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2023-12-1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正确把握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光是想象着飞机被击中,自己将尸骨无存,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飞时,告诉自己,只是飞起来就行。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有告诉自己,只要按照无线电的指引,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行,这个并不难做到。接下来他不断告诉自己,只是飞越荷兰就行,然后是飞越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大家猜一猜这个飞行员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顿亨特,美国的作家心理学家,他在65岁时写下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们这节课就一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请大家齐读今天的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预习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 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现在来检测一些大家预习的情况。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并勾画关键语句,并以此复述课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然后以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出示幻灯片)

  四、说一说

  那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我性格品质的句子。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从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体是哪个段落呢?能不能读一下?)(朗读指导)

  (通过读,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胆小变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节使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画出来。

  看来大家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使你的语言更加流畅,思路更加清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稍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经历了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努力地解决,有了向上的决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克服所有困难。)

  七、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投影出示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2、按拼音填空。

  3、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三、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

  1、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2、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4、“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5、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四、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1、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2、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3、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五、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六、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七、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⑴ 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⑵ 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⑶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⑷ 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⑸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提示: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提示: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3、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提示: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2、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3、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 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 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 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 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3.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心理描写、言语描写等,体会它们的好处

  2.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板书: 最初:我下不来 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 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 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 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 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 产生巨大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学习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耸立颤抖嶙峋凝视

  啜泣纳罕头晕目眩小心翼翼迂回

  2、解释下列词语。

  迂回:灰心丧气:

  应付:告诫:

  瘦骨嶙峋:纳罕:

  3、读课文2—3遍,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研讨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时讲清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复述。交流复述得失,记录经验。

  2、教师指导,进行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语气语调合适、情感把握准确)

  3、合作探究:(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把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走”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4)读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4、指导多角度阅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讨论:

  (1)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2)评论杰利(3)评论四个孩子

  三、拓展延伸

  面对考试失利,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举例说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的方式,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积极意义?

  四、巩固提高

  临窗看柳

  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一会儿,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去体会,你也会明白许多的。

  1、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首段的“窗外”和结尾一段的“窗外”含义是否相同?说说理由。

  3、从写作意图上看,第三段中“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看似写柳,实际上写出了__________。由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______,实际上写的是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4、文章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作者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日积月累

  1、困难到来的时候,有的人因之一飞冲天,有的人因之倒地不起。——列夫·托尔斯泰

  2、我过了一些艰难的日子,在回忆的时候唯一能安慰我的,乃是不管怎样困难,我都诚实地应付过来了。——居里夫人

  3、谁能用勇气迎接厄运,用笑脸来应付不幸,谁就能跨越一切艰难险阻。

  4、困难就像一只砂轮,它能砥砺出勇进者奋斗的利刃,也能磨去怯懦者不多的棱角。

  5、困难是懦夫回头的便桥,卫士前进的阶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课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

  2、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

  1、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学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大的困难时,要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领会文章中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教学策略】

  讲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研讨探究

  A揣摩心理,品评心路历程

  1.细读课文7-15自然段,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划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圈出重点词,想一想,读一读,去体验“我”陷入险境时的心情。

  交流:现在,你就是童年的亨特,此刻你孤身一人缩在悬崖上,你的心情?

  教师小结心理描写的词句: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内心复杂的情感,我的胆小、懦弱。这也是写人写事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B合作探究,领悟人生哲理

  2、细读16-23自然段,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表

  爬下悬崖 动作 心理活动 心理变化

  哭 哭着说我会掉下去 毫无信心

  移、伸、探、踩 这似乎能办到 萌发信心

  又照着做(移、伸、探、踩) 我能办到的 信心大增

  移、爬、踩、投、啜泣 产生成就感 巨大的成就感

  3“啜泣”出现了两次意思是否一样?

  4.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我从爸爸指导我下悬崖脱险的事上“我”得到了什么经验?并用简短的语言写出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写得好的我们将共同分享。

  三、多角度探究文本,拓展成长空间

  课文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的。请你变换视角,从杰利或“我”爸爸的角度叙述“悬崖脱险”部分。注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要符合身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学习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耸立颤抖嶙峋凝视

  啜泣纳罕头晕目眩小心翼翼迂回

  2、解释下列词语。

  迂回:灰心丧气:

  应付:告诫:

  瘦骨嶙峋:纳罕:

  3、读课文2—3遍,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研讨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时讲清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复述。交流复述得失,记录经验。

  2、教师指导,进行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语气语调合适、情感把握准确)

  3、合作探究:(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把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走”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4)读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4、指导多角度阅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讨论:

  (1)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2)评论杰利(3)评论四个孩子

  三、拓展延伸

  面对考试失利,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举例说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的方式,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积极意义?

  四、巩固提高

  临窗看柳

  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一会儿,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去体会,你也会明白许多的。

  五、日积月累

  1、困难到来的时候,有的人因之一飞冲天,有的人因之倒地不起。——列夫?托尔斯泰

  2、我过了一些艰难的日子,在回忆的时候唯一能安慰我的,乃是不管怎样困难,我都诚实地应付过来了。——居里夫人

  3、谁能用勇气迎接厄运,用笑脸来应付不幸,谁就能跨越一切艰难险阻。

  4、困难就像一只砂轮,它能砥砺出勇进者奋斗的利刃,也能磨去怯懦者不多的棱角。

  5、困难是懦夫回头的便桥,卫士前进的阶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国共产党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可用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感知内容

  ①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②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大屏幕投影问题: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详略与中心的关系。

  2、学习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行动、心理描写的内容及作用。

  2、难点: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承前)明确: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他当时在受奖会上讲了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接着,他讲了一段故事,请大家代替他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明确:要素齐全,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下不下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珍贵的人生启示。

  二、研读课文,了解“怎么写的”。

  1、如果是像刚才我们有的同学那样讲,行不行,能不能感动人,给人以深刻启示呢?尽管说清楚了,与课文比一比,看看少了点什么?

  明确:对,在写到爬上爬下悬崖,肯定少不了写一些具体的动作,并且谈谈自己的心理活动。为了更清楚了解,我们还是读一读莫顿亨特先生自己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将这个故事的。为了方便,我们分成爬上和爬下两个部分,先研究爬上的部分。

  2、布置:默读课文,找出攀爬悬崖过程中表示心理活动的和动作描写的词。注意,将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用一个动词来表示。(投影)

  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卜卜乱跳

  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

  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讨论明确: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许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投影,以“失去信心”导入)

  4、布置:研读一下在岩石上的部分,听教师范读。

  问题:我们开始接触文章的核心部分,看看小主人公怎样开始“走一步”的,也按照刚才的方式划出有关的心理描写的词语来。

  毫无信心:害怕会摔死—啼哭

  萌发信心:似乎能办到——移、探

  信心大增:是能办到的`——啜泣

  问题:刚才两次都写到“哭”,大家看看,这种哭法是一样的吗?

  明确:“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悦,有被抛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三、研读课文,了解“为什么这样写”。

  1、问题:时隔57年后,一位65岁的老人,仅仅是为了写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吗?

  讨论明确:这种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种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讨论详略:我曾经听过有的同学讲这个故事,对小伙伴和爸爸的情况感兴趣,你认为呢?(或者:让我们回到将故事的现场,看看,怎样讲的?)

  2、问题:那座悬崖并不很陡,如果是中国的爸爸,会怎么样?文中的爸爸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谈谈为什么会这样。(说出文中的爸爸具体的语言和动作,换了中国爸爸,又可能怎么样?描写手电筒的细节和爸爸的语言等都是值得讨论分析的。)大家讨论一下。

  讨论明确:关于中国爸爸的问题,可以各抒已见。文中的爸爸,是为了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积累人生的经验。确实也给了“我”以巨大的教益。爸爸一直用鼓励的语气来培养“我”的信心,用手电筒给我以指引,教给我方法。可以从以上两点来加以指导。

  四、整理迁移

  l、总结全文

  布置:我们生活中有关这样的事情吗,同学们谈一谈,回去后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小悬崖

  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成功的感受

  大人生

  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并能复述课文。

  2、在朗读中品味我冒险、脱险时的心理感受。

  3、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以父亲、小伙伴等为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这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如何脱险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呢?

  二、默读

  要求:

  1、注意速度。

  2、内容:什么险?如何脱险?传递了什么哲理?

  3、要求不看书复述。

  三、复述

  1、复述前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什么时间?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2、复述:

  ⑴ 自己放声准备。

  ⑵ 班上复述。

  ⑶ 学生评。

  ⑷ 教师评。

  ⑸ 总结经验。

  四、冒险过程中,着力写我的心理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五、脱险过程中则真切得写出了我在父亲帮助下心理变化过程,能找出原句并进行概括吗

  六、理解题意,你能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吗?文中有帮助你理解的关键性语句吗

  第二课时

  一、变标题(理解内容)

  可以从不同角度自拟标题,有如下说法:

  第一次爬悬崖、脱险、永远不能忘记、战胜恐惧、八岁的记忆、最初的那一步、星光下的悬崖、当朋友离我而去。

  二、变语言(体会深意)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

  1、那是费城七月里的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至今还能感受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去掉,感受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

  2、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鲜峰,将句中的只有去掉,比较一下效果。

  3、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冬冬直跳效果如何?

  4、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去掉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效果如何?

  5、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情理,改为我忍不住啜泣起来效果如何?

  6、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

  三、变角色(认识人物)

  学生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嘲笑我的孩子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个事情当中,心理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又是如何做的?事后有没有再反思自己?

  四、变结局(拓展思维)

  如:杰利找的是我的母亲。

  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

  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助我。

  五、变环境(引发想象)

  我长大后,有一天,又遇见了类似的困境,(这种困境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在那种不同的环境中,我的所想所做又是如何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先给大家讲个故事:“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看导语

  师:先请大家把导语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导语

  师: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那么是什么险呢?作者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又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注意默读速度,要求五分钟内看完。

  2、默读课文

  3、复述课文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试着复述一下课文情节,先来个抢答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其中重点提到了哪个孩子?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师:如果把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冒险”,第二部分为“脱险”,该如何划分?

  生:1~15段为第一部分,16~23段为第二部分。

  师:好,那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一部分,也就是“冒险”部分。注意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还有心理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生:

  师:现在请另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二部分。注意父亲怎样引导“我”走下悬崖的过程。

  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陷入的是什么险境?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

  2、从课文看,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作者“爬悬崖”和“脱险”过程中,分别有哪些心理变化?

  4、第15小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5、文中两处“啜泣”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6、课文哪些地方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

  四、主旨探讨

  师: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把具有启示意义的句子划出来,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师: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写作指导:以小见大,以事寓理,详略得当

  交流课后第二题。

  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潜能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较强,在不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作者在文中的经历,学生也经常会遇到。教学中应抓住复述故事这条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再创新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生命的感悟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生活哲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快速复述的方法,能再创新的故事情节。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重点语句含义。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培养再创故事情节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文是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文章,学生对初中语文课充满期待。

  富有好奇心,第一课又是指导学生如何战胜困难最好的教材。因此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课前准备: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语句揣摩练习。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钢琴曲《水边的阿蒂莲娜》)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你走得好好的,一条恶狗突然追来;你正兴高采烈地爬山,一块石头突然落了下来﹍﹍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样的考验?你当时是怎样解决困难的?(同学发言)同学们,生活中的突发考验随时都有,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它,相信你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先生是怎样面对那突如其来的考验的。

  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积累名言警句、成语格言、精彩片段。

  检查听读情况:

  (1)本文作者 , 国 家,选自《 》

  (2)注音(带下划线者):

  嶙( )峋( )头晕目眩( )啜( )泣 小心翼翼( )

  (3)解释:我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训诫: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小心翼翼: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本文讲了什么故事,你受那些启发?

  (师:《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次经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要求学生划出记叙的六要素。

  (师板书并讲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2)生交流六要素:

  ( 师明确: 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 ,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结合六要素再看课文,复述故事(生复述)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讨论:文章蕴含着什么生活哲理?(用原文回答)

  (师明确: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齐读中心句。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你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七、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利 (美国作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走一步,再走一步 ―――― 抵达目标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1)本文作者 , 国 家,选自《 》

  2、给加点的字注音。头晕目眩( )啜( )泣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

  ②告诫教导( )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把文章分为三部分,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生发言)

  2.找生朗读第一段,讨论:

  (1)记叙的顺序?

  (师强调并板书:顺叙 倒叙 插叙 讲解辨认区分的方法。)

  (明确:倒叙 )

  (2)开头一段的作用。

  (明确:强调这次经历的不同寻常,自然的引出下文。)

  (3)为什么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 明确:并非真的感觉到了,而是为了说明那次经历的不同寻常,使我终生难忘。)

  3.速读第二部分,讨论 :

  (1)为什么“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这表现了“我”哪方面的性格?

  (明确:八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训诫我不要冒险。胆小怯懦。)

  (2)找出描写“我”心理、动作、语言的`语句,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明确:心惊肉跳,“我”会滑倒摔死。(心理);全身颤抖,几乎晕倒。(动作);“慢着” “我没法”。 (语言)

  (3)文中景物描写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明确:例:“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上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突出悬崖的危险和高不可攀)

  再如:“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烘托我害怕的心理,突出战胜困难的难度。)

  (4)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从哪些方面看出?

  (明确: 和蔼 沉稳 教育方法得当)

  2、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拓展延伸。

  齐读第三部分,讨论:文章主旨句在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生活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对待,一定会战而胜之。)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四、课堂总结。

  本文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朴实,我们要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深入体会文章揭示的深刻道理,学会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五、布置作业。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写出来,在班里出一期专栏。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我” 胆小怯懦 ―――――― 勇敢战胜困难

  “父亲” 和蔼 沉稳 教育方法得当

  七、课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3、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理念

  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课型:语言教读品味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鳞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鳞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鳞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并进行课堂交流活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导入新课】

  【明确】同学们的说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不懈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成功这个道理。而放弃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

  二、整体感受,把握思路

  (一)朗读活动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老师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法练习读准音。(学生活动)

  【落实】闷热 凸出 凝视 吸泣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老师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法练习、体会。

  〖指点读这一课,要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

  (1)要准确流畅地用普通话朗读;

  (2)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语调;

  (3)注意读出 我 在不同情景中的语气语调。

  【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验活动】

  【落实】学生演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落实】学生演读文中最后一段。

  (二)认识课文

  1、我们学习课文,阅读文章,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它,这就叫做认识课文。

  2、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地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依据记叙的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把故事分成三个阶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来。

  (3)这篇课文涉及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个有什么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4)通过阅读,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课文?

  〖指点(1)、讲故事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记叙要素,先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起因;第二步讲述脱险的经历。

  〖指点(2)、根据文字内容或指点(1)来概括。

  〖指点(3)、可以从故事内容、从人物、从文章结构、从文章技法、从文章给人启迪等角度来认识课文。

  【先请同学们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合作交流,自由表达对课文的认识;最后老师小结,与同学们对话交流,重点落实(3)(4)】

  【落实(2)】冒险---遇险---脱险

  【落实(3)】只要学生抓住语言材料来概括,言之成理就行。

  【落实(4)】这是一篇:

  ※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先叙事再述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是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此点“哲理”应结合末段及标题中的“再”来感悟,并把这种“感悟”延伸到整个生命的长河之中。)

  三、读品结合,领悟语言。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用“变”的手法进行比较品味,方能理解其深意。下面请大家运用“变”的手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言。

  【此过程分三步:自主阅读,提出问题----借助资料信息,合作释疑-----明确相关结论,获得知识。】

  【落实】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删掉,将“感觉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至今”强调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虽己年过花甲仍然记忆犹新,而且是能够清晰地“感觉得到”那种闷热,“感觉得到”是从生理器官的感觉角度突出了记忆的清晰与真实,如在眼前,而“回想起来”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不如前者有表现力。)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将句中的“只有”“但”删掉,比较一下效果。(“只有”强调了悬崖并不算是险峰,用“但”字将语意一转,突出了它对“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侧面表现了“ 我”身体的柔弱和内心的自卑。)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咚咚直跳”可以吗?(原句言简意丰,将多个信息组织进一个句子,让“瘦骨嶙峋”作“胸腔”的定语,比改后的句子更有表现力,更让读者为之担心、揪心。相比之下,改后的句子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删去“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终于”突出了整个过程对于“我”的艰难程度以及“我”紧张得丝毫不敢放松的心情。“尽量”比“努力”更能表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不停地一点一点地往里靠,直到再也没有一点空间可以挪移,更能表现出“我”的极度恐慌。)

  ※“我听见有人吸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常理,不如改为“我忍不住吸泣起来”,这不是表达更直接、更简洁吗?(看似不合常理的`句子,恰恰表现了“我”当时己因极度的恐惧和绝望失去了判断力,六神无主,意志崩溃了。改后的句子,语言虽简洁明了,却无法表现这种恐惧到了极点以至产生幻觉的心理状态。)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改后无法表达“我”当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是父亲见到孩子时所说的第一句话,似乎没有一点紧张和关切,不如改成“我的孩子!可把你爸爸给担心死了!你怎么样?受伤没有?别害怕,爸爸抱你下来!”效果如何?(文中的父亲懂得怎样锻炼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他虽然担心,也不会表露出来,而是用最为日常化的话语尽量淡化事情的严重性,让孩子放松心情,学习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改句中,父亲自己就已经先慌乱了,又如何帮助孩子学习镇定呢?而抱孩子下来的决定很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老是让父母抱着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删去这句中的“似乎”“而且”效果如何?(“似乎”表明“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有了一点勇气和信心,删去后语气变得十分肯定,不符合此时“我”才刚刚开始发生变化的情形。“而且”表现了“我”在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时的欣喜,信心也有所增加。删去后,无法表达“我”在这过程当中的心理。)

  ※“最后,我一脚踩在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吸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我”的心情似乎是前后矛盾的,删去加点部分,效果如何?(“吸泣”真实地再现了劫后余生的“我”心有余悸,同时也有一种获得安全感之后的舒坦,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战胜困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种情感体验是十分丰富的,删去后,会显得过于单薄,而且情感没有了发展和过度,也显得不够真实。)

  四、训练朗读,增强语感。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五、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2、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