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设计

2023-02-02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设计 篇1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集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课

  二、  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着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加知识的积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战争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 :

  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进而开阔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积累。通过口语交际、写作训练,锻炼自己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就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锻炼自己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就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这些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资料的缺乏、口语表达能力的不完善以及各种整理、探究信息能力的欠缺都会对本课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同时,战争本来离学生有一定距离,让学生体会战争的危害、培养热爱和平的责任感需要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这也是一个重点、难点。

  五、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这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新的尝试,这课是在经过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之后所延伸出来的活动课,旨在让学生收集一定的关于战争的资料后分析、整理,从现实角度、文学作品中加深对战争的了解,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锻炼学生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就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而这节课的教学案例学生经过了资料收集等准备阶段后的一个成果的展示课。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课不仅课外要利用大量时间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展示中更不能读读成果,草草了事,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世界观的效果,也能够让学生真正深入去思考。

  六、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地处郊区,受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学生的资料有限,要查找相关的资料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了解,对于各种战争学生大概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同时对战争的性质、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甚多。因此,为激发学生兴趣,能达到“跳一跳,摘个桃”的效果,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大量资料制作成网站,利用校园局域网让学生在有资料可查的情况下查找、整理相关资料,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否则学生在无资料可查的情况下必然缺乏兴趣,也不能很好的完成以后的活动任务。

  七、  教学过程 :

  (一)   课前的准备阶段: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站分小组收集、整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制成幻灯片,自己配以相关的文字说明,在活动课上来展示本组的成果。

  (二)   课堂教学过程 :

  1、导入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时常有战争伴随着我们。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战争总共不下400次!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播放动画短片《和平之声》,这一动画截取了一些战争带来的萧条的场面,儿童期盼的眼神、悲惨的境遇等,极具感染力,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景之中。)

  2、第一篇章(学生成果展示):古今战事知多少

  (1)搜集这一内容的“历史学家”小组把自己整理好的资料来向同学们展示,借助多媒体,边展示边向学生解说。(设计这样的环节,可以把学生的努力展示给其他同学,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听的学生也增加了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共同进步。)

  (2)感想:

  由小记者负责采访这一组的部分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对战争有没有思考?谈出自己的一点体会)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很好地抓住同学们最真实的想法,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也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责任感。让小记者参与,使课堂气氛更为轻松、活跃,让学生敢于表达,也让小记者的提问水平提高,培养了表达能力。)

  2、第二篇章(学生成果展示):战争,为什么永不停止?

  (1)       由“军事学家”小组的同学通过演讲的形式,使学生对战争性质作较为深入的分析,进一步审视战争。(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但又是一项最基本的训练,让学生演讲,不仅要把本小组的成果展示出来,还需要学生的语言有一定的感染力,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自我展示的个性和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2)       介绍抗日战争的有关背景,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谁该对这场战争负责?(这是课堂中的一个讨论探究问题,学生可以在进行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互相的合作能力。)

  3、第三篇章(学生成果展示):战争与文艺作品

  由“文艺学家”小组的同学向同学背诵古今关于战争的一些诗词、讲一些战争故事,同时组织全班开展赛战争成语的小游戏,使学生对文学知识有所积累。(这是一个文学知识的积累,农村的学生缺乏的就是知识量,所以常常使探究无法深入,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这种让学生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积累,就会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语文素养。)

  4、小组辩论:了解了这么多次的战争,看到人类历史经过的战争的风雨,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之后,我们更加渴望和平,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有永久的和平吗?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学生集体讨论,各抒己见)

  (辩论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对这样的问题也很难深入,因此,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浏览大量类似的资料,学生分析、整理、思考后得出自己的观点,并用一定的依据支撑,这样,只要学生课堂上言之有理,有理有据,教师就可以肯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5、活动总结评价:

  评价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除了在学生活动前做好参谋外,还需对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的情况给予督导和评价,当好裁判员。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步骤如下:

  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是五大小组互相评价,其中包括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资料的情况等,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评价进行再评价。

  八、  布置作业 :

  完成本单元的一篇大作文,可以是:

  记叙这次开展某项活动的经过。

  分析、评论某一件大事或某一个问题(如对“未来能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谈自己的看法。)

  想象未来的尖端武器和战争。

  九、  效果预测:

  (1)       本课作为活动课,又是以战争为话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再加之学生本身资料的缺乏、能力又不是很好,如果教师不加以辅导和帮助,很难形成良好的气氛,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教师事先提供大量资料,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整理、探究的基础上,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了战争,也将会有话可说。

  (2)       战争,本来就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学生如果不能进入相应的情境,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利用多媒体,配合相应的图片、音乐,把美与丑、邪恶与正义、残酷和美好进行对比,学生能产生情感体验,在《和平之声》等一些动画图片播放中,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较好的效果。

  (3)       一些学生自我的展示、演讲,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达到新课标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4)       探究题的设计,让学生讨论、探究,能够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5)       教师和学生带有鼓励的、较为公平的评价,能使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足,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

  (6)       各类丰富的活动基本由学生穿插其中,使课堂更为自由,气氛和谐、轻松,学生就能做到有话敢说了。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设计 篇2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育才三中初二(8)班

  主创人员:贺树山、杨文达、李祎晗、钟昊

  指导老师:银艳琳

  活动目标

  一、 围绕“战争”这个主题进行活动,明辨是非,拒战争,爱和平。

  二、 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在活动中突出语文的特点,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活动环节及主持人

  一、 导语 

  由贺树山编写开篇词,钟昊播放音乐。

  二、 战争题材诗歌朗诵

  主持人:钟昊

  朗诵者:蔡力、吴波、曹超、于鸿怡、张金涛、杨文达、钟昊、贺树山、李祎晗

  朗诵诗歌:《从军行》、《破阵子•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春望》、《石壕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 品读战争文学巨著

  主持人:李祎晗

  介绍者:张金涛、柯沛昕、蔡力

  四、 辩论

  主持人:贺树山

  辩题:美伊战争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

  正方:钟昊、张力刚、吴波、杨逸尘

  反方:杨文达、李祎晗、汪枫、方鸣

  五、结语

  由杨文达总结发言,钟昊播放音乐。

  活动扩展到网络

  一、 在“激扬文字”上将活动内容总结登出,对活动人员和活动质量加以评价,以供“成长档案”参考。

  二、 在“激扬文字”上继续开展“战争”相关主体的讨论和写作。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设计 篇3

  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开阔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积累。

  3、 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写作训练,锻炼自己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论的

  口语表达能力和就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二、教师准备

   1、向学生介绍几本有关战争的图书和提供相关网站,让学生阅读或查阅。

  2、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愿组成活动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提出要求。

  3、设计一张活动表格,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活动项目、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三、活动指导

  本次活动包括五个专题,每一项活动由包括若干小项,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活动项目。

  一)“硝烟弥漫的岁月”(二战)。

  主要通过媒体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在一般意义上了解战争,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重点考察对象,认识战争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动荡不安的地区冲突(当前热点问题)

  放眼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形势不容乐观,世界范围内仍时时燃起战争的硝烟。在世界动荡的现实中,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思考战争。就美国攻打伊拉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思考在现代科技的背景下的战争性质。特别是现代战争以及现代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从中获得一定感悟。

  三)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杀害我国同胞,是非正义的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消灭敌人,是民族自卫,是正义战争。就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探究以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谁该对这场战争负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人类责任感。

  四)文学/影视与战争

  围绕战争主题,通过不同形式的,富有文学、文化色彩的交流活动,如背诵古今诗词、讲故事、赛成语、写名言等研讨交谈,使学生对战争与文学的关系有所感悟,使学生对文学知识有所积累。

  五)铸剑为犁应有日

  讨论(有个人见解):

  1“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

  2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3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

  4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四、活动评价

  教师除了在学生活动前做好参谋外,还需对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的情况给予督导和评价,当好裁判员。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步骤如下:

  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是五大小组互相评价,其中包括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资料的情况等,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评价进行再评价。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案设计 篇4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教学设计

  突”(当前地区热点问题)“文学与战争”“影视与战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其中一项作为自己的研究专题,同一专题的同学组成一个活动小组,并自主选出自己的组长。在组长的领导和组织下,制定本小组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要切实可行,指导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指导)

  又要与本组其他组员及时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活动时间为三个星期,在活动中,学生要将搜集的资料及活动过程 记录存档,以备老师评价使用)。

  讲故事、编剧本,也可以展示搜集的资料、图片,还可以制作课件或编辑手抄报等等,只要有利于展示自己的成果即可)。然后再利用两个星期的课余时间继续交流,准备进行知识竞赛。

  本小组的三名参赛选手。

  答不完整,其他两位选手可进行补充,答对得10分,超时或答错不得分,题目作为观众题。

  数,若答错则扣掉相应的分数。

  歌,说出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曲作者及时代背景等c.给出一段历史资料,学生分析反映的是哪一次战役并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该战役的经过d.放映影视片段,据此说出本次战役的名称及交战双方的主要指战员等等。

  战争的认识及感想。

  中,将会出现哪些新式武器?

  赛的各项奖项(例“优胜奖”“风尚奖”等等)。

  得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开阔了文化视野,并且对战争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提高了对战争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增强。另外,本次活动还注重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