天衣无缝致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习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查看全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精选14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篇1

  一 导入设计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学生答过之后,向学生展示几幅恐龙的图片,激起学生兴趣。)然而在650xx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 作者简介

  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作者呢?学生答过之后,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显示:

  阿西莫夫 他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 》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 “永远的科幻教父” 。“阿迷” 们遍布全世界。

  三 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多多媒体显示默读的方法:

  不动唇 不指读 不回读

  1 学生读完后,进行字词教学。多媒体显示本课应积累的字词:

  遗骸hái

  蟾蜍chán chú

  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

  追溯sù

  两栖qī

  鸟臀目tún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

查看全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通用12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篇1

  一 导入设计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学生答过之后,向学生展示几幅恐龙的图片,激起学生兴趣。)然而在650xx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 作者简介

  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作者呢?学生答过之后,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显示:

  阿西莫夫 他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 》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 “永远的科幻教父” 。“阿迷” 们遍布全世界。

  三 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多多媒体显示默读的方法:

  不动唇 不指读 不回读

  1 学生读完后,进行字词教学。多媒体显示本课应积累的字词:

  遗骸hái

  蟾蜍chán chú

  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

  追溯sù

  两栖qī

  鸟臀目tún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

查看全文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6(精选6篇)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6 篇1

  一 导入设计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学生答过之后,向学生展示几幅恐龙的图片,激起学生兴趣。)然而在650xx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 作者简介

  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作者呢?学生答过之后,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显示:

  阿西莫夫 他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 》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 “永远的科幻教父” 。“阿迷” 们遍布全世界。

  三 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多多媒体显示默读的方法:

  不动唇 不指读 不回读

  1 学生读完后,进行字词教学。多媒体显示本课应积累的字词:

  遗骸hái

  蟾蜍chán chú

  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

  追溯sù

  两栖qī

  鸟臀目tún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6 篇2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查看全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通用4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篇1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 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