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

2023-07-15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

  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五)小结本文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1、   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   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   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1、  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  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  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  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读解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高一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难点】寓情于景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  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五)小结本文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的文体知识及重点文言词语,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积累名篇,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全文和识记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章表层意思;通过具体的情境活动,理解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感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奇美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1、 通过讲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教学难点:写景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 情境教学法 品析研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艺文类聚》是欧阳修、令狐德等十余人奉唐高祖诏令所编撰。自武德五年至武德七年,历时三年始编成,其中引用书籍达1431种,经史子集皆有辑录。

  《与朱元思书》是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在旅游途中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介绍沿途所见美景。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完整的信件,但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所以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这篇山水小品虽仅114个字,却短小隽永而又层次井然,以四言句式为主,多用骈句,骈散相间,韵律感很强。全文融情于景,于骈丽中透出清新之气。

  对于学生来讲,理解作者融于景中的对自然的热爱、向往并非难事,然而要准确、全面把握文章主旨则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士影响的人士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并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就曾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到石门隐居的想法。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全面把握作者含蓄表露的厌弃尘俗的情绪及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我们在解读文本之前必须先解读作者,解读时代。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3

  210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方法 :读、研讨。

  教学手段 :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写过信吧?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 :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三、分析赏析课文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找一位学生翻译。

  四、明辨文章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色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4

  《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与朱元思书》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句。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本文的写景文字,赏析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难词、句,掌握写景文字内容。

  教学难点:1.对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祖国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黄金周时,若想乘船赏山水之景,你准备去哪里呢?

  (学生自由回答:长江三峡、桂林漓江,……)

  还有一个好去处,山水景色也很美。

  (用投影仪,投影出:

  这个去处就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现在让我们随着吴均到那里去游览一番。

  (板书作者,课题)

  二、释题:

  学生解释:“与……书”是什么意思?

  教师补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体的原因。(语言要简洁)

  三、检查预习效果:

  (重点查文言字词、句等内容的理解)

  学生之间互动:

  1. 预习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字句,由其它同学解决)

  2. 一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指名让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看是否能难住对方。

  教师小结。

  四、初步感知课文:

  1. 放录音,先欣赏课文。

  (学生闭目聆听,初步感知、体会课文的优美写景)

  2. 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个字呢?

  (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教师指名回答,同时明确,且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教师进一步提问:文中写水,体现了水什么特点?

  (学生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清澈、急猛)

  联系——(四人一组讨论后回答:(1)《小石潭记》是如何写水清的?

  (2)《三峡》是如何写水急的?

  (每组可以写在题板上,看哪一组写的准确又快)

  4. 再分组讨论(仍四人一组):文中又是如何写山的呢?具体都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或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让一组中的一个代表来回答。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

  树——竞上、争、直指

  泉水:

  鸟:

  猿:

  5.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作者有什么感悟?

  (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明确后,教师板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然后要求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进一步感知课文:

  1.(品味语言)

  教师提问: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

  (给学生留思考余地,然后回答,过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3. 设计情境(一)

  (一学生扮演朱元思,一学生扮演吴均。)

  情境:朱元思接到吴均的信后,来到此地,吴均作为导游,两人一同乘船,边走,边看,边介绍。

  (学生准备2分钟)

  (注意:学生表演时,重在表现人物在船上的神态、动作等)

  4. 设计情境(二)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

  (学生准备5分钟)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都介绍完之后,由大家进行评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鱿鱼的。)

  六、总结:

  祖国如此美丽,请热爱她吧!请欣赏她吧!

  七、作业:

  写一篇游记,记自己的一次旅游活动。

《与朱元思书》反思

  优点

  1、《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教师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教师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教师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为拓展学生思路,教师让学生把作者换成自己,提出问题:假如是你去富春江游玩,请你写封信或打个电话告诉自己的朋友富春江的壮丽美景。这一问题的延展,不仅要求学生对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要进行想象性扩写表述,还要求他们运用到信件格式或口语交际的知识。这对他们综合性知识的扩展进行了训练。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2、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

  总之,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5

  一、导入  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习。 (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6

  一、导入  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习。 (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7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字写得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

  (生上台板书)

  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  敢于表现,才有成功。

  (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走。当老师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时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

  生:《与宋元思书》。

  师: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

  师:这是一篇骈体文。

  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生纷纷举手。指定一生来读,由同学来纠错)

  师: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们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

  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来跟老师一齐读。

  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哪位同学也来试试?

  (一分钟后有同学举的和。老师示意他背诵)

  师:全体齐背。(生琅琅而背。而后同学翻译,师订正)

  师:我们再来诵读。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像,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情不自禁唱起来)船儿哟,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笑声。)

  (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背诵)

  师:这是总写,还是分写?

  生:是总写。

  师:总写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课文中有四个字可以具体概括。注意具体概括。

  生:是“奇山异水”。

  师:或者叫“山奇水异”。那么,接下来应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往下看,从哪里到哪里,分别写的什么 。

  生: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师:我们再一同来背诵,先背诵“异水“部分。(师生齐背)

  师:写了哪几方面?

  生:先写水色和水深,然后写水清,再写水急。

  师:很好,总结还非常简练,都是用”水怎么样“来概括,很精彩!只是有个问题,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写水清!“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师: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够见到底。对吗?总起来,是写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师:再背诵,背出情感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带着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赏的态度,来诵读,要有点悠然,读得稍细。“争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绘声绘色,读得粗重、浑厚。

  (生齐读背)

  师:“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师:“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和比喻。

  师: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师:还有吗?比方:“动态”与......

  生: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师: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诵读。(课堂又响起琅琅的书声)

  师:再读奇山。(生读)

  师:还是先把它背诵下来。这是写山的,要背诵出气势来。

  师: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1:以动写静。

  生2:化静为动。

  师:很好。再考虑,这一段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生:是从视觉上写的。

  师 :我们接下来再往下读,看看通过什么来写山。

  生:是通过泉水来写山的。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背。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无绝”。

  (师生一同朗读、背诵)

  师:这里写 了哪几种景物?

  生:泉水、鸟、蝉、猿,四种。

  师:通过四种事物的什么来写 。

  生:通过响声。

  师:也就是通过听觉来写的。也就是说,有的泠泠作响,有的嘤嘤成韵,有的千转不穷,有的百叫无绝。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师: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生:嘈杂的声音让人讨厌,而这里明显是让人喜欢 。

  师:对。你看,猿,本来是一种叫声凄厉的动物,俗话说:“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在这里,我们却觉得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师: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师:这里,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这样,写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

  师、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师: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生:是写山水之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反衬。

  师:对,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

  师:我们再接着往下背。

  师、生:“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师: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

  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如同是黄昏一样;稀疏的树枝交错着,时而能够见到太阳。

  (一生举手,有问题要问 。老师示意他发言)

  生:我觉得,文章写到前面两句,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接着下去 ,我觉得有点不伦不类。

  (学生中有笑声)

  师: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有道理。

  师:你说说。

  生:文章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而再写下去,好像又是一个开头,那样结尾不如就“窥谷忘反”那里结束好。

  师:大家都是文章专家。我跟大家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也有不少大人,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最后两句删掉才好。理由跟你们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全文,带着感觉去读,考虑考虑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师: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进的。

  师: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像 ,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让人愈想愈觉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下面,我们一起把全文再背诵一遍。

  师:宋朝的苏轼曾经评价唐朝的王维,说他的诗“诗中有画”。咱们今天读吴均的骈文书信,有什么感觉?

  生:也是“诗中有画”。

  师:这就有名的“吴均体”,短小精悍,诗中有画。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再现写景画面,感受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的内涵,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各位同学,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你看那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山危耸……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今天,我们就到这美丽的富春江来游山玩水!

  2、在正式开始这趟快乐之旅之前,我先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吴均。下面就让我们紧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文章《与朱元思书》,去领略富春江美丽的山水风光。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描写的是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富春江是浙江境内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2、文体简介:

  骈文:起源于两汉辞赋,到南北朝时繁荣起来

  特点:1、在句法上,讲究对偶

  2、句的字数也渐渐趋向于骈四俪六

  3、在声律上,要求平仄相配。

  骈文注重形式美,当然并不等于形式主义。但是形式主义作家特别喜欢骈文,但也有一些内容比较充实深刻,具有独创风格。

  本文虽名“书”,实际上全篇皆为写景抒情的文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遁 世 见日 经纶 亟思 鸢飞戾天   窥谷忘反

  1、读准课文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我们一起来边欣赏美景边聆听朗读示范,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播放朗读录音,)

  (2)、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

  2、读懂课文

  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学习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 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            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     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 来感受语文的 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1、     导入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     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     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     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     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     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 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     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     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     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     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     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方法

  2、     积累文言实词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0

  一、课文分析

  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也许并不是信的全文,因为我们并不能十分清楚地知道作者给友人写这样一封信的目的。但我们仍然可以把这篇文章当作一篇优美的写景小品文来欣赏。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的内容。作者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沿岸的奇山异水,在对山水景物描写中表达了热爱美好自然,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文章第一段总写作者所见景色特点。设置了观赏景色的大的背景和大的环境——“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交代了观赏的角度和方式——“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点明了观赏的地点和范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概括了观赏到的景物的总体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则分别从“水”、“山”两个方面对作者所欣赏到的景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这一部分是分说。  第二段作者描写富春江的异水,突出了两个特点:清、急。作者先对江水进行了正面描写,直截了当地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接着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水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再次突出水清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得十分出色。为了突出江水的湍急,作者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了离弦的箭、飞奔的骏马这两个形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对江水湍急的认识。  第三段作者描写了富春江两岸的奇山,仍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直接描写了山的态势——“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山高峻的特点。接下来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描写了山中的动物和植物。听觉角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了山中富有朝气、各种声响和谐悦耳;视觉角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突出山林的清幽静谧的特点。作者还通过游人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两岸高山宁静清幽、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还含蓄的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避世退隐。  可以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与感受表现了自我的人生志趣,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他描摹景物不求全面,而只突出一两点,这样可以更合理地分配笔力,也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也值得借鉴。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更应落实和积累文言词语等最基础的知识与能力。  这一课的古汉语语言现象比较多,也比较典型,我们可以分类整理。

  (一)词类活用现象:猛浪若奔(飞奔的马,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二)通假现象:蝉则千转不穷(通“啭”,婉转发生),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猿则百叫无绝(断绝、消失)。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古汉语词语,同学们都可以分类进行整理,这样更加便于我们记忆。  背诵和默写这篇课文的前提是要读熟读懂课文,再次把握好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思路。本文多使用四六句,而且大多是对偶句,根据这一特点,同学们还可以采用“填空法”背诵,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二)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  )净   直视无(  )    急湍甚( )       负势(  )上

  互相轩(  )   嘤嘤成(  )    (  )飞(  )天   经纶(  )

  窥谷忘(  )   横柯上(  )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意思。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 嘤嘤成韵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红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3.第三段加红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附参考答案:

  一、piǎo tuān línglíng zhuàn yuān lún

  二、俱 碍 箭 竞 邈 韵 鸢 戾 世务 反 蔽

  三、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四、

  1.飞奔的马 和谐动听的声音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编稿 李 志

  审稿 李家声

  冬来了

  初二(2) 牛梓光   秋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地离去,冬天悄悄地走近了我们,一切的一切都发生着变化。  天空中的太阳依然耀眼,他发出无数缕金色的光芒照耀着这片土地。尽管如此,它也只能让人们感到光亮,而感觉不到往日的那种温暖。它就如同是被泼了一大盆凉水,不再那么猛烈地燃烧了。  街上的人们也已穿上了厚重的衣服,戴上了手套、帽子还有围巾。走在路上,会有阵阵的风吹过脸颊,那风不是柔和温暖的,而是寒冷刺骨的。它如同无数把锋利的刀划过人们的脸颊,有时会感到一点点的疼痛。那风好像能穿过一切的事物,人们厚重的衣服仍然抵挡不住它的前进,寒冷伴随着风穿过衣服使我们原本灵活的身体僵硬。  寒冷的风使树叶凋落。走在路上,脚下踩着那厚厚的落叶,落叶如同金色的地毯,踩在脚下还发出“吱吱”的声音。此时的树上只是挂着几片孤零零的早已枯黄的树叶。树木既没有了盛夏的繁茂,也没有了秋天的美与春天的生机,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干。  冬天是一切没有了生机,从凋落的树叶到宁静的天空,没有了往日的茂盛与喧嚣。但它却能让我品尝一样老北京的小吃——冰糖葫芦。在闲暇时,买一串冰糖葫芦,体会那冰冰凉凉、酸酸甜甜的味道,这美妙的味道也许只能在这寒冷的季节才能体会得到,其他任何时候的冰糖葫芦都比不上冬天那冰凉的冰糖葫芦。  太阳、寒冷刺骨的风、树木还有那美味的小吃,无一不体现着冬天的到来。  当我们认真地体会生活,细致地观察环境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冬来了!                                         2005年12月6日

  [评语]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从视觉、触觉、听觉和味觉等多角度描写了由秋到冬的变化过程,写到了太阳、风、落叶、冰糖葫芦等景物,特点还比较鲜明,条理也比较清晰。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1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朱元思书》阅读题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忘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问题】

  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猛浪若【奔】( )

  ②泠泠【作】响( )

  ③【经纶】世务者( )

  ④横【柯】上蔽( )

  15、下列加点词意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天山共色——则色愈恭,礼愈至

  B.一百许里——遂许先帝以驱驰

  C.风烟俱净——俱为一体

  D.猿则百叫无绝——绝处逢生

  16、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7、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描写山水,从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等多方面进行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活力的大自然的图景;

  B.文章寓情于景,字间行间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鄙弃功名利禄、厌倦官场政务的思想情绪。

  C.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分”的部分先写山后写水,详写水略写山,但都围绕“独绝”二字展开;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对水进行动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水的激越壮观之美。

  【参考答案】

  14、(4分,各1分)①(马一般)飞奔;②发出;③筹划,治理;④树木的枝干

  15、(2分)C;

  16、(6分,每句各3分)①(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船儿东西往来。

  ②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17、(3分)C;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2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 张建伟

  学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深入文章意境,涵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获得美的享受。

  学习重点

  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习。(学生互相测试)

  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颖绝伦 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4.再次熟读课文,基本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在课堂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2.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合作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一)结构美1027.tif

  2.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3.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提示;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二)意境美

  1.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提示: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

  “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

  “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2.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提示: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三)志趣荚

  1.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四)语言美

  1.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二、拓展探究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2.:丰哉,富春江!”,富春江水的美在当代作家叶文玲的笔下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试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乌篷摇梦到春江(节选)

  叶文玲

  当年,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那该多么好!

  那时,我没有到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关于她的梦。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看”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我终于圆了梦。回浙江仅两年,两次遂了与她相亲的心愿。两次都是旱路走,水路归。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

  当你迂回山间不胜引颈张目之苦时,突然一条银条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鲜活可爱;待盼到日程,荡舟起浆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荡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婀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清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居,更添无限情趣。

  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它的色泽,那江水,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乌篷船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峰染翠,峰峰岭岭都浓浓淡淡的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绿出来。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它虽然还是千里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处悄悄进行的,

  “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偏现它扬古启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们到这儿瞻仰、凭吊,大概不在乎已成百丈悬岸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表达对严子陵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风骨的敬崇,对今之世风清新的呼唤吧。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梦越甜,惟愿年年得相见。

  [注]《乌篷摇梦到春江》原载1988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个别文字有改动。

  三、古文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集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拿起手中的画笔或用电脑制作,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愉悦欣赏。

  推荐书目

  《论骈文之所长》

  《富春江名胜诗集》

  《桐庐行》(柯岩)

  《钓台的春昼》(郁达夫)

  《富春江今古散文选》

  《历代诗人咏富春》(蒋增福)

  (《试教通讯》2003.4)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2、熟读背诵全文;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的设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4

  一、生齐读课文引入:

  师订正读音及节奏。

  二、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1、学习第1段。

  (1)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分析各句:

  第1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思考: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学习第2段。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1)翻译本段。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本段承“异水”二字,从哪几方面抓住并突出“清”和“急”的特点?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3、学习第3段。

  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朗读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2)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4、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1)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3)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讨论:本文运用了一些对偶句,其作用是什么?

  所谓对偶句,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偶句的表达效果,从形式上看,具有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若上下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就可以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或事理,若上下联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则可以通过对比来增强表达效果。根据以上思路可以看出:从视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从听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它们的表达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个性的有:①②⑤三个对偶同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互补互衬,从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点;③④两个对偶句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相反相成,从而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5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缥(    )碧       轩邈(    )    泠(    )

  戾(    )天       横柯(    )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

  5.猿则百叫无绝                  (    )

  6.经纶世务者                    (    )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  钧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_和_____的特点。

  3.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①。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②。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③。

  北涉玄灞,清月映廓④。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⑤;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⑥。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迳,临清流也⑦。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⑧;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⑨。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⑩?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11)?然是中有深趣矣(12)!无忽。

  因驮黄蘖人往,不一(13)。山中人王维白。

  《四部备要》《王右丞集笺注》卷十八

  【注释】

  ①腊月下:当腊月(农历十二月)之末。景气:景物气候。故山:旧居之山;旧游之山。作者在终南山陲置有辋川别墅(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以前作者曾和裴迪一起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过:拜访。②温经:温习经书。猥:鄙*之意。谦词。③辄便:就。憩(q@):休息。感配寺:寺名,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④玄:幽深。灞:灞河。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入渭河。⑤辋水:即辋川,又称辋谷水,在蓝田县南,向北流入灞河。沦涟:波纹。⑥村墟:村落。舂:捣米。疏钟:稀疏的钟声。⑦仄迳:狭窄的小路。⑧蔓发:滋发。可望:可以观赏。鲦(ti2o):白鲦鱼。矫:举。⑨皋:泽边地。朝(zh1o):早晨。雊g^u:雉鸣。⑩斯:这。指春景。倘:或许。(11)天机:天性。清妙:清远妙悟。(12)是中:这中间。(13)“因驮”句:趁药农驮黄蘖进城的方便捎信前往。因:趁。黄蘖(b^):通作“黄檗”“黄柏”。一种芸香料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不一:不一一细说。

  1.此信描写了山中幽美的景物,以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衬出夜之静谧。

  2.此文中作者想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3.请用横线在文中划出作者的想象之笔。

  参考答案

  一、pi3o xu1n mi3o l0ng l@ k5  二、1.随着  2.独一无二  3.好像  4.轩:高 邈:远 都作动词用  5.不停止  6.筹划,治理

  三、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清 急  3.视 听 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先总后分

  四、1.月光、灯火、犬声、春声  2.怀念友人之情。  3.“当待春中……麦陇朝雊”。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7

  一、导入  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习。 (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9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方法:

  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教学新课

  (一)读文解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让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五)小结本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习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习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近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习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六)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