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庙为供奉朝鲜时期历代王和王妃以及被推崇的王和王妃神位的祠堂。宗庙为朝鲜时期的寺庙建筑,由正殿和永宁殿组成。宗庙以韩国儒家传统的表现、流传至今的礼仪遗产以及建筑的价值等,1995年12月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宗庙为举行祭礼的地方,所以其建筑不能奢华。正因为如此,建筑高度节制而简炼,装饰、色彩和花纹也尽量单纯而简洁,以突出必要的空间。布局、结构、装饰、色彩的简洁和单纯把宗庙建筑升华为象征的高度。
目前,在正殿的19个龛室里供奉着19位王和30位王后的神位,在正殿西边永宁殿的16个龛室里供奉着从正殿移来的15位王和17位王后,以及英王和王妃的神位。宗庙的祭礼每年定期举行5次,如国家有特殊的变化可随时举行,以告知神灵。祭礼伊始,大王亲自到各神室前行大礼四次、敬酒,对所有神位一视同仁,不敢有所疏漏。在举行祭礼时,演奏的音乐为"保太平"和"正大业"。当时的音乐用编钟、编磬等一般雅乐器,配以唐笛、长鼓、牙筝等唐乐器和大芩等乡乐器,编成独特的旋律,突出了节奏的庄重和曲调的典雅。如今的宗庙祭礼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日,由继承朝鲜王朝血统的全州李氏子孙举行。
宗庙于1394年朝鲜王朝从开城迁都汉阳时建于现在的位置,16世纪末因壬辰倭乱烧毁,在宣祖37年(1604年)商议重建,宣祖41年施工,光海君即位的1608年5月落成。宗庙祭礼,与宗庙这个空间、礼仪顺序、礼仪食饮和祭器、乐器、仪仗品、礼仪音乐和舞蹈等相谐调,而且在1462年定型以后几乎原封不动地传承了500多年,这样的综合性礼仪文化在全世界都罕见。
宗庙祭礼:
宗庙祭礼是遵照儒教程序举行的最高品位的王室仪礼,目的在于整个国家实践东方基本理念“孝”,从而起到形成民族共同体的纽带感和秩序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宗庙这一特定建筑物中的宗庙祭礼庄严肃穆之美,是与大自然相融的东方综合艺术之精髓,是超越五百多年时间和空间的韩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宗庙祭礼大体分为定时祭和临时祭,以及供奉当年水果或谷物的荐新祭。定时祭在春、夏、秋、冬四季之首月1、4、7、10月和腊月(12月择日举行的腊月祭)举行;临时祭每在国家遇幸事或祸事时举行。这种宗庙祭在解放后一时被废弃,现在每年5月(公历)的第四个周日举行一次。
宗庙祭礼是祭祀法和礼节的典范,故祭礼十分庄重、严格。宗庙祭礼的程序是以迎神、喜神和送神的内容构成的。
宗庙祭礼乐,是在供奉朝鲜王朝历代国王和王妃位牌的宗庙举行祭祀时,为了增强仪式的庄重气氛而演奏的乐曲和表演的歌舞。这种祭礼乐源于朝鲜世宗时宫中宴会所用《保太平》和《定大业》,在世宗10年(1464年)补充祭礼所需乐曲,并正式被定为宗庙祭礼乐。此后,经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宗庙祭礼乐一度被削弱或中断,但在英祖时期经一些变化,传承至今。
宗庙祭礼乐,在举行祭礼过程中按程序用不同乐器演奏《保太平》和《定大业》11曲。在正殿前台阶上(上月台)演奏无词乐曲的乐队称“登歌曲”;在台阶下(下月台)演奏有词乐曲的乐队称“轩架”。不同时期的乐器编配有所变化,一直传承至今。
《保太平》和《定大业》简洁、有力,其内容为赞颂建立伟大国家并使其发展的国王之功德。在演奏祭礼乐的过程中还有表现文治和武功的舞蹈“文舞”和“武舞”的表演。“文舞”颂扬历代先王们的文德,舞者则伴着《保太平》之乐,左手持笛、右手持带羽毛的长笛;武舞是赞颂先王们武德的舞蹈,舞者伴着《定大业》之乐,手持木制剑和枪、弓、箭。
在宗庙祭礼乐中,主旋律是打击乐,外加长笛、竹笛、奚琴、雅筝等管弦乐器的装饰性旋律。在此基础上还有长鼓、锣、太平箫等乐器增添更多样的曲调,加之伴唱,其浓重和动听都远远胜过其他任何音乐。
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分别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第56号和第1号,保存和传承下来。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世界无形遗产杰作”。
韩国电影进入复兴期!各种题材的韩国电影在影院大量上映,深受观众喜爱!尤其是最近几年,‘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朋友’等大片将众人的眼球吸引到韩国电影上来,进一步促进了韩国电影投资运作和电影题材多样化的良性循环。注定韩国电影将重新将韩国影迷从好莱坞影的包围下“解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