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一)、心肌细胞膜电位的离子基础
静息电位 -90 mv(心室肌、普肯野)
动作电位 0相(快速除极)——na+内流
1相(快速复极期)——k+短暂外流
2相(缓慢复极)——ca2+和na+(少量)内流,k+外流
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4相(静息期)
离子通道:na+、ca2+、k+通道
(二)、快、慢反应电活动
根据0 相除极速度、幅度和传导速度,分为:
快反应电活动(起搏电流、na+电流)——心工脏作肌、传导系统细胞
慢反应电活动(ca2+电流)——窦房结、房室结细胞
心脏缺血缺氧、膜电位减小,快反应细胞可表现慢反应电活动
(三)、膜反应性速度和幅度的关系,反映传导速度
指膜电位水平与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的关系,若膜电位高(绝对值大),则0相除极速度快,幅度大,传导速度快。
膜电位与传导速度的关系
膜电位 0相上升速度 动作电位振幅 传导速度
高 快 大 快
低 慢 小 慢若药物降低膜反应性,则能减慢传导速度,如奎尼丁。(四)、动作电位时程与有效不应期
1.动作电位时程(apd)
指0相----3相末的时间,为膜电位恢复所需时间,其长短与膜对k+的通透性有关。
2.有效不应期(erp)
指膜接受刺激而不能产生全面除极化的动作电位的这段时间,反应了“膜反应恢复时间”,与膜对的na+通透性有关。3. erp与apd的关系
(1) 二者同向关系,erp在apd内,若apd延长则erp延长。
(2)“erp相对延长”指apd和erp均缩短,但apd缩短更显著,即erp/apd比值增加。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包括冲动形成障碍和冲动传导障碍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