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2023-01-24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

  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劝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十、课后反思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3

  选自《资治通鉴》

  孙 权 劝 学 作者:司马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2002/10/01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4

  师:同学们,今天早自修时,发生了什么事?

  众生:有几位同学昨晚上网吧,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叫去上“政治课”了。

  师:大家都有过老师和你谈心的经历吗?

  众生:有啊。

  师:其中和哪件事最有关系?

  生:和学习有关。

  师:大家听了以后,感觉效果大吗?

  生(七嘴八舌,有生喊有的,有生喊没有,有生微笑,有生沉默。反应不一)

  师: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劝说我们同学进行学习,老师得有一定的技巧。这次,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他是如何成功地劝说了手下一名“大老粗”进行学习,并最终让著名的鲁肃为之刮目相看的?

  师:大家翻开课文第170页,轻声朗读,同时了解全文大意。

  ……

  师:好的,刚才几名同学的翻译,大家疏通了全文的大意。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孙权能说服吕蒙进行学习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

  ……约过了五分钟。

  师:好的,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主动畅谈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们小组感觉孙权最成功的地方,是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国君,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和吕蒙说话。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1:书上有这么几句: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我们小组的同学注意到,课文的课后注释是这样解释“卿”字的:“卿,是古代君对臣、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及朋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这说明,孙权称吕蒙为“卿”,一方面是君对臣的称呼,另一方面也是以朋友的身份对对方表示亲切之情。

  师:好,这组同学很细心,能注意到人物称呼上的细微不同,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内涵啊。吕蒙为什么听了能接受?

  生1: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吧。我自己也曾经违反过纪律,班主任老师对我很亲切地劝说,后来我就改掉了毛病。吕蒙听到皇帝对他这么亲切,一定会心存感激,一定会想:我一定要学好,不负皇上的信任。

  师(笑):这位同学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推想吕蒙的心态,很好。有没有不同观点的。

  生2:我们小组很佩服孙权,因为他能以身作则。有些同学为什么会经常再犯一些错误,就是因为老师没有以身作则。

  生(笑,议论纷纷:这位学生也忒胆大了,说老师的不对?)

  师(笑):好的,接着说说你的理由。

  生2:比如说男同学偷着吸烟这件事吧。班主任老师常口里一支烟,却教育我们不能吸烟,私下有些同学不服气。孙权就不同,他要自己的手下大臣学习,他自己就经常学习。文中说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想想皇帝自己都读书了,作为手下的不读书,说不过去。

  师: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劝说学生读书,一定要以身作则啊。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3: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孙权很会讲话。

  师:很会讲话?怎么讲?指孙权口才好吗?

  生3:对,孙权的口才很好,能说服别人。我们都知道,带兵打仗的,有很多是大老粗,像张飞。打仗的人有很多不想学习,书看不下,一看眼皮就打架。

  众生(笑)

  生3:但孙权却最终说服了吕蒙读书,说明他用了很有针对性的方法。

  师:采取什么方法针对哪一点呢?

  生3:大家想想,吕蒙是将军,带兵打仗,对什么书会最感兴趣?

  生4:战争的书。

  师:也就是兵书。

  生3:对啊,文中孙权有这么一句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们想啊,孙权说读书不是“治经”,不是“研究儒家经典”,言下之意就是可以看些兵书什么的,兵书,吕蒙就一定会感兴趣。

  师:大家知道什么兵书吗?

  生4:《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战争,一定是兵书。

  师:吕蒙能看到《三国演义》吗?

  生5(思考):不行,因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在三国以后才出来的,而吕蒙是三国时的人。

  师:那可能看什么兵书?

  生6:《孙子兵法》。

  师:你怎么知道?

  生6:《历史》课本上有。(众生笑)

  生7:还有《孙膑兵法》。

  师:很好,也是《历史》书上的吗?

  生7:不是,但历史老师有说过,孙膑是孙子的孙子,所以我们记忆深刻。

  师(笑):很好。其实我们学过看过的一些文言文,它所选自的书籍,也可以说是兵书,因为里面记录了一些战争的策略。像《左传》这一本书。大家能回忆一下,再举几本书吗?

  生8:《战国策》?

  师:对,还有?

  生9:《国语》

  生10:《史记》……

  众生议论,热烈。

  生3:我还没说完。

  师、生惊讶,笑。

  师:好,请接着说。

  生3:刚才说吕蒙可以先读兵书,但是(语气强调),伟大的吕蒙大人会只读兵书,这样就能让鲁肃信服?

  生11(笑):那还有什么?

  生3:因为大家刚才说的那几本古书,鲍老师以前就说过了,它们不仅是兵书,也是一些文学性很强的书。吕蒙这些兵书看得下去,看久了,他一定对文学也有些了解,有了适应,时间一久,也一定能读一些经书什么的书籍,从而加强了自身的内涵。

  师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由此及彼的推断,有没有道理?

  众生:有。

  生3:这也和孙权的本意相同的,因为孙权说的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吕蒙看的书多,就是涉猎,就“见往事”,就长了见识,最后也就“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和他们小组的理解如何?

  众生:很精彩。(自发地鼓掌)

  师:还有不同看法的吗?

  生:(主动站起)有,我们小组认为,孙权很会鼓励吕蒙,让他有了信心。

  ……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5

  一、积累与运用

  1.请试着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③但当涉猎(    )               ④即更刮目相待(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解释加点的词。

  ①见往事耳(        )

  ②及鲁肃过寻阳(        )(        )

  ③即更刮目相待(        )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请你用原文回答,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8.你认为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9.请你用原文回答,孙权是如何说服吕蒙的?

  10.学习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二)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以(    )    ②说(    )    ③夫(    )    ④释(    )    ⑤乃(    )

  1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2分)

  ①“谒者操之以入”和“因夺而食之”句中的“之”都指代“不死之药”。(    )

  ②“是臣无罪”译为“这样我并没有罪”。(    )

  ③“是死药也”译为“是一种死药”。(    )

  ④“是客欺王也”译为“这(是)客人欺骗了君王。”(    )

  13.根据文中内容回答问题。(2分)

  ①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哪几条理由?(用现代汉语回答)

  ②荆王最终没有杀中射之士,你认为是因为中射之士讲的哪一点?

  三、写作

  14.写一件学习中遇到的印象最深的事,字数300字左右。

  15*  孙权劝学

  一、1.①qīnɡ  ②yé  ③shè  ④ɡuā

  2.①当道,当权  ②事务  ③同“耶”,语气词

  3.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②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4.①我原以为自己学得不错了,和这位专家攀谈后,才感到自己仍然是吴下阿蒙,浅薄得很。  ②世界也刮目相待,昔日的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

  二、(一)5.①了解  ②到了……的时候  到  ③重新

  6.①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  ②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7.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8.军中多务。

  9.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0.学习知识要勤奋,多挤时间,不能找借口,否则会一事无成。

  (二)11.①连词,相当于“而”  ②音shuì,劝说 ③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  ④释放  ⑤于是,就

  12.①√②√③×④√

  13.①第一条理由是:“我”问过传达官,他说可以吃,我才吃的,罪在他;第二条理由是:客人献的是不死之药,如果杀了“我”,说明药是假的,说明客人欺骗了君主。  ②见“理由”之二。

  三、14.思路指导:要写出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示。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6

  浙江外语学校  张 明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恳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教。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第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 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辨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三、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四、析读课文,理解文义。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分角色演读,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演读的时候引导他们细细品味,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六、创造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七、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八、吟诵课文。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8

  15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9

  第15课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 试背诵全文。

  二、 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 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10

  《孙权劝学》

  本文通过孙权的劝学,说明只要发愤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吕蒙本为武将,疏于诗书,孙权劝其从学,目的是使他能鉴古观今,以史为鉴,使其行军布阵、帷幄运筹更有良将之风。

  关于作者: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全书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计1362年,取材广博,除十七史以外,还有稗官野史、传状碑志、总集别集和百家谱录等322种。史料取舍谨慎,考证翔实,文字质朴,叙事清晰,文笔流畅。这部宏伟的历史巨著,由编辑到成书,历时十九年。

  关于孙权:

  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东汉末,他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后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关于吕蒙:

  吕蒙,三国时期吴国杰出将领,他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辅助周瑜等大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内容,找出生字、生词,并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释。

  思考:

  1、孙权是如何劝告吕蒙的?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用现身说法,更使劝告有理。

  2、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结果怎样?

  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努力学习。具体学习的过程和情况,文章未作正面介绍,而是通过鲁肃之口间接表现出来。鲁肃与吕蒙同是东吴名将,作为老相识,鲁肃过去是深知吕蒙的学识修养和才干的,但此次相逢与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后,竟惊呼其“才略”绝非昔日可比,并表现出由衷的钦佩,正揭示了吕蒙经过学习取得的惊人效果。而吕蒙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话语回答鲁肃的惊叹,既简洁,又表现了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以及学习对于一个人才能的发展与提高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3、吕蒙经过孙权的规劝及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个有才略的人,吕蒙的变化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

  积累:

  1、流传至今的成语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2、词语:

  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涉猎:意为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的意思。

  测试

  1、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道,当权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理

  C、蒙乃始就学 从事

  D、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擦眼

  2、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事情

  B、见往事耳 过去

  C、孰若孤 哪一个

  D、自以为大有所益 增加

  3、关于下列词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示陈述语气

  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陈述语气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表肯定、确认

  4、下列红色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但当涉猎

  C、蒙乃始就学

  D、肃遂拜蒙母

  5、对下面的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课文主要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的。

  B、课文通过孙权的劝学,说明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学有所成。

  C、“吴下阿蒙”在文中指吕蒙,后来泛指只有武略而没有学问的人。

  D、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资治通鉴》。

  参考答案

  1、 B

  解释:“治”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研究”的意思。

  2、 D

  解释:“益”应该理解成“帮助”的意思。

  3、 A

  解释:“邪”在这儿表反诘语气

  4、 D

  解释:“孤”古义是王侯的自称;“但”在文中是“只”的意思,现在常表转折;“就”在文中是“从事”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也不同;“遂”古义和今义都表示“于是”的意思。

  5、 A

  解释:文中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考 解 析

  1、(2001,山东省青岛市)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考点】:词语的含义

  【分析】:这道题旨在直接考查对文言文句意的理解。所谓“关键词语”往往是疏通文言句意的障碍,不排除这些障碍,就无法正确的理解句意。对文言句中的关键词语,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疏通了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就排除了正确理解全句的障碍。

  答案为:

  ①那个人,眼睛正注视着茶炉,神色宁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没有的样子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③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④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2、(2001,辽宁省)选出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C. 君将哀而生之乎? 您将要悲哀地生下我吗?

  D.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考点】:重要语句的翻译

  【分析】:答案为C项。“君将哀而生之乎”中有两个关键词语,“哀”的意思是“哀怜”,后面省略了宾语“我”;“生”在句中是使动用法,译为“使……生活下去”。所以全句的正确翻译是: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l086)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11

  课内语段阅读题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 面的题。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加点字。(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当涉猎       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见往事耳       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卿今者才略     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博士”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文言句子。(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当道,当权。(2)粗略地阅读。(3)历史(4)才干和谋略2.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3.(1)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2)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4.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5.示例: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凡言之成理即可)

  课内语段阅读题二 ①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辞以军中多务。③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_____________。”④蒙乃始就学。⑤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⑥蒙曰:“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补出原文。2.用原文填空。①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而吕蒙开始却以_____________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蒙“_____________”。②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3.如将本文分为三层,则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参考答案:1.自以为大有所益   即更刮目相看2.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军中多务  始就学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④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3.a 课外语段阅读题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 面的题。铁杵成针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yù,年长的妇女)磨杵(chǔ,铁棒)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同“拙”,笨拙)老妇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完)业卒(终于)成名士。1.给这则短文加上标点。2.解释加点的字。(1)去:__________。  (2)耳:__________。  (3)遂:__________。3.加点的“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加横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未成,弃去。……磨杵。……故。曰:“……针。”……其出。老妇曰:“……耳。”……感动,……卒业。卒成名士。2.(1)离开(2)了(3)于是3.代老妇4.路上遇到一位年老的妇女正在石头上磨铁棒,李白问老妇磨什么。老妇说:“准备把它磨成针。” 课外语段阅读题二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般奇工也。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般所造,其不稽古如此。据《朝野佥载》云:鲁般者,肃州瞛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选自《酉阳杂俎》)1.下列句中带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不稽古如此。         稽古:考核古事。b.巧侔造化。             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c.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楔:填充空隙。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送。2.下列几组词中,不全是地名的一组是(    )a.两都    肃州    凉州    吴会b.瞛煌    吴中    宋城    浮图c.凉州    吴会    瞛煌    两都d.宋城    吴会    吴中    凉州参考答案:1.c               2.b 课外语段阅读题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 问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①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②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下边句子加点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试解释它们,并注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读音。⑴蜀之鄙有二僧⑵贫者语于富者曰⑶子何恃而往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翻译句子。⑴吾欲之南海,何如?译:                                                           。⑵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译:                                                           。3.说一说下面两个“学”字的用法有什么不同。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⑵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学:4.试分析文段中划横线的两句话,为什么第①句用问号,而第②句则用感叹号呢?答:                                                         。5.“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⑴天下事有难易乎(    )⑵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⑸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请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1.⑴边境   ⑵告诉   ⑶您   ⑷难道2.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⑵我多年来想买条船去(南海),还没能做到。3.⑴学问  ⑵学习   4.第①句问中带有怀疑的意味,第②句用肯定语气,表示富者对贫者的举动不以为然,是嘲笑对方。5.⑴疑问语气  ⑵感叹语气  ⑶肯定语气   ⑷加强语气  ⑸反问语气6.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12

  课 时 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05年 上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孙权劝学

  教材分析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 :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

  (解说:由故事导入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教学反思:

  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 篇13

  授课日期:2004年  3  月       日        总课时: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朗读可分三步:

  ①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②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③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曰:对……说 /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④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附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