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母题”家长毕业生老师各说其词(3)

       刘校长说,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高考命题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办法和保密措施,命题人员参与编写此类资料,纯属笑谈。前不久,教育部考试中心也特别提醒社会各界,尤其是考生和家长,根据国家有关保密法规,高考命题的题库题绝对不会流失到社会上。

  往届毕业生提醒: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

    南开大学2006级学生陈锐宁在笔者采访之前认真地通读了这套母题。她说:“非常遗憾,我并没有发现什么高考命题的‘精髓’。”陈锐宁觉得,书中的内容最多不过是几位老师的教学经验,有些地方更是对应届考生产生误导。像语文部分的字音字形两道题,准备过高考的师生都知道,这两道题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考试时这个字你不认识肯定是做不出来的。而在此书中这两部分相关内容不过只有两页经验规律和10道习题,靠这些应对高考肯定是不够的。不仅如此,这套书还有多处错误。陈锐宁还提醒说:“我在网上浏览时发现,陕西的申祝平老师就发现了该书数学部分的8个错误,详细信息大家可以登录找到相关网页查看。”

    作为高考刚刚过来人,陈锐宁有些话希望与2007届考生分享: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老师,要相信努力才能成功,要相信耕耘才有收获,要相信我们的课本和考纲,要相信学习有技巧,但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
 
 
    心理老师说:迷信母题的心理根源

    高考复习第二阶段要稳住

    高莹静是天津市小外的一名心理老师,她说,现在各个学校都进入了高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很多同学更是慌了神,手忙脚乱,恨不得一口就吃成大胖子。有些同学把希望寄托在复习资料上,期望某一本或者某些复习资料是灵丹妙药,看了就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一下子突飞猛进。于是一些学生和家长在复习资料上花起钱来毫不吝惜,甚至一掷千金。高老师为此表示了担忧,她特别提醒大家,在高考复习的这个关键时候,一定要稳住。

  迷信母题的现象值得深思

    教育心理专家张丽珊认为,高考的氛围把考生和家长带入了催眠的状态,出现了“集体无意识”状态,很多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出许多和平时本心性格完全不同的事情。

    “母题”广告只是巧妙地利用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单纯地批评母题的夸大宣传只看到问题的表层,其中可能有更深刻的社会因素,这需要我们反思。

    张老师发现,给母题捧场的多是孩子的母亲。她认为,这一方面说明母亲在孩子成长中付出了更大的心血,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母亲对社会经济缺乏全面的把握,具有极强的受暗示性。其实买什么高考资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作为家长,调整自己的心态,全面了解高考,以学习的态度陪伴孩子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