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到当代、从东方到西方


  在十月二十一日起在华盛顿的沙可乐画廊(Arthur M.Sackler Gallery)的"游戏文字:徐冰当代艺术展"展览入口,放了一张徐冰在文革知识青年下乡运动(插队)时期所拍的照片,那时徐冰大约是二十岁左右:照片旁边则是一段英译版的徐冰创作自述:

  "通常的文字是通过借意、表达及沟通来起作用。而我的'文字'却是通过误导、混淆和阻碍来起著影响人们思维的作用。这些文字戴著面具,表里不一,行文间藏著埋伏,像经过了伪装。有时它们给你一个熟悉的脸,但又叫不出它们是谁。我总说,我的'文字'不是一个好用的字库,而更像电脑中的病毒,却在人脑中起著作用。在可读又不可读的转换中,在概念的倒错中,固有习惯的思维模式被打乱,制造著连接与表达的障碍。在寻找新的依据和读解方式的过程中,思维的惰性受到挑战,从而打开思维中更多的从未触碰过的空间,找回那些已被淡漠了的思维及认知的原点。"这将是自一九九九年徐冰获得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的"麦克阿瑟天才奖"以来,另一个将徐冰及其艺术推上美国主流艺术舞台焦点的盛事。因为这个展览的表象与背後都包含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惊奇与特点:

  1."游戏文字:徐冰当代艺术展"是沙可乐画廊自一九八七年成立以来,首次以'活著的中国艺术家'(Living Chinese Artist)为主题的展览,而从展期安排在秋季的重要档期看来,这项展览受到的是'主要展览'(Maio rExhibition)的待遇。这是否意味著沙可乐从'古代'到'当代'的转型趋向?抑或是沙可乐对徐冰作品中所蕴藏'传统'、'中国'素质的再定位?

  2.这个展览是徐冰自一九九零年移居美国以来,第一次在美国国家级美术馆举行的大型个展。这种场面与他以往参与其他主流美术馆里的联展,或者单件作品的个人展比较起来,应该称得上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另一重要里程碑。而从展览的规模及徐冰在沙可乐画廊所受到的待遇来看,此展也是海外华人艺术家在美国主流美术馆里活动有史以来的第一遭。

  3.此项展览共收录了徐冰自一九九一年至二零零一年,十年之间的八件(组)作品,其中包括'ABC'、'天书'、'新英文书法教室'等三件旧作,以及五件为此展全新构思的装置作品。而'天书'及'新英文书法教室'这二件作品虽说是旧作,也在沙可乐为此当代装置艺术展特别聘任的客座策展人林似竹女士(Britta Erickson)的策划下,将因增加沙可乐画廊及徐冰个人的典藏品一起展出,而会有不同的面貌及展出效果。

  4.全新作品中的'猴子捞月',是特别依据沙可乐展览馆内,三层楼高的天井旋转楼梯空间所设计的定点专属(Site Specific)作品。此作品亦将成为沙可乐画廊的第一件永久借展(Permanent Loan)当代艺术作品。此展除了展出徐冰的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外,还搭配大量沙可乐画廊所典藏的相关古董文物展示。这种时空交错的展览模式对以典藏及展览亚洲古美术品著称的沙可乐画廊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也包含著吸引新观众群的企图;对沙可乐画廊的固定观众群来说,则会是新的观赏经验;而对其他现代或当代的主流美术馆来说,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也很难做得到的展览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