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文人画理论的兴起(3)
除了王维这个历史的先例之外,苏轼还为他的文人画理论找到了现实的依据,这便是同时代的画家文同。他在《题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在这里,苏轼指出文同的画与其人、其德、其诗、其文、其书应当是一个统一体,他的诗、文、书、画都是文同个人内心世界的流露,只不过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而已。于是,诗人与画家的统一,现在又在文同身上见到了。
苏轼自许与文同在艺术上是一个流派,“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苏轼:《憩寂图》。但文同、苏轼这一画派的艺术主张几乎全由苏轼一人说出,从文同自己的著作来看,他在理论上没有提出任何建设性的议论;而根据苏轼的记载,在许多问题上,苏轼的理论甚至对文同的艺术创造起到了“点化”的作用。如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云: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这里,文同由“世岂有万尺竹哉”,经苏轼“月落庭空影许长”的启发而发展到数尺竹“而有万尺之势”。他这种典型文人画思想的形成,不能不说是受到了苏轼的强烈影响。至于苏轼在这篇文章开头所说文同告诉他“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话,究竟是文同的看法还是他自己的文章常常“想当然尔”的习惯所致,就很难说了。
也许我们从这些话由苏轼记载下来这件事本身,甚至可以把文同的这些典型文人画理论径直看作苏轼的思想。苏轼推许文同,是把文同看作赞同他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同道者,是在扩大他的艺术主张的影响,以使后人看到绘画作为一种个人情感流露的艺术方式,与诗、文具有相同的功能,统一于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身上。苏轼努力使人们相信,这不但有唐代王维作为先例,现在的人也可以如此,文同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吗?
由于苏轼的努力提倡,在北宋初年兴起的这种新画风很快在士大夫中流行开来。北宋中叶以后,绘画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画家,而他们几乎都与苏轼有一定的关系,这或许并非是历史的偶然。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这段最为有名的论述中,对于文人画理论有重要意义的就是“画中有诗”这四个字。所谓 “画中有诗”,实际上就是明确提出文人画应当具有超乎于绘画之上、在所描绘的有形之物内蕴涵有更为丰富的无形的内容;就是明确提出绘画与诗歌一样,不仅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也就是后世文人画重意境、重格调、重作者学养的发端。由于文人画强调“画中有诗”,就带来了一系列的技巧上的变革,使文人画具有一套与传统绘画很不相同的技法,最后甚至影响到文人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如纸、笔等也渐与传统绘画产生了区别。因而,理解苏轼“画中有诗”这一理论的内容,就成了了解文人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前提。
严格地讲,绘画艺术不可能同时就是诗的艺术。苏轼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注入了诗的情感:二是绘画作品启发了欣赏者的情感。这两层意思,苏轼在其他地方都有明确的表示,而且都对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