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023-08-05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篇1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三、            教学设备

  电脑,投影仪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            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之

  1、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②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用作助词

  ① 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④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

  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到,往)

  2、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三)而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例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又,表并列关系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就”,“然后”,表承接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却,但是,表转折关系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着,也可不译,表修饰

  练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而”字。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康肃笑而遣之。(着,表修饰)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4、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四)以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拿”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①屠惧,投以骨(《狼》) ——把

  ②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 —用

  ③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2.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而”;或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①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用来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以致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五)其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2.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如: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 敌(《狼》)——它们的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桃花源记》)——他们的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其中的

  ④父利其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起指示作用,指乡人花钱或请父亲做客以求仲永题诗这种情况,相当于“这”。

  练习

  解释下列黑色字。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这,指小石潭)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作为)

  3、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4、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的)

  6、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他,指陈康肃)

  (六)为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①为乡里所患(《周处》)——wéi,被,表示被动关系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wèi “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wèi,"替"、"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wèi,“当”、“等到”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wè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义兴人谓为三横(《周处》) ——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记承天寺夜游》)——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七)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从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练习

  一、选出和“卒之为众人”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B.终为忠臣

  C.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D.始之为人情所患

  二、下面“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每个虚词的复习都先由幻灯片显示例句,再由学生完成例句,并且通过例句引导学生归纳其中虚词用法的规律,再由幻灯片总结学生所归纳的方法,最后做练习,进一步巩固强化。

  每个虚词的复习都先由幻灯片显示例句,再由学生完成例句,并且通过例句引导学生归纳其中虚词用法的规律,再用幻灯片总结学生所归纳的用法,最后做练习,进一步巩固强化。

  (八)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收集典型例句,分析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从而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它的用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整理归纳词类用法的一种方法,大家可将这种方法运用起来,那就不必为虚词的灵活多变而苦恼了,而且对今后的文言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九)布置作业 

  1、  复习掌握本课内容

  2、  整理归纳其它虚词,如:“诸”“焉”“乎”“若”“且”“所”等字的用法。

  今天我们通过收集典型例句,分析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从而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它的用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整理归纳词类用法的一种方法,大家可将这种方法运用起来,就不必为虚词的灵活多变而苦恼了,而且对今后的文言学习也会很有帮助。

  (九)布置作业 

  1、复习掌握本堂课内容

  2、整理归纳其他虚词,如:“诸”,“焉”,“乎”,“若”,“且”,“所”等字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篇2

  而

  (一)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二)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之

  (一)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可译“他”“她”“它”等。 2.第一人称,译“我”

  (二)作动词,可译“往”“到......去”

  (三)作助词

  1.译“的”。 2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3.调整(凑足)音节,无实义。

  4.用在主谓结构中,消句子独立性。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为

  (一)作动词 1.译“做”、“成为”等。 2.作判断词“是”用。

  (二)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为着”“为了”。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3.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三)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以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其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3.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也

  (一)作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祁使等语气。译“了”“啊”要视具体情况定,或不译。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不译。

  (二)作副词,表示反复。

  于

  作介词

  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 在……方面”“到”“从”“自”。

  3.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由于”“因为”。 4.表示比较,译“比”。5.表示被动,译“被”。

  乎

  (一)作语气助词,用在句末

  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2.表测度,可译为“吧”。3.表感叹,译“啊”。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具体用法见“于”。

  (三)作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四)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焉

  (一)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二)作代词

  1疑问代词,译“哪里”“怎么”。2.指示代词,译“此”“这”。3.人称代词,译“他”“它”。

  (三)助词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者

  (一)代词,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二)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若……者”,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三)作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常与“也”呼应。 2.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3.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3.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所

  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二)作名词,译“处所”。

  (三)“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译“……的原因”“用来……”。

  盖

  1.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2.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