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1
走进作者心灵。 (过渡语):同学们,写人的文章少不了人物形象的刻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你最深刻的有关老王的形象描写。只有理解作者描写的深意,才能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灵。(这是文章的难点,也是重点。)
(齐读第8段)攻破难点。
设问:1、这样的形象,你有什么样感觉?
很可怕,很吓人的。
2、如此可怕的形象,是不是显得作者太无情了? 是的,如果作者对老王十分尊敬、十分感动,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描写,形象就会美化起来,诗化起来。但那是常用的方法,在杨绛看来显得俗套。她这样写是因为她想把感动留到后面。 讨论:她当时是否知道老王是在死亡的前夕送她鸡蛋? 不知,是后来才知道的。
讨论:老王这种对别人的关心有没有条件?
没有,他都知道自己就要离世了,再也没有指望别人报答了。这个不幸的人,居然把关顾幸运的人,当作生前最后必须做的奉献! 讨论:这样好的一个人,作者当时感觉到了吗?
没有。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病态的外貌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却没有感觉。 连茶水都没请人家喝。
讨论:对于善良的作者来说,在充分理解了老王之后,你说她的心理会怎样?
惭愧。也就是作者文末说的“愧怍”!
3、同学们现在明白了作者为什么那样无情地刻画老王的形象了吗?就是想突出作者的“愧怍”。
讨论:这样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比,知道怎样对比吗?
丑陋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崇高的心,内心的美在外表的丑陋的映衬下,会显得更令人惊心动魄!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2
研读课文。同学们在听读过程中请思考: 1、《老王》这篇文章中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板书:老王 杨绛
2、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感情、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也就是中心句。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我们就以这句话作为切入点来学习文章内容。就课文而言,这里的“幸运的人”与“不幸者”分别指谁?
老王是不幸者, 杨绛是幸运的人。
3、如何看待人物的“幸”与“不幸”。 ①说说老王之“不幸”。 (生读第2自然段):身份卑微,孤苦伶仃。 (生读第3自然段):身患眼疾,谋生艰难。 (生读第4自然段):身居破屋,生活穷苦。
造成老王之“不幸”的仅仅就是这些与生俱来的或纯客观的因素吗?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老王处境每况愈下的社会因素?
②说说老王是如何对待“不幸”的。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说明:
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说明: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对本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因认知程度即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对生活认识的深度等比较有限,所以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词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对宇宙的.深邃认识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交流导入,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的体会,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由此导入对晏殊之《浣溪沙》的学习。
1、从学生积累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学生对本词学习的兴趣。
2、由学生小学时即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
朗读体会,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这节课主要呈现出两个板块,即在朗诵中体会,在学生创造性地描摹中感悟,使学生初步了解词中所表现的深邃的思想,进而感受词本身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该环节主要体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板块。
深入文本,感悟深邃内涵
1、请学生再读本词,并请学生简单描述一下对本词的理解。
2、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对“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作深入的体会,因为这几句蕴涵深刻的哲理,内涵广泛,学生有充分想象的思维空间。
1、学生可以结合书下注释,并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性的句子来思考体会,但必须在结合文本的基础上作深入地思考。
“无可奈何”、“夕阳西下”,看似凋衰消逝,但眼前的景“花落”、“燕归”都“似曾相识”,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玩味中认识到作者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
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全词语言的圆转流利、通俗畅晓、清丽自然的特点,同时全词所表现出的启人神智、耐人寻味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可在学生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创造性的描摹,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写、画、唱等形式)描摹词的意境,在创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对词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宇宙的认识。
1、学生自主思考,并采用适合自己的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身对本词的感受与领悟。
2、学生交流、探讨,加深对全词的认知与理解的程度。
在该阶段的活动中,融合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呈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即学习过程中的第二个板块),意在使学生对词中深刻内涵的深层理解可水到渠成。
布置作业
1、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2、自由积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词作2首,读读背背,感受词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完成作业。
2、可在课外讨论交流自己对作业中两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并在自我学习中增强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