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媒体聘用人员的殒命,也把我们的注意力带到了那个黑金与公正相抗争的环境中。目前,此案已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真相亦正在调查之中。
本报今日推出深度报道,对山西大同的记者站乱象进行揭示。我们看到,在巨大压力和诱惑交织下的新闻失真,在一些地方似乎有蔓延之势。这让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媒体公信力既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今天社会言论环境的基本保障。面对金钱、商业利益甚至是巨大广告利润的诱惑,记者能否保持最客观、公正的价值标准,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已经成为他们和他们所服务媒体的生存发展之本。更重要的是,在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新闻工作者不但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正义的一道重要防线。
然而,今日中国,每一个记者和媒体在媒体公信力建设的过程中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尽管新闻出版部门重新核发记者证,并且多次重申采访活动和新闻报道的纪律,但是仍然有假记者或者媒体以各种名目聘任的人员存在。在过去的几年中,在全国各地,假记者或者不具备采访资格的媒体聘用人员,因为诈骗、敲诈勒索和非法经营被绳之以法的并不鲜见。
新闻事业是一个公共性很强的事业,而记者证只是一种基本的准入手段。在维护记者队伍纯洁性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证件的准入是十分困难的。由于媒体在公众中的公信力,许多单位和个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很难单凭这种证件门槛进行约束。门槛准入之后,往往缺乏相应的监督。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将准入制度与后续监督职能更好地结合,此类问题可能会得到一定遏制。
另一方面,如果说假记者是中国媒体公信力的一个陷阱,那么部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利用职权之便对被采访对象进行敲诈勒索、或者从事非法经营,进行有偿新闻报道,则是中国媒体更加脆弱和敏感的神经所在。面对今天中国传媒业界激烈的竞争,我们仍然要重申记者作为“无冕之王”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新闻是在记载历史,当我们运用手中的笔来撰写历史开篇的时候,如何真实地呈现我们眼中的当代中国,真实记录中国发生的每一个故事,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发展与转型中遭遇的挑战,成为记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选择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放弃了那些唾手可得的利益。而在利益与真实之间的博弈,是媒体公信力能否得以生存的关键。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说明你离真相不够近”,而当记者们直面真相的时候,不妨问一句,我们是用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真相,还是用自己的操守来捍卫真相。
大同记者站乱象,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媒体公信力的危机。如果说一个社会中媒介的生存环境,也是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那么记者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则是保证社会信息真实规范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公信力就是一个需要制度和操守来双重维护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