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三国时代(57 b.c.-a.d. 676) 时,韩国已制造出高句丽的玄琴(类似古筝)、伽倻的伽倻琴等古典乐器,而同中国及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又将外来音乐引入了韩国。进入高丽时代,雅乐和乡乐活跃起来。雅乐,即正雅之乐,由中国传来的大晟乐演变发展而成,是宗庙祭典时演奏的宫中音乐; 乡乐则是高句丽、百济、新罗时代传承至高丽时代的音乐,指区别于雅乐和唐乐的韩国传统祭礼音乐。
到了朝鲜时代(1392-1910)时代,音乐形式初、中期以宫中音乐、后期则以民俗音乐为代表。属宫中音乐的雅乐和宫中的礼仪习习相关,多于款待国宾贵客的宴席上演奏,以赞扬王室的内容为主。至15世纪,集中整理了音乐理论、历史及演奏乐器等内容的音乐理论著作《乐学轨范》得以编撰出版。而朝鲜后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及工商业的发达,市民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表现在音乐领域就是享有音乐的阶层扩大,音乐形式多样化,尤其是出现了市民创作的清唱(板索里)和民谣。
民俗音乐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人民的感情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讽刺批判。这样的民俗音乐发展到后来,以四物表演等新形式出现,深受人们的喜爱。四物表演指用锣、钲(类似于锣,但声音较低沉)、长鼓(可两面敲打的鼓)和鼓四种乐器演奏的打击乐。
乐器
用于传统音乐的乐器多达100多种,按演奏方法的不同分为拨弦弹奏的弦乐乐器、用嘴吹奏的管乐乐器和击打发生的打击乐器三种。
?弦乐器 : 伽倻琴、玄琴、洋琴(四角形板面玄琴,因自西洋传入而称洋琴)、 二胡、牙筝(7弦筝,弦乐乐器中音域最窄的低音乐器)等
?管乐器 : 大笛、小笛、箫、短箫、太平箫、笙簧、喇叭、螺角、洞箫等
?打击乐器 : 拍(也叫拍板,类似快板,但木板的数量为6块)、编钟、编磬、腰鼓、锣、鼓等
传统舞蹈:
传统舞蹈最早始于史前时代的宗教仪式。当时各部落在神坛祭典时,常伴有集体歌舞,这样的歌舞随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成固定的形式。三国时代(57b.c.-a.d.676)的高句丽古墓上就出现了载有人们跳舞场面的壁画;而高丽时代(918-1392)的大型燃灯会(一种佛教的法会)和八关会(向上帝忻愿太平盛世的活动)等国家举办的活动也包含有跳舞的内容。
到朝鲜时代(1392-1910),舞蹈以初、中期的宫廷舞蹈、后期的民俗舞蹈为中心得到发展。宫廷舞蹈指在宫中宴会和招待贵宾的盛筵时所跳舞蹈,大部分是赞扬王室尊严、威严的内容。舞者的服饰以华丽、艺术为特征。宫廷舞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剑舞、鹤舞和处容舞。民俗舞蹈则随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商业的发达在民间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有直接表现老百姓生活、感情的内容,还包含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最具代表的是假面舞、山台假面剧、僧舞、巫俗舞、傀儡戏、太平舞、闲良舞, 驱邪舞等。其中的面具舞和山台假面剧借讽刺官僚和僧侣的内容而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讽刺。而划归于现代民俗舞蹈的长鼓舞、扇子舞则是在1930-1960年间创作出来的。此外,还有佛教仪式上的铜钹舞、法鼓舞、蝴蝶舞等及孔庙祭典、宗庙祭典上的舞蹈。
代表性传统舞蹈
剑 舞:
共四人,两人为一组,手持长刀跳舞。舞蹈动作快而有力。
假面舞:
戴着各式面具跳舞,有凤山假面舞、安东假面舞、五广大假面舞、狮子假面舞等。
僧 舞:
舞者身穿蓝色裙子、白色短上衣、头戴白官、宗教色彩浓郁的舞蹈。
太平舞:
忻愿太平盛世的舞蹈。节奏复杂、动作多样是其特点。尤以舞蹈的步法最为多变。
闲良舞:
讽刺闲良和僧侣诱惑一个女人的内容。闲良指不具有官职、游手好闲的上流阶层人士。
驱邪舞:
京畿道南部的地方性舞蹈,是巫师驱邪时所跳的舞。
长鼓舞:
肩上背着长鼓跳舞。可以是一人或者多人一起跳。手拿鼓槌敲击长鼓,可表现多样的节拍。步伐轻盈。
扇子舞:
着韩服,手拿孔雀羽毛做成的华丽扇子跳舞。可用扇子排列出花、蝴蝶的模样,非常华丽。
铜钹舞:
一种佛教仪式的舞蹈,双手持铜钹,一边敲击一边跳舞。相征着去邪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