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一下,可能是国内学者以为,这样的研讨会没有报告,没有论文,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不愿把时间“耗”在“谈天”之中。但从某个角度来看,正是在轻松的交谈和“聊天”中,才可真正了解生物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如果要做研究做学问,怎可放弃这样的大好时机?
其实,国内学者这般举动,非是个别现象。眼下学者们纷纷走出“书斋”,“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潮流”,就是一个明证。他们中不少人已耐不住书斋的“清冷”,不愿意再花“死功夫”去搞学问。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但他们似乎忘了这一点,总想着走捷径——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求利求名。这种作风已经产生种种恶果:论文抄袭、成果虚假,“窃取”学生研究成果……
忽然想到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看看现下如明星走穴般四处“赶场子”、“忙得不可开交”的国内学者,和那位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却什么实事也没有做的“华威先生”,是多么的相像。
学者们,静下心来吧,别再做“华威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