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皮影艺术

皮影简介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走进皮影
  
 
  许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已经远离了许多传统文化,遗失了许多民间艺术,再要走近它,了解它,已很不容易。这是我追寻皮影戏的深切感觉。皮影戏从名字看,皮影戏首先是戏,所以有关戏的一些基本特征它都有,吹拉弹唱,一样都少不了,唢呐、二胡、板胡、梆子、鼓、锣、等唱大戏的家伙不能少;再加上一部戏,生丑净旦、黑红花脸,角色众多,行当齐全,演员不能少,但由于薪水、报酬等各方面原因,人又不能太多,所以,一般的班子台前幕后共五至七人,人少,事多,戏班子成员都必须能文能武,能拉会唱,身怀绝技,戏一开场,一个人操几件家伙,扮几个角色,手里家伙使不停,嘴里唱词不断,一个萝卜几个坑都得填好。又因为是皮影戏,所以好在皮影、奇在皮影。皮影里用上好的牛皮做成,各式各样七八米高的人、物、鬼、怪,鲜活逼真,人不分贫富贵贱,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状元乞丐,众生百相,一应俱全,物不分花草树木,狼虫虎豹,飞禽走兽,世间万物,应有尽有,可以这么说,世上有的它有,世上没有的它也有,比如神仙鬼怪、鬼、魅、魉、都刻划得出神入画,维妙维肖。一个人物称一根线,一个箱子少则六七十根线,多则一百五六十根线,置多少线,全由置箱子的人的财力决定。皮影最绝的是,凡有生命的东西都能让动起来,因为,皮影是零件组装的,根据生理构造,人可以从大的关节分成13件,马由六件组成,这样提袍甩袖,拉马拽凳,击鼓上堂,沙场点兵等场面过程才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皮影戏中的挑线的是个全把式,是一台皮影戏的核心和灵魂,常常经纪、剧务、导演、演员、挑线一身担,大到写戏,攒人,小到场次安排,都由他一个说了算,特别是皮影戏一般都没有现成的剧本,而是一代一代老艺人口传心授,凭记忆唱戏,那一本本的戏词、故事,全装在人的心里,支起家伙,张嘴就来,出口成戏,但决不信口雌黄,胡编乱造,是征藩还是平叛,是上文臣还是下武将,都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据老艺人讲,挑线的肚子里装不下二三十部戏,就唱不出去,这般本事,不但要有天赋,而且要下功夫,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想干就能干的。皮影戏,顾名思义就是影子戏,用一张洁白无瑕的丝网展开撑起来作亮子,这个亮子大致有五尺长四尺宽,竖立在选定的场地上,把观众和艺人隔成了台前幕后,亮子的后上方有一光源,把亮子照得雪白一片,排成的根据剧情的发展,把不同角色或道具排到亮子后面,紧贴亮子,通过透视的原理,角色及道具的影子就透射到亮子上,戏中的场景不论是亭台楼阁,还是寒窑圣殿,戏中角色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亮子前的观众都能一目了然,心领神会,技艺高超的戏班子,挑线的与演唱的总能配合得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