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设计

2023-12-12

《林海》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深刻地理解河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设计:

  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 为什么 什么是"林海"呢 

  2,欣赏录音,看录象片,说说"林海"指的是哪里 自己对大兴安岭了解多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走进林海了吗 有什么感受 (板书:美丽)

  2,默读课文,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 在哪些段落里做了介绍 (板书:岭,林,花)

  3,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三,读议写"岭"的部分.(以理解"温柔为主),说出大兴安岭温柔在哪里 

  (岭多,形态多,看不厌,;多,看不完)

  四,读议写"林"的小节.(以较"林"与"海"为主)

  1,默读思考:既然被称之为"林海","林"和"海"必然有相似之处,找出来进行读议.

  2,议论:(像海般广阔:"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像海般绿:"深的,浅的,明的,暗的,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

  3,找一找直接写海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五,读议写"花"的小节

  1,指读.画出写花美的句段.

  2,重点读议:"青松作衬,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3,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什么 (小姑娘)

  师述:这双绣花鞋把小姑娘衬得这么美丽可爱,有活力,这些绚丽的花儿把大兴安岭打扮得这么迷人.走近它,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六,整体背诵

  七,体会感情中心

  1,浏览课文,看课文哪四个字凝结了老舍先生的感情和感受(引导理解"亲切,舒服")

  2,看到岭,林,花的美景,放眼四方,你会想到什么 

  3,及至看到林场,又想到什么 (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

  4,既然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结合书上谈自己的想法)

  八,实践练习

  写几句保护森林资源的广告语,以警示世人.

  诸城市林家村镇东公村小学

  管延勋

《林海》教学设计 篇2

  浙江 钱伟强

  ------------------------------------------------------------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

  2学习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今天很高兴和高桥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林海》这篇课文。

  2我们先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

  二、学习《林海》的1至5自然段

  出示问题:1找出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大兴安岭)标出课文哪几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亲切舒服)2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因为作者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板书:悦耳的名字。这“亲切舒服”作者是怎样描绘的?3课文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找出岭、树、花的特点。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

  (学生先自己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喜欢“岭”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我最喜欢“岭”这一部分,岭的特点是多。

  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仅是“多”,而且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每一条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小结: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地方吗?

  温柔和盛气凌人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刚才二位同学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读书的。

  大兴安岭的岭较平,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2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体会。

  (1)大兴安岭林的特点,可以用课文中哪个字来形容?(多)(林海)(2)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做“林海”,它到底哪个地方像海呢?(那是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像白色浪花。……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3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设置问题的方法,给“花”这一部分设置问题,让老师来回答你们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自学)

  (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河岸上不知有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机动性:不管是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出示文字: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1)作者是把大兴安岭当做人来写了。

  (2)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深喜爱、赞美之情。(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段落词,同桌练习一下。

  (3)最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似的小红豆呢(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大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做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三、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了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给人类的美。同学们,你们对大兴安岭的美都体会到了吗?

  ------------------------------------------------------------

《林海》教学设计 篇3

  林  海

  (教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z?t”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哈尔滨市木兰县人民小学  李泓燕

  【创新设计】

  在全面进入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用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学《林海》这一课。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熏陶及至塑造形成一定人格修养;工具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听、说、读、写、议等一系列有效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和运用的技能。通过品读、感悟、运用、方法、手段的训练,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查阅有关大兴安岭的书籍、图片等,在学习写法上用体会、日记、诗歌等自己所喜爱的体裁,写出学完《林海》的感受,并创作画面,配短诗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4、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本文第二大段是重点段,反复品读重点圈画来提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之美,进而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来突破大兴安岭称之为“林海”的原因和以“林海”做题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林海美(动笔圈勾画)

  1、课前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课。请想一想,你们见过江、河、湖泊、海吗?说一说,是什么样的?(生简要回答)师板画(林海)你们见过这样的林海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走进大兴安岭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

  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音像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文中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晴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选择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谁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下面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断,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

  a、你欣赏的小片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断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生:仔细品读。

  二、细读重点段、句、词、体会林海美(动口诵、背、思)

  片断讨论美

  (1)老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断进行议论发言。每个小片断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断。师:这个小片断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断的美?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断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断组织议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断的讨论之间。)

  1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断,愿意帮我说说吗?

  2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3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断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以再决一决!重点讨论五个小片断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夏、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三、总结深化、欣赏林海美(动脑、悟、辨、述)

  1、点睛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上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2、多读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断的朗读来心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3、诗文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4、旅游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爸妈妈明年暑假带你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板书设计】

  2、林 海

  岭多

  大兴安岭       林绿          美、不空洞

  花繁

  【教学评析】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达到了语文课程生活化、学习过程情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自主学习,读、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实践,一导圈点,自读自悟,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二导思维,制作电脑课件,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画图,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三导迁移,感悟课文,学得比喻之后,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并互相补充,臻于完善,合作意识佳、和协氛围浓、情感体验真。

《林海》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教育点: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知识点: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训练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创新切入点:

  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林海的诗文、图片资料。

  2、制作投影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1、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9课。请想一想,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品味美师:服气吗?不服气?那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提示,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生:仔细品读。

  5、讨论美(1)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①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③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段组织辩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段的讨论之间。)

  ①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帮我说说吗?

  ②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③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要决一雌雄!重点讨论的五个小片段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6、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3)理解"兴国安邦"。师:难怪作者说,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吗?

  7、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来尽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8、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学生写在印着精美图片的作业纸上,教师用电脑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9、憧憬美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尽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妈明年暑假带你进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业.

《林海》教学设计 篇5

  浙江 钱伟强  

  ------------------------------------------------------------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

  2学习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今天很高兴和高桥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林海》这篇课文。

  2我们先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

  二、学习《林海》的1至5自然段

  出示问题:1找出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大兴安岭)标出课文哪几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亲切舒服)2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因为作者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板书:悦耳的名字。这“亲切舒服”作者是怎样描绘的?3课文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找出岭、树、花的特点。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

  (学生先自己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喜欢“岭”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我最喜欢“岭”这一部分,岭的特点是多。

  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仅是“多”,而且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每一条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小结: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地方吗?

  温柔和盛气凌人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刚才二位同学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读书的。

  大兴安岭的岭较平,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2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体会。

  (1)大兴安岭林的特点,可以用课文中哪个字来形容?(多)(林海)(2)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做“林海”,它到底哪个地方像海呢?(那是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像白色浪花。……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3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设置问题的方法,给“花”这一部分设置问题,让老师来回答你们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自学)

  (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河岸上不知有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机动性:不管是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出示文字: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1)作者是把大兴安岭当做人来写了。

  (2)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深喜爱、赞美之情。(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段落词,同桌练习一下。

  (3)最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似的小红豆呢(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大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做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三、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了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给人类的美。同学们,你们对大兴安岭的美都体会到了吗?

《林海》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景物描写中表达

  思想感情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亲切与舒服”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启动激趣

  同学们,前不 久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这节课,我们又将和老舍先生一道步入那浩瀚的林海。(板书课题;林海)

  二、质疑探究朗读悟情

  1、请同学们快速 阅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这种感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板书:亲切、舒服

  2、同学们找得很正确。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板书:悦耳的名字 说得好!作者 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因为什么?(生:亲切舒服)

  板书:亲切、舒服 那么大兴安岭的美 丽体现在哪些方

  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5自然段。板书:美丽 板书:岭、林、花

  3、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原始森

  林,亲自去体验一下。(播放“森林”画面)

  4、这番美丽的景 象,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在“岭”、“林”、“花”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部分,重点阅读。(出示要求):

  A、找出岭(林、花)的特点,并画出有关语句认真理解;

  B、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只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外表的美,叫人越看越觉得可爱。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对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5、所以说它的美 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板书:不空洞

  6、感 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这一切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板书:兴国安邦 请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请和同组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手指板书让学生接读: A、 初入大兴安 龄,证实了这个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B、领略到大兴安岭的美丽,且美得并不空洞,越发使人感到?C、想到大兴安岭还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就更使人感到?

  三、情感升华应用验证

  1、用一两句话表达你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

  板书设计:

  林海(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悦耳的名字)

  亲切、舒服(美丽不空洞)

  亲切、舒服(兴国安邦)

《林海》教学设计 篇7

  活动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国家最北的地方。

  师:你能根据手中的地图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气候应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讨论并回答: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南方已是繁花似锦的时候,这里依然是大雪漫天,人们还身着厚厚的冬衣。

  师:介绍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特别是冬季漫天的风雪形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林海雪原景象,景色迷人优美。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许多关于林海雪原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同学们补充的资料。(鼓励学生发言)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独特的热带风情,也有万里冰封的北国风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北国风光,去领略它的魅力!

  二、走进冰雪世界,感受快乐

  同学们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了大体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东北地区,了解它们独特的风格。

  1.谁能说一说在我们当地你见到的最美的冬季现象?

  2.在这样的季节里你最喜欢做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和邻近的同学讨论),是啊!这样的季节是美丽的、迷人的。我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雪景,可以堆雪人、可以滑冰、可以打雪仗?(提醒学生随时注意安全)

  3.小组交流。刚才说了我们当地冬季的风景,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调查的关于北国风光的资料拿出来(如:关于风景的,雪雕的,在雪中娱乐的?)在小组内一起欣赏交流一下。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各自的资料,讨论感受北国风光特有的韵味,小组内相互交流发表感想。

  5.交流结束,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北国风光的迷人和带给人们的快乐,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各抒己见,畅谈冬季生活

  1.在这么美丽的冰雪世界中,你知道东北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谁能先起来说一说我们当地的人们如何过冬的?(穿衣、交通、室内、饮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小组内交流东北人的冬季生活。补充:在东北,冬天人们出门时要穿上皮衣,戴上皮帽、手套、耳罩。为了保暖防寒,房屋的玻璃都是双层的。一家人围坐在烧得暖烘烘的火炕上吃饭、唠嗑、其乐融融。出示课件

  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从生活习惯、饮食、穿着、娱乐?等方面展开。

  3、学生汇报资料

  (1)冬季生活习惯:

  冬天农村的生活。室外滴水成冰,室内温暖如春。因为东北人的屋子里都有暖汽,火炕,火墙等取暖设备,时刻散发着热量。在外边冻得直打哆嗦的人们,一进到屋子里,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用不了几分钟就全身发热了。一家人围坐在火锅旁边,都选用重庆的麻辣火锅底料,涮着羔羊肉,喝几杯当地的老白干,头上冒出热汗珠,述说着明年春天的生产计划。

  东北人过冬天大多喜欢到农村去吃地道的土炕火盆,也就是坐在烧得烫屁股的炕上,吃着一个铁坑里放着炭上面坐着的大黑铁盆里的菜。

  滑冰车,吃冰糖葫芦,吃雪糕,看树挂,看冰雕。冷了就进屋吃小鸡炖蘑菇,喝烈酒,吃野味。

  (2)饮食:

  每年的十月末十一月初,东北地区的居民就开始准备过冬的蔬菜了,这是东北过冬前的一件大事。它甚至有着过节一样的气氛,大型厂矿还专门给职工放蔬菜假呢。

  现在东北的冬天虽然是什么新鲜的蔬菜都能吃到了,也有好多家庭不再大量购菜了,但是这个习俗仍保留下来。而且秋菜购买的声势还是很大的,每家买上几百斤蔬菜也是正常的。

  酸菜是东北人冬天的主要菜,所以很多人家都开始购买大白菜,准备绩酸菜,在绩酸菜之前,白菜需要在阳光下晾晒。所以楼前楼后到处是大白菜。(还有些人家做辣白菜,酸菜白肉血肠炖宽粉是东北的名吃)

  青萝卜,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也是东北人冬天常见菜,主要是把萝卜切成花或条用盐侵后晾晒,晾干后,加作料可以蒸吃,或凉拌,味道好极了!(也可以做酸辣萝卜)(牛肉,羊肉炖萝卜味道也不错,还可以包萝卜虾皮饺子),倭瓜或南瓜,也是北方人喜欢储藏的菜。

  (3)娱乐

  二人转(可适当拓展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植根于东北黑土地的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

  四、课外拓展

  1.出示图片,介绍东北人民利用当地气候严寒的特点,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纷纷前往,并利用这一时机,举行贸易洽谈,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

  2.“我眼中的东北”(小组内交流),每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

  小结:东北可以说是人杰地灵,不只有迷人的北国风光,勤劳而又聪慧的人民,更有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这部分内容我们下一节课来一起探讨。

  3.你还知道东北地区人们的那些生活特点?

  板书设计:

  北国风光

  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中国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的特点:冬天寒冷漫长,纬度高。

  东北平原的文化:雪雕、冰雕、滑雪、猪肉炖粉条、酸菜、秧歌。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地理知识的认知主要定位于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包含省份、地形特点,深度把握上则是让学生能从地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大致位置,能在地形图上知道这个地区有大面积的山脉和平原就可以了,因为太抽象的地理知识学生并不明白,因此点到为止,刚刚好。

  我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东北地区生活特点作为重点,借助图片与课件让学生对东北的特点有所了解。

《林海》教学设计 篇8

  佚名

  一、初读课文,列出简单纲要图。

  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提示要点读课文,弄清那几层写大兴安岭的景色,哪几层写联想,抒发了什么感情,最后列出简要的纲要图。

  二、逐层评注,列出层次纲要图。

  引导学生采用评注课文的方法,逐段读课文,进一步弄清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在评注过程中,给各段分层,并找出各层重点词语。每段评注后,再列出各段的层次纲要图。

  三、通览全文,列出整体纲要图。

  先提问:细读了岭、林、花和联想部分后,听到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感觉怎样?作者的感受是怎样获得的?他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弄清第一段和后五层的关系后,指导学生整理前两个纲要图,列出全课总的纲要图。

《林海》教学设计 篇9

  佚名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岭、林、花”,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2、会用不同方式改换句式,完成作业 本4、6小题。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科学,长大后去建设祖国。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同学们都见过海,能用海说话组成词吗?

  板书:《林海》

  2、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林像海一样非常广阔)

  3、出示投影:看图,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心理有什么感觉?

  4、范读课文。

  5、交流、反馈

  二、出示预习综合题

  1、给下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椽(chuang, chuan )柱珊(shan shai )瑚

  2、根据意思写词语。

  指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

  非常骄傲蛮横,看不起别人。 ( )

  漂亮、相貌美好。 ( )

  指国家兴盛安定。 (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是按( )( )和( )三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美景。

  4、选做题:文中哪一部分景色最吸引你,你就仔细地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好、读美。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2―――5节)

  四、交流反馈

  五、学习“岭”

  1、出示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下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朗读、体会

  六、画图:“云横秦岭”与“温柔”对比。

  1、齐读体会

  2、出示句子,区别:(1)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见不完,也看不厌。

  (2)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前一句,把“多少条岭啊”,放在看头突出了“岭”的特点“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用上关联词语,这两层意思的并列关系明确化。

  后一句:这句话虽然意思没改变,但语意不如愿句,情味也淡了许多。

  3、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式,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是采用什么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5.述:老舍爷爷坐在疾驰的火车上远远地看见重重叠叠的岭,是那么的温柔,用“云横秦岭”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岭的温柔。

  板书:岭:多——温柔。

  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

  6、小结:作者看到了这么多岭,每条岭是那样的温柔,所以对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亲切之感。

  用亲切的口气朗读这一节——岭。

  七、归纳学习方法: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板书:学习方法:

  1、概括“岭”的特点。

  2、找出说明“岭”特点的词句。

  3、感情朗读。

  4、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细致描绘“岭”的。

  齐读学习方法。

  述:学习“岭”的方法,学习课文“林”(3—4节)

  八、学习课文“林”。

  1、问:“林”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林:绿而浩大。

  2.特点你是从哪句中体会出来?请用“……”划出重点词句。

  a.理解:目之所及。及:达到。

  b.板书:目之所及。都是绿。

  c.齐读这些句、引读。

  3、课文采用了什么手法?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板书:比喻、拟人、反问。

  4、区别句子,反复朗读。

  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读

  思考:a.这两句句式有什么不同?(前一句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

  b.她们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述:反问句,加强反吉语气,强调肯定,增强了表达的亲切感与感染力述句一般的句式。

  c. 齐读,抽读(第4节)

  问:还可以改为什么句式?(双重否定)

  出示句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白桦的银裙,不会不像海边上的浪花。

  5.巩固练习:作业 本第4题,校对。

  九.自学“花”第5节,小组讨论。

  1.交流、汇报

  板书:特点手法

  花美多而绚丽叫不出名儿拟人、比喻

  (美丽)穿着绣花鞋

  2.区别句子: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小结:这两句前一句好,比喻句更能说明小红豆的样子美。

  十.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你心理有什么感觉?

  十一、配音齐读“岭、林、花”。

  十二、作业 :

  写一段:把自己的感觉写下来。

《林海》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2—5自然段,认识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向我们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

  2、理解“疾驰、目之所及、盛气凌人”等词语。

  3、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以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目标。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若干。

  四、教学过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从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欣赏美景的好奇心。

  课前: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说说描写花的词或带有花的词。

  (一)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游览了美丽的大兴安岭,同学们,你心中有什么感觉?(亲切舒服)

  2、是啊!老师和同学们有同样的感受,大兴安岭美的让人陶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老舍先生再次走进林海,更加投入,更加忘情地欣赏美景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

  3、你觉得课文中写得最美的是哪一个自然段?(2—5节)为什么呢?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2—5自然段:

  1、老师小结:的确,大兴安岭的岭、林、花都那么美,而老舍先生写得更美,难怪同学们那么喜欢它。下面我们

  是为了不教以及为迁移而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在2—5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欣赏能力。

  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就来细细的品味。

  2、请你自由读岭这一节,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四人小组互相品读。

  3、指名读,出示句①: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1)请你读一读。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你最欣赏的词句。

  (2)议:这个句子写什么?(岭多)哪些地方反映岭多?

  (3)比较: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可是没有一条岭让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

  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句子,你读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先读下面那句(加手势),再读上面那句(加手势),上面那句写出了岭的温柔,高矮长短都只有一点点,而不象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理解: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用简笔画把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并评议怎样把两者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手势指挥)

  〈你为什么喜欢?你是怎样体会的?作者是怎样把岭的温柔写出来的?同学们体会的非常好。的确,大兴安岭是那样的柔美多姿,我们就用朗读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吧!〉

  4、还有哪些句子你也欣赏?

  句②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得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岭多),也看不厌(岭姿态多美)。

  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用指导读“岭”,学生共读“林”,独立自学“花”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读、写、议、品读”的阅读方法。

  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和小节,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为什么喜欢?还有哪些词说明岭多?为什么?

  (“疾驰”指火车飞快地跑,“几个钟头”指时间长,在这么快的火车上看这么长时间的,也看不完,看不厌,岭真多啊!)

  比较B、在疾驰得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岭。

  同学们都这么欣赏这个句子,我这儿有一个句子,也说明岭多,请你比较一下?

  它们俩虽意思相同,可句式不同,感情也不同。前一句以感叹的形式强调了岭的多和岭看不完看不厌,让人感到亲切舒服,同时也蕴含了作者的一片深情。

  这就是我们这个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且其效果大不一样。

  5、学法总结:刚才我们通过读、划、议、品、读,感受了岭的多和温柔,下面我们用这个方法继续学习林和花。(四分钟)

  6、反馈:你最欣赏哪个句子?

  出示句子: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得绿颜色来呢!(绿的颜色多、美)为什么?(我喜欢它是因为……)是啊!绿得真美,出示投影(景色)让学生看着图说一说,你既然已体会到了绿的美,你现在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把“的”删掉读一读,原句读起来更舒服。

  7、大兴安岭的景色是那样的美,老舍爷爷写得更是如此的美,还有哪些句子也非常美,为什么呢?

  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对大兴安岭的赞美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学林和花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和欣赏。“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最好的方法。学生读读、品品,领悟了“林”树多似海,花多美丽的特点。

  8、投影:

  ①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把群岭起伏比作林海的波浪,形象地把大兴安岭森林之茂密,面积之广大再现了出来。)

  ②看,“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③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把白桦比作浪花,让人读后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④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放上图,让学生指图说:“哪里是青松作衫,哪里是白桦为裙,哪里是穿着绣花鞋。”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句子写得真美啊!青青的衣服,白色的裙子,五颜六色的绣花鞋,多美的小姑娘啊,你们瞧小蝴蝶也来了,小红豆也来了,它们围着小姑娘跳舞呢!)

  ⑤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写出小红豆的晶莹剔透,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小小果实无限珍爱的情感。)

  9、引:大家读得声情并茂,可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同学们帮助解答一下,作者说大兴安岭有多少条岭啊,有多少种绿颜色呀,有多少野花呀,为什么作者写岭、林、花要用同样的句式呢?(用三个同样的句式强调了作者对这些景物的喜爱)

  10、引读:多少条岭啊……,多少种绿颜色呀……有多少野花呀。

  解了表达方法后,有针对性设计一定量的片段练习,实行读写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语言,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提供思维的空间,启发创造想象,身临其境地谈感受,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巧妙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性思维能力。

  写花只有一句怎么办呢?那么我们也学着作者写岭、林的方法,围绕有多少野花呀!把花写具体。(看投影:景)要从不同角度来写,写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

  11、演示学生写的并让其读,评议。同学们写得都是那样美,简直跟老舍爷爷一样的美,现在我们把自己写的文章接到老舍爷爷的文章后面,大声的读一读(个别读、自由读)

  (三)总结延伸(机动或作业布置)

  林海,多美的文句,多美的景啊!真使人感到亲切舒服,我想我们的小诗人、小画家一定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那么,用诗句、用画笔来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赞美吧!同学们尽情地抒发吧!

《林海》教学设计 篇11

  佚名

  教学目标 :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

  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

  (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林海》教学设计 篇1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

  〔简评〕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 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林海》教学设计 篇13

  汪帝益

  第一课时(简案)

  一、引入课题:

  我们曾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还记得那篇课文讲什么吗?留给你什么印象?(生自由回答)

  揭题: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除此外,在内蒙古高原东部,也有一个重要的林区,这就是有名的大兴安岭。著名作家老舍爷爷的文章<<林海>>,就是描写这里的美丽景色。

  板书:林海(出示地图,认识大兴安岭的位置)

  解题: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词;(2)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通顺连贯,阅读中正音;

  (2)检查词语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兴国安邦,云横秦岭。

  3.分段,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2)指导分段,确定。

  三、讲读一段:

  1.指名读。思考:共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2.问:为什么对名字感到悦耳,感到亲切、舒服?

  (导读:“脚踩在…手摸到…”森林的古老,树木的珍贵、茂密,令作者可爱,从而亲切、舒服)

  3.齐读一段。

  四、作业 :1.抄生字。

  2.解词:高不可攀、俏丽、广厦、盛气凌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预设AV,预备隐藏多媒体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

  来,齐读课题:19、林海。

  让我们,先一起去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2分钟录像>

  看完这段影片,大兴安岭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多媒体1>

  (是啊!大兴安岭群山起伏、连绵不断;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大海。)

  二、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1.文中的大兴安岭又是怎样的呢?请打开书123页,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

  2.齐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的?

  岭

  板书:大兴安岭 生答完后,再板书 林

  花

  三、讲读2自然段:

  1.引入: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文中几自然段是描写的岭?(一起告诉老师)

  请大家自由朗读2自然段体会岭的特点,用词语把特点在书边儿上批注。

  师巡视,相机指导学习方法及批注方法。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岭有什么特点?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的?(2-3人)

  (2)从这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岭有什么特点?

  板书:多、温柔

  3、教学点一:“岭”形态多。<多媒体2>

  (1)请看,老师觉得这句最能体现“岭”多,谁愿来读?

  (2)注意句中几个“的”字,听老师范读。

  (3)谁再来读?(表扬)

  (4)小结:这句话不仅直接告诉我们岭数量多,还写出了岭的形状多。

  老舍先生用6个带“的”句式,使我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岭的千姿百态。

  (5)全班齐读,一起来体会体会。

  4、教学点二:体会温柔

  (1) 谁来读写岭“温柔”的句子。(抽一优生)

  (2) 学着这种语气,像她那样,读出这种温柔。

  (3) 小结: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美,风格各异。秦岭是险,而大兴安岭是柔。

  5、教学点三:体会作者的情。

  (1)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作者直接抒发了对大兴安岭这种柔美的喜爱,是哪句?

  (2)相机指导。(最多两遍)

  6、小结:看不完是因为岭多,看不厌是因为岭姿态万千,又那么温柔。

  让我们带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朗读2自然段,再一次去感受这亲切舒服的美!

  四、讲读3、4自然段

  1、引入:岭是如此的美,林又有什么特点?哪些自然段是描写林呢?

  同样的,这一次先自己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出林的特点,用词批注。然后,可以同桌交流。

  师再次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 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特点?从哪儿体会到的?

  (2) 抽3人答,师归结共同点。

  板书:绿 多(美)

  3、相机解决三个教学点:在这部分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你喜欢、最想读给大家听的句子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A.教学点一:绿颜色<多媒体3>

  (1) 出示<多媒体3>

  (2) 齐读,注意几个“的”字;

  (3) 这句话是说什么“多”?

  (4) 为什么会呈现出“深浅明暗”不同层次的绿颜色呢?还告诉我们什么多?

  (5) 小结: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绿颜色多,还告诉了我们树的种类也相当多?

  大家再来读这一句,进一步体会。(师相机接:是啊!这么多绿色,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来!)

  B.教学点二:为什么称为林海?

  (1)齐读,读好这一句。(1、2、3任意一句)

  (2)学到这儿,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5人,问尽量展开)

  (3)问得好!大家是否留意了文中这几个地方:“群岭起伏是林海的

  波浪”“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海边的浪花”?

  根据这几点,想一想它们的联系和岭的特点,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作“林海”?几点原因?

  (4)生讨论,反馈(3-5人)

  (5)师小结表观点:根据刚才大家的回答,老师认为有三点原因,

  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说的训练)

  一、落叶松长满了群山峻岭,是它主要组成了林海;

  二、岭温柔起伏,形似波浪;

  三、银白峭丽的白桦点缀森林,不正是浪花?

  C.教学点三:写法

  齐读4自然段,让我们感受这壮丽的绿色海洋吧!

  4. 小结:老舍先生,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林海的壮美,

  表达了心中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叹。

  五、学5自然段

  1.总结学习方法:<多媒体4>

  学“岭”和“林”,我们通过读书、抓特点、书上批注,最后体会感情的方法来学习的。

  用这种方法,自学5自然段。

  2.生自学、反馈。(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板书:多、美

  3.理解“总写句”:<多媒体5>

  (1) 这段有句话写得非常妙!我们来读读。<多媒体5>

  (2)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放手让2-3人说,不行就再读

  再体会,以手势提示)

  师相机小结:在作者眼里,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小姑娘。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顺势以板书、全课总结:

  作者先分别从岭、林、花三方面描述。

  然后,再在5自然段中,用一句话对大兴安岭作了整体的描写和赞美;这样把大兴安岭写活了,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在学习完这部分后,再次有感情朗读2-5自然段,再次深深地体会吧!

  六、结束语:

  本课,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岭、林、花的特点,初步体会了作者在叙述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大兴安岭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最后,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大兴安岭吧!

  那么,作者看到这幅美景图又产生了什么联想呢?作者为什么要写本文呢?这是我们下节课将学习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