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杭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市城管委、市环保局等40多个部门的成员单位。各城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也建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制订了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各城区还建立分管区长联系点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网络,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建立了工作队伍。以市、区、街道城管专业骨干为基础,建立了“百名”师资队伍,为全市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培训。以社区城管服务员、卫生协管员为基础,建立了“千名”指导员队伍,现场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会同团市委、妇联组织,招募热心市民共同参与,建立了“万名”志愿者队伍,充实社区工作力量。
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点面结合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强化面上宣传。积极与媒体协作,加大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力度,追踪报道各城区、街道、社区垃圾分类中好的举措和方法;制作了垃圾分类动画片、公益广告片,并在电视台、公交车、户外大屏、楼宇电视等载体播放;制作发放印有垃圾分类宣传内容的扇子、围裙、雨伞等宣传品,深入浅出地宣传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网站,交流工作经验。注重培训教育。抓好分级分层培训,开展“一区一月一课”培训活动,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教育、市民论坛、广场咨询、现场交流和参观教育基地,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明确做好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会同市教育局编印适用幼儿园至小学3年级《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漫画册》20万册,适用小学4至6年级《垃圾分类知识读本》7.3万册,适用初中生的读本7万册,高中生读本6万册,手工书《把垃圾宝宝送回家》6000册。
在统一垃圾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创新举措,激励引导各城区、街道、社区各施奇招,以提高垃圾分类实效。1、开展垃圾分类“实名制”(“实户制”)。即在厨房垃圾专用袋上贴住户家庭门牌号码,对居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公示、监督。2、试用“编码垃圾袋”。即在每户的厨房垃圾袋上印刷条型码,利用数字技术对分类质量进行追踪指导和监管。3、试点“垃圾不落地”。即在有条件的小区,取消垃圾桶,居民在早晚规定时段内直接投放垃圾进入分类收集车。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垃圾分类质量,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在全方位的宣传引导下,杭州市民对于垃圾分类从陌生到熟悉,从不理解到积极参与,“垃圾要分类”的理念,正在被广大市民所接受,并出现了“要我分”向“我要分”的观念转变。根据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市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支持度和满意度均比去年有所提高。其中98%的市民表示了解垃圾分类这项工作;81.15%的居民认为进行垃圾分类的小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89.60%市民对政府推动垃圾分类的各项工作表示满意;93%市民支持和比较支持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效果逐渐显现。一是减量化效果开始显现。实施垃圾分类后主城区垃圾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二是资源化利用更加有效。垃圾理化分析表明,分类后的其它垃圾含水率为29.8%,比混合垃圾降低了23.5%;热值达10600kj/kg,是混合垃圾热值的2.5倍,可以大大提高垃圾焚烧发电效率。三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统计调查显示,“92.1%的市民认为厨房垃圾单独分类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小区内垃圾臭味减少、小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有改善”;焚烧厂运行更加稳定,炉温有所提升,污染物排放标准稳定提高。
几年的实践使杭州市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体会,主要如下:
(一)宣传教育是先导。宣传教育十分重要,在整个垃圾分类工作中取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告诉大家为什么分,怎么分,让公众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增强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参与到日常的垃圾分类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