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文人画理论的兴起(2)
苏轼认为,绘画作为艺术,应当是与作为艺术的诗有着相似的创作规律、相似的欣赏原则,当然也就应当有相同的地位。“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这样,便使唐代阎立本为之叹息的“以画见名,与厮役等”《旧唐书》卷100。宋人认为“文未尽经纬而书不能形容,然后继之以画”郭若虚:《书画见闻志》卷2。的这种工匠的技艺一跃而与在士大夫的传统艺术中占有最高地位的诗歌创作平起平坐了。
苏轼为自己的这种理论找到了历史的先例和现实的证据。他认为“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这位非同一般(俗)、绘画的“妙想”与诗相同的画师,指的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苏轼认为,诗人王维也可以看作画家王维:“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苏轼:《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在王维那里得到了统一,并且都成为了王维咏叹自然、流连光景的手段:“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平生出入辋川上,鸟飞鱼泳嫌人知。山光盎盎著眉睫,水声活活流肝脾。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辞。高情不尽落缣素,连山绝涧开重帷……” 苏轼:《题王维画》。
苏轼推崇王维,主要是为了替自己所倡导的“妙想实与诗同出”的文人画寻找历史的依据,以便自立门户,区别于“画工之画”。他在《王维吴道子画》一诗中,将王维和号称“画圣”的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作了比较:“……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摩诘本诗志,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吴生虽妙绝,尤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清人王文诰指出:“此诗乃画家一本清帐,使以文人之擅长绘事者,如米蒂、吴镇、黄公望、董其昌、王时敏之流读之,即无不了然胸中矣。”因为“道玄虽画圣,与文人气息不通;摩诘非画圣,与文人气息相通。此中极有区别。自宋元以来,为士大夫画者,瓣香摩诘则有之,而传道玄衣钵者,则绝无其人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苏轼为文人画所寻找的历史依据,在后来文人画的发展中产生了多么巨大的作用。同时,还必须指出的是,仅以王文诰所提到的那几个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大师为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唐人王维的绘画技巧与理论对文人画的发展究竟产生了多大作用是大可怀疑的。王维的画迹,在唐代已不多见,唐张祜就曾说过:“右丞今已殁,遗画世间稀”。宋代以后流传的,大都是后人的摹本
或伪托之作参见王伯敏《中国绘画史》第五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知王维所作山水还是要“布色”,并且“复务细巧”。这些作品后世可能还有流传,只是一般人难以见到。清代大收藏家安歧在他的名著《墨缘汇观》中说:“王维《山居图》,青绿山水……界画纤细……类李将军一派。”唐人张彦远则说:“余曾见(王维)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可知王维以水墨画山水,可能只是偶一为之,至于他最为后世文人画派艳称的“雪中芭蕉”,据传仅是其所画《袁安卧雪图》中的外景参见潘天寿《中国绘画史》第三编第一章,商务印书馆,1937。
当为北方人画南方景物时“姑妄为之”的,其为后世画家所称赏,当然只能看作苏轼——董其昌一派一脉相承的文人画理论对王维的再发现。因此,与其相信是王维提供了文人画的基础,不如说是苏轼借着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提出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论开辟了文人画的艺术道路,这样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