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时髦的精英标签显然超出了它本来的意义

        一个社会中的精英总是需要“外壳”。中国在长期的“官本位”阶段,精英的标志相对单一:就是看做官的级别,因为不管是机关还是企业,几乎所有的人都统一在“官本位”的体系之内。社会的多元化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体系”外的人,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成功使他们迫切地需要得到尊重和承认。那么经商的高境界是什么?随着人们财富观的日益成熟,企业做多大、积累多少财富仿佛成了精英们难以启齿的话题,而文化与学习就成为既实在又堂而皇之的话题。emba的强大吸引力正在于,它是现阶段中国商业人士公认的“最有文化”的标签。 

  不管是不是emba在起作用,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是,emba们正在日益成为他们所在领域引导力量。也就是说,精英并不是因为选择了emba而成为精英,但的确越来越多的精英在选择emba。 


  emba,时髦的精英标签 


  1943年,当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们创立带有“扫盲”性质的emba时,他们绝不会想到50年后这一偶然的创新会成为中国企业家们的某种标签。 


  当初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创立emba是因为有很多美国的高层人士在公司顶尖部门工作,却没有受过正式的商业教育,于是针对这些ceo、高层人士开办emba课程,说到底,这是一种“扫盲”或者“补课”班。但很快他们发现,许多商业精英都非常愿意给自己“充电”,尤其在亚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 


  2002年,山东协和国际学校校长顾文晓正在清华大学培训,当他得知了emba正式被教育部批准,义无反顾地在清华大学报了名,成为他引以为自豪的“中国第一批emba”。但他这“第一批”至今还没有毕业,中国的emba历史太短暂了。 


  正是由于历史非常短暂,emba在中国还处在新生事物的神秘阶段。有关于它的一切都显得令人好奇。尤其是它近于苛刻的身份要求和昂贵的学费门槛把绝大多数人排斥在课堂之外,这给人们造成可望不可及的神秘印象。只说学费,教育部的指导价是20万元,但一些名校,像中欧、清华、复旦都达到或接近25万元。其实这还不是花费的全部。加上交通、食宿和“同学交往”的投入,一般花费都在四十万元,有的学员慷慨“捐班费”,两年下来甚至花费近百万元。 


  “对我来说,物质投入并不重要,我觉得是一种精神需要”,emba学员、山东美承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自学说。据他介绍,北大光华emba山东校友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同学之间不能做生意。在越来越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中,许多商业精英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却越来越少。心理分析师刘学民说,一个人在一个集体中坐的位置越高越容易孤独,而同学给了他们一个恰当的出口。“我们又重新找回了纯粹、真实的同学友谊”。于自学说。于自学还是北大emba山东校友会的副秘书长,为校友们服务,他乐此不疲。 在于自学眼里,emba同学会与车友会、票友会非常类似,就是为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提供一个交流心得、互相提高的平台。 


  刘学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emba成为了社会精英们的一个精神追求和寄托。当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物质追求不再敏感时,他们会选择个人修养的提高,emba正好满足了这一切。一边暂避俗务调整修养,一边充电学习以便再战,学校提供了一个心灵港湾。

        不可否认,还有一部分emba学员的初衷是“镀金”。许多emba学员会把自己的emba身份印在名片上、写在自己的宣传材料中。一位emba学员告诉记者,现在做生意需要信誉,emba本身就是良好信誉的一部分,“至少能引起别人的重视”。 

  张维迎更愿意从商业生态上去理解emba。他对本刊记者说,现在整个商界从业者的素质有比较大的提高,但如果他们的领导不学习,就不能很好地交流。比如,你的下属是mba,如果你没有相关知识,你与下属交流就没有“共同的语言”,也就是说,缺乏交流的工具。所以,一个健康的商业文化生态,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和商业语言,emba教育就是解决最关键的高层商业文化问题。 


 

  这种文化基础会逐渐普及吗?我们的调查结果是非常难。emba基本上会保留它的“贵族”血统和狭小的“圈子”,它还远远没有恐怕也不可能形成阶层。2004年8月,50名emba从武汉大学毕业,是中国的第一批本土emba毕业生。从2002年第一届算起,我国的emba教育尚不到3年,绝大多数还没有毕业,各地建立的校友会也都是以在校学生为主。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北大、清华等一小部分学校的招收名额是300名,其它学校100名,共有30个学校有emba培养资格。但除了北大、清华、中欧等知名院校,许多学校的emba班很难招满,所以据估计,我国目前培养的emba(含在校)不足1万人,即使算上mba,也就在十几万人的规模,分散到各个省市和行业,可谓凤毛麟角,很难形成稳定的emba文化圈。 


 

  但顾文晓说他与同学们的联系大都是点对点的联系,他与他的emba同学在北京共同组建了新的公司,并且把事业的重心从山东向北京倾斜,整个商业运作的思路也有了根本的变化,“可以说emba改变了我的人。“现在,顾文晓很看重自己的emba身份,他说,“我觉得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我的emba身份都是我与其他同行的一个重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