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陆雄文在复旦第二届e mba开学典礼上向记者透露,下一届e mba学费还将上涨。据了解,复旦第一届emba开出了23万元的高价,创下上海emba的最高价,半年 后,该校在招第二届emba时,又将学费涨至23.8万元———尽管当时已有上海财经大学打出“平民emba”,降低emba学费在先。而交大在今年的第二届招生中也使出涨价险招,第一年其学费报价为21.8万元,今年则为23.8万元,整整涨了2万元,这在无形中又抬高了入学的门槛。
复旦第三届emba价格再度上涨,金额虽然未定,但陆雄文明确表示,涨幅超过上次。他对此给出了两点解释:一是用价格调整市场供求关系,因为“来报名的人太多,学校不想招这么多人”;二是进一步区分市场,“复旦要面对高端、高品人群”。交大则强调,他们去年招满300名emba学员,报名人数共有934人,校方经过严格的笔试与复试,挑选了300名。而今年交大在上海的招生总数为120人,更成了相对“稀缺”的资源,校方对本次招生充满信心。
价格的杠杆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两校负责人都坦言,来读e mba的都是公司的老总级人物,他们的学费绝大多数都是由公司出,那么价格在调整市场供求关系上的作用可见一斑。至于区分市场,则可以从各所学校一开始对e mba的定价上看出门道:清华、北大定了全国最高价,复旦、交大紧跟其后,定了上海的最高价,而其他学校则根据自身的地位,依次定价。
对于那些被价格门槛挡在emba门外的人,陆雄文说:“这没有办法,任何一个决定都有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