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中失去个性 委员质疑四大“怪现状”(一)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拿着绘画工具经过教室走廊 本报记者 蔡京瑞 摄

  高校一并校,都爱改名字,“科技”两字是首选;学院显得不够档次,总要当“大学”……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指出,一向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大学目前存在四大怪现状。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昨日也表示,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之后,受高等教育人的数量是上去了,但质量并没有提高,许多大学在扩招中失去个性和特色,造成“千校一面”。

  ■名字改了 品牌丢了

  “高校并校带来了软资源的浪费。”董协良说,我们西安有很多著名的高校,但是经过并校,原有的名牌没有了,比如南郊一所大学,自身研究的领域在业内独树一帜,但是一并校,改了名字,原来积淀的品牌优势一下子就丧失了,让人觉得非常可惜。

  还有另一所合并高校,本身是研究医学的,但是一并校,原来响当当的牌子被并入了另外一所大学,结果自己闯出来的牌子被另一所专科院校获取了。

  ■专业全了 特色没了

  董协良表示,高校自身优势和特色也是一所学校无形资产价值的体现,它代表着一所高校的教学科研方向和优势。

  董协良指出,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很多自身根本不擅长、不具备教学优势的学科,明明是理工科院校,偏偏设立艺术、音乐专业,盲目办专业,贪大求全,抛弃了自己原有的特色和目前在某方面具备的优势,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

  ■校区多了 负债重了

  “高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青睐大学城,地盘越来越大,楼越来越高,实际上很多学校因为扩建征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债务怎么还?就是从学生口袋里掏,降低分数线扩大招生,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赶紧还上银行的贷款。”董协良说。

  “校区扩展后,隐性的教育质量滑坡暂且不说,光学校的管理成本也在加大!”董协良举例说,很多高校因为扩建校区,几个校区经常南辕北辙,有时管理层要在一起碰头开个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学校大了 质量降了

  “中专升大专,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成为普遍的潮流。”董协良指出学校升格的结果是,消灭中等专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整个社会都来培养大学生。造成高级技工、中级技工严重短缺,同时也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低下,大学生工作难找。

  郑兰荪对此表示,高校扩招“后遗症”已暴露出来。“过去一个班20~30名学生,现在是40~50人,上课成了报告会,教学质量必然下降。”郑兰荪建议,各高校要显现自身传统和特色,扭转“过窄的专业素质、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弱的人文素质、过强的共性控制”。

  ■病象调查

  外语大学办影视

  石油大学搞声乐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对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表示担忧:“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普遍雷同,特色越来越弱化,不少专业脱离实际,甚至没有办学条件也要跟风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对此,记者走访了陕西的一些高校。

  “高校里面的潜规则”

  西安外国语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外语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的普通高校。记者发现,在这所全国著名的外语类大学中,开设着许多艺术类专业,甚至还办着一个影视学院。

  昨日下午,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影影视传媒学院党政办公室李主任表示,更多问题需要采访该院秦院长,他作为办公室主任不好回答。李主任只是介绍,从2003年开始,西安外国语大学开办了西影影视传媒学院,也开设了动画、摄影、艺术设计等艺术类专业;目前已经有1200多名在校学生,都是全国统招过来的。李主任表示,各个大学其实都存在开设艺术类专业的现象,外省比陕西还厉害,有些理工学校甚至还开设新闻专业。李主任将其称为“高校里面的潜规则”。

  该传媒学院两名大二播音专业的女生说:“我们学院的一半老师都是从外面临时聘请的,有电台的播音员,也有其他大学的老师。”记者问这个专业毕业是否好找工作,两名女生想了一会儿说:“肯定不好找,只能先拿到文凭再说。”

  就业难比“专业”毕业生

  近年来,艺术类考生生源增多,许多理工类大学也纷纷开设此类专业,甚至连西安石油大学都开设了声乐、器乐等音乐专业,还有广告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昨日下午,西安石油大学一位史老师介绍,石油大学美术专业分广告设计和环艺设计,每年招120人,今年有8000多名学生报考。

  西安石油大学本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石油石化学科为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为什么也要培养艺术类学生?记者来到石油大学党委办公室采访,办公室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有学校宣传部才能接待记者。记者又来到学校宣传部,宣传部一位李部长说,领导正在开会,等开完会才能抽时间谈,并留下记者的名片,但是截至发稿前,他一直未和记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