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8个,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认识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年的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关于过年童谣的课件,各地各民族过春节习俗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学生说,教师可与学生作适当的探讨)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一下北京的春节,感受那里的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开火车式轮流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同时纠正其它同学读的不正确的地方。
3、同学交流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
三细读课文,了解老北京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的,到哪天结束?
2、读课文,按顺序填下表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 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 买爆竹 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 贴对联年画 炮声不绝 吃团圆饭 祭祖 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 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节阅读和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除夕、元宵)
2、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试着读出热闹喜庆的气氛。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大家下来后再用心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对生字进行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1、听写后学生对照课本检查改错。
2、讲解易写错的字。(熬、醋)
二、品读课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几个时间段?(结合上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在这五个时间段里,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1-7)读一读。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忙乱、紧张等)。大人们在忙什么?小孩们在忙什么?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在这五个时间段里,重点写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都一样热闹吗?找出文中的段落,默读思考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
同学交流体会:(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抓住关键词语,逐一品读,体会特点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大家再来读课文,看一下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把过年的喜庆气氛读出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2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唱歌谣想春节,和老舍先生一齐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都是什么时间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4、出示本节的课的学习目标。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述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资料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资料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资料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资料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能够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十分多,多得好像聚在一齐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述得如此风趣。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板书:热闹
3、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述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天,你是怎样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指导朗读: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简单自在。
3、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简单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述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
4、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完美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述的四个部分资料,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完美,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2、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抓住主要特点来描述。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能够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述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批改预习纸的抄写部分,找出学生容易出错的生字。
板块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复习单元学习目标。
2、谈话导入新课。
3、简介老舍,了解其作品特点。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春节话题引入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本地过春节的传统习俗。】
板块二:检测预习,整体感知
1、字词检测,纠正易错字。
(1)讲解课前批改时发现的易错的字词,读一读。
(2)范写:麦
2、提取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对照预习表格,四人小组讨论、修改,要做到语言简练、不缺漏。(出示表格)
(1)学生汇报,集体校对,对的打“√”,错的改正。
3、读表格。
这张表格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你能读出来吗?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完全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包括独立识字、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地设计预习能使得课堂效益翻倍。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修改、集体校对等方法检查预习,既体现了学生的能动性,也体现了年段目标。引导学生读表格,提升其概括、分析能力。】
板块三:把握文章结构,学习详略有致的写作方法
1、把握写作顺序,学习表达时间的方法。
(1)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语句呢?快读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2)PPT出示,你们都找齐了吗?一齐读读这些介绍时间的语句,看看老舍是怎样巧妙介绍的?
(3)学生汇报: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4)小结:老舍这样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方式过渡,避免了重复,过渡自然,层次分明,值得我们学习运用。
2、把握文章整体的详略,学习详略有致的写作方法。
(1)如果让你来写春节,从腊八写到正月十九,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每个日子都写吗?
(2)小结:要选择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特殊的、影响深刻的节日详写。请大家找一找:老舍先生对哪些日子进行了详写?请在表格中打上“Δ”(引导学生看表格)。
(3)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本文叙述的时间跨度很大,内容详略得当地安排十分重要,学生在五年级已经习得按篇章长短来区分详略,而本文出现了“一句一场景”这样的按内容区分详略的文段,所以在这一板块,学生更重要的任务,是揣摩作者整体详略安排的意图。】
板块四:品读文段,进一步学习详略有致的`写作方法
腊八
作者是怎么详写腊八的呢?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腊八的哪些习俗?是怎样介绍的?把你的发现批注下来。
1、腊八粥
学生朗读句子、汇报,老师点拨。
重点写了煮粥的材料,感受材料的丰富。
品读比喻,体会感情。
2、腊八蒜
学生朗读句子、汇报、体会。
色味——喜爱之情;作用——特殊作用,为年夜饭的饺子特别准备。
除夕
1、除夕可是个大日子的。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什么?为什么?
2、老舍先生是怎么写的?齐读第七自然段,说体会。
3、这是怎样的热闹呢?一句一句出示,师生合作读。发现有什么特点了吗?
4、学生汇报:一句一场景。
5、师生合作有感情朗读。
6、对比阅读
(1)快速默读的首篇“阅读链接”,看看同样是写除夕,梁实秋和老舍笔下的除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小结:他们都写出了当地特有的过节风俗,都写出了自己的情感。但是两位作家对除夕的情感态度截然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选自己印象最深的风俗内容来写,也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文章越真实,越能打动人。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学习详略有致的学习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段的同时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三个问题,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在片段中怎样详略得当地描写。并通过“阅读链接”的文本对比,让学生明确写作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选择不同内容、不同角度进行。】
板块五小练笔:我家的除夕
1、想一想:写什么,怎样写?写出真情实感,注意详略安排。
2、说一说。
3、写一写。
作业:1、阅读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原文。
2、搜集广州过春节的资料,了解广州过春节的风俗。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难读词语,检查预习
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14、北京的春节
/除夕灯火不断,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正月十五放鞭炮,吃元宵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2、给这些词语排序,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3、导入课文:老舍先生仅用了一千多字就把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欢乐喜庆的画面呈现了出来。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认真阅读感受深的部分,请简单写出批注。
(3)、练习有感情朗读。
二、深入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对照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二)、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汇报,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读悟结合。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腊八粥材料的丰富及作者运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不仅材料丰富,还表达了丰收的景象,是丰收的代表。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引人资料 感悟深情
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平春节的向往与喜爱。通过引入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平》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平、爱北平的深深情感。
五、拓展延伸
自由交流说一说自家都是怎么过春节的。
六、总结全文
春节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各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我们的身边,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延续到将来的。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庆丰收
二十三 求平安
有详 除夕 共团圆 美好
有略 初一 送祝福 期望
十五 好兆头
十九
附《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先生。文章描绘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热闹、喜庆的画卷,展示了咱们中国节日的温馨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说学情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学生对春节也有一定的了解。由于这篇文章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与咱们今天过春节有些不同,于是在课前,我做了一番调查,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在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困惑以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究,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复习导入
课上我想通过听写一些关键词语的方式引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体现高年级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把握文章写作顺序
让学生把听写的词语再排排序,这样很自然的就把握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也达到了回顾课文的目的。
三、精读课文、品味春节
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部分,我主要是想抓住重点词句去引领学生体会老舍先生为了突出文章特点所使用的表达方法,领悟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要达到这一目的,我着重在两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1、学习腊八这个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又不太理解,于是我做了如下设计:(1)让学生知道是腊八拉开了春节的序幕。(2)从“各种”一词读出粥的材料是非常丰盛的(3)紧紧抓住“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这一句让学生品读到作者采用了打比方的写作手法,就是这么一个打比方让人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之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再如学习“除夕真热闹”这部分,我认为这一部分不仅是让学生感受除夕的热闹,更有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寓意在其中。所以我设计了两层,第一层是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表现除夕这天真的很热闹。另一点是抓住守岁让学生知道这是晚辈向长辈送出祝福的一种方式,从而领悟到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引人资料 感悟深情
备课中,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平春节的向往与喜爱。为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体会到这种情,我选入了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平》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能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平、爱北平的深深情感。
说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庆丰收
二十三 求平安
有详 除夕 共团圆 美好
有略 初一 送祝福 期望
十五 好兆头
十九
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必须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会场景描述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各地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资料,开展以下阅读实践:
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
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5.透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一、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但是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你又明白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效果、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一)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自由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交流。
2.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二)交流汇报。
1.认读生字新词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指导书写:熬榛
2.读准字音
蒜suàn)瓣栗(lì)子风筝(zhēmg)
3.读准多音字。
当铺(pù铺(pū)路
4.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5.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课件出示表格)时间风俗习惯
(二)生汇报填表资料,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学生回答。
教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师: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生答。(板书:时间顺序)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受
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老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就应透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祥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品读自己喜欢的日子,试背。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状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状况。
五、美读课文,加深体会
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就像一幅幅画面展此刻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再一次走到课文中去,去感受热闹、喜庆的春节吧!
学生美读全文,播放音乐。
六、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能够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拍着手,来读一读这首童谣。(出示课件)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七、作业
课后搜集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也写一写。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顺序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14、北京的春节
/ 除夕灯火不断,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 正月十五放鞭炮,吃元宵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2、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3、了解民俗风情
教学重点:着重体会文章的叙事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
二.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隆重、愉快、祥和)
2、找出时间词
腊八-----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 (准备) (高潮) (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春节的开始,腊八
第二部分(3-7)春节前的准备,十九、二十三、除夕
第三部分(8-15)春节的高潮,初一、元宵
第四部分(16-17)春节结束
1. 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十九、二十三、正月初一、元宵”五个部分。其他的略写。抓住这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就使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2、 下面我们具体研读某些部分: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腊月十九:学校放假了。主要写儿童准备过年的三件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艺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要用糖粘住灶王的嘴。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街面灯展、放花盒、大人观灯、小孩放炮、吃汤圆。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2)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写作特点:
1、叙述为主,描写和议论次之的表达方式 2、详略得当
3、语言简洁流畅,平白朴实,活泼幽默,具有浓郁的京味儿
六.作业:课后习题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出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作者老舍
谁来说说你对老舍有哪些了解?(抽)
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你觉得他的语言怎么样?
你还看过他的哪些作品?表扬:爱读书的孩子。
师补充小结:看来大家课前下了不少工夫,对作者已经相当了解。 我们读老舍的文章,犹如同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检查生词读音。(课件)
2、小组互相检查导学案中字词的写法。教师巡视,强调易错字。
3.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引导:你可以用 “我觉得北京的春节是个 的春节”的形式说话)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4、北京这热闹、喜庆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呢?(课件:腊月初八 正月十九)
5、师小结过渡:北京的春节时间这么长,那作者写了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请小组同学交流导学案中的第 个问题。(表格一题)
6、师巡视指导,小结:大家的表格填得特别好,看来大家是用心用脑得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7、师: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板书:时间顺序)
(课件依次出现时间: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
小结:这么多的习俗,一定要按顺序写,别人才能看清楚,所以说写文章得有顺序,读文章也要理清写的顺序。
8、(指着屏幕)这些日子每天都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作者是否每天都笔墨均匀地写出来?哪几天写得详细具体?(根据交流板书:除夕、初一、元宵)
是啊,写文章就是应该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老舍笔下的北京人过年是这样热闹、开心,连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来!小组内把你画的有年味的句字读读,再说说,你品出了年的什么味道?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同学们交流得真投入,谁先来说,你品出了年的什么味道?
预设一: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师: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①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便有了年的味道;
师:“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为什么不等到天黑呢?是啊 ,孩子们早就盼望着天黑放炮,所以,天一擦黑,他们就迫不及待地点燃了鞭炮。
③ 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白天有人在放,晚上有人——在放,时时都有人——在放。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日夜不绝”,那绝是什么意思?(生:停)。日夜不绝的鞭炮声让这年的味道更浓了。
④ 正月初一,铺户都上了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
师:那几天的鞭炮纸没人去扫,记得我爸爸说:扫走了它们就扫走了一年的好运。所以就让它们那么随意堆着。同学们,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从他看似随意的一个字你都能品出他用语的精妙。你看这“堆”字你读出了什么?(爆竹纸皮很多,与前边的日夜不绝相照应)嗯,对好的文章就要这样咬文嚼字,写文那更得选用最有表现力的词,这词不一定是华丽的,但一定是最准确的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的。
⑤ (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种照样有声有光地玩耍。
师: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谁继续交流:你品出了年的什么味道?
预设二: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生说食物的味道,即引导:食物闻着香,吃到心里感觉甜甜的)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从“色味双全”引导。“色”——如翡翠,味——酸中带辣。换成“腊八蒜绿绿的,又酸又辣,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这样好不好?
是的,这腊八蒜让老舍先生这样生动地写出来,让我们没吃过的人也禁不住要流口水了。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这年过得有滋有味。这年还是什么味道呢?
预设三: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幸福的味道,团圆的味道……(学生尽情交流)
4、总结:《北京的春节》在老舍笔下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将老北京的春节风俗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或工笔细描,或大笔写意,意韵丰厚,越读越觉得意味隽永,有余音绕梁的感觉。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给你印象最深的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可以在旁边做批注,也可以用符号标注。。(除夕和正月十五)
2. “除夕真热闹”。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热闹?你想怎么样把这种热闹读出来?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让学生体会除夕的热闹及亲人团聚的那种亲情文化)
大家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热闹?(抽答)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通过品读词语体会热闹)
引读法,指导反复读(a这是热闹的除夕b这是喜庆的除夕c这是团圆的除夕)
3.配《恭喜》乐曲朗读,体会“除夕真热闹”。
除夕真热闹,当这些文字隐身后你还能说出这热闹吗?
家家 ,到处是 。男女老少都 ,门外 ,屋里 ; -家家 , ,鞭炮声 。除了 ,没有 ,都要 ;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 ,必定 。(背诵)
五、小结与课堂练习: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用简短的话谈谈感受或希望。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北京的春节》让我们重温了老北京这十足的年味,课后我们同学再去搜集一下我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试着自己研读一下本课中春节的另外两个高潮,细细口味老舍笔下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重点认知,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四、反顾整体,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新年文化。
2、回顾写作【书包范文】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3、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得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最喜欢的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4、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5、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熬腊八粥
腊 八 泡腊八蒜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 除 夕
(真热闹)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 深刻印象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3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文章,文中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么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抓住描写元宵两个自然段,体验节日气氛。
3.体会文章的的写法,学以致用。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也喜欢过节。古代的诗人还把节日写进了诗歌。瞧,杜牧这样写清明节,请读……苏轼这样写中秋节,请读……王维这样写重阳节,请读……王安石这样写春节,请再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板书课题。(课件1)
2.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北京的春节有了自己的了解,来,我们复习一下吧!
二、复习回顾
1.连一连(课件2:出示时间及风俗)
北京的春节前后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在课文中重点提到了以下时间,分别是: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除夕——元宵。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呢?你能准确地连一连吗?
2.对,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们在过年时丰富而有趣的活动。(课件3,春节活动图片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贴春联、观灯等。配乐,教师点击)同学们,感受到没有,春节来了,春节真的来了!如果让你选择,春节期间你最喜欢做什么呢?
过渡:是啊,过年就是这么热闹、快乐、喜庆,让人回味无穷。再回到课题,北京的春节和我们这儿的春节有哪些不同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快找找!
三、精读品悟
预设一:学生汇报,我们这儿不熬腊八粥,不泡腊八蒜。(这腊八粥可不是一般的粥,书上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生读。是啊,这就是南方、北方地域文化习俗的差异)
预设二:学生汇报,我们不买杂拌儿(你知道什么是杂拌儿吗?)生读。这么多于果掺和着蜜饯吃下,那嘴里满是什么滋味?(生答)这滋味一直甜到心里头,想想就忍不住要流口水。谁再来读?(推荐朗读高手)
预设三:我们二十四过小年,北京二十三过小年,还家家祭灶王爷。(你真会联系生活学习。对,过小年的时间不一样)
预设四:我们没有庙会逛。(出示逛庙会的图片介绍庙会。提起北京的庙会那真可以算得上是春节的一大盛会。初五、初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庙会,据图片逐一介绍)
预设五:元宵节,我们家中没有那么多好玩的灯。(怎么个好玩法,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生读十三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师引导读出注释“走马灯”。光是这样想想,就是一种享受啊!再从家中走到大街上,你还会看到什么景象?引出十二自然段的学习)
(1)好一个悬灯结彩,好一个火炽而美丽。我还想知道大街上到底都挂了哪些灯,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故事)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可以看出来。
灯的图案多:“《红楼梦》《水浒传》”人物多,可以感受到。
(3)正是有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灯的装饰,元宵节才变得一(生答)美丽。因而老舍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变色,分男、女生读)这是拿元宵节和除夕、元旦——(生答:作比较),以此突出——元宵节。
四、体会写法
同学们,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这一比啊,我们发现这北京的春节还真是活动多样,气氛热闹啊!而且,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到了北京独特的年文化。
刚才,我们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学习。其实,我们还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表达出北京春节的那份热闹、喜庆的。比如:
1.打比方(出示:这不是粥……农业展览会)
什么意思,明白吗?(生谈理解)看看,腊八粥里有各种米、各种豆,还有各种干果,数数一共列举了几种?(生一一列举)何止这些,还有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我们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这些统统都藏在一个省略号里,它们在腊八这天纷纷聚拢来,多像开——(生:农业展览会)这样一打比方,感觉怎样?(生谈)
2.引入传说
过渡: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第六自然段也写得特别有趣。(出示原句,再出示删除的段落,比较一下,谁来谈谈)
(删除传说,生体会其带来的趣味性)
3.破折号(补充说明,突出强调)。没时间就作为课外延伸。
一篇文章里竞出现了达八处之多的破折号,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呢?因为时间关系,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探究,去思考。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了北京的春节,再一次感受到浓郁的传统年文化;我们还从作者的角度破译了写作的一些表达技巧。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阅读的热情与习惯,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张敏,津市市第二小学高级语文教师。人如其名。张——张弛有道,是她对语文教学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敏——敏而好学,是她身体力行的一种人生态度。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春节刚过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地方特色鲜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义,也很实际。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过节习俗。《北京的春节》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
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作者着重选取“除夕、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的教学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再读课文,了解详写的部分,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年的味道、感悟老北京人浓郁的年文化。再自读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体味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其次,课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除夕和元宵俩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言自己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以此带动学生探究身边民俗文化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习惯
2、 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 通过阅读
4、 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 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要求
1、 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
2、 把课文读通顺
3、 提出自己的问题。
4、 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二、导入课文
1. 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
3.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
2. 认识生字
3. 理解词语
4. 了解课文大意。
5. 检查学习情况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认识词语:规矩 腊八蒜 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毛驴 恰好 一盏灯 预示 吉祥重点理解词语:吉祥 忙碌 翡翠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
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练习有感情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 指
2. 名
3. 认读词语。
4. 开火车读课文
5. 师生共议。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
2.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
3.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然后总结学习方法。第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表格用小黑板出示)
5、 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
三、课外延伸:
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吗?
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四、练习:用加点的词语造句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要……还要……五.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语文活动:
一、“开卷有益”:《过年》
二、“读一读,填一填” 学生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并试着填一填最后一组词语。
三、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形容春节的成语、对联、俗语等等吗?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5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