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学生课堂互相评价

  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笔者以学生课堂学习的相互评价为突破口,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互相的评价    研究     实践

 

一、为什么要进行学生课堂互相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个收集、综合和分析信息的过程,是了解学生的各项技能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等信息的过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阐述,人类的智能体系中包含了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这是指能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由于近来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认识到心智与身体间的联系,所以人们开始重视精通人际交往行为的重要价值,体现在生活中,这项智能可以使我们了解别人,与别人沟通,注意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和技能方面的差异。深化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擅长人际关系技巧的学生喜欢和年龄相仿或不同类型的人交往。由于具有影响同伴的能力,他们在小组工作、集体攻关和合作中经常有优异的表现;同时一些缺乏自信或低自尊的学生,通过那些乐于社会交往学生的帮助,双方共同营造“同伴支持网络”(partner supported net),从而成就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他们自身亦提升自尊,发展友谊,促进学业。

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终结性评价”的模式,教师成了课堂评价的“主宰”。反观现代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情绪特点,他们的情绪易兴奋强烈,而且极不稳定,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时当他们处在热情洋溢的时候,如果受到教师不当评价的挫折,就很容易灰心丧气。比如在进行课题试验前,有一次我让学生将“i come from china.”改为一般疑问句,大部分人能正确进行转换,于是我换成“i am from china.”原本我的出发点是想让学生顺便复习一下以往的句型,没想到叫起一个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以后,他竟然回答“do you from china?”当时,我一着急,马上接口:“怎么会用do呢?原句中的be动词为什么不用呢?”几个问题下去,虽然没有直接说“你错了”,但很多学生包括他也知道自己犯了低级错误,只是这个“知错”的过程对他来说太快了,他立即羞红了脸,低下了头。其实现在反思一下,如果当时让学生之间采用一种互相评价的方式,或许犯类似错误的人不止他一个,大家互相分担这份尴尬、互相指正效果肯定比我当时的直接评价要好得多。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能使学习的整个过程都确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正是学生在精神上特别强烈需求的。引导学生到评价的过程中,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正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学生课堂上的互相评价也是他们展开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相评价

1、要让学生对互相评价产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对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聪明环境”,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进行试验前,我先抽出一些时间来考虑目前的硬软环境。硬环境包括了书籍、磁带、学习栏、光荣树等;软环境包括了为学生树立学习对手,提供可取长补短的小组组合,尽力创设同学间相互交往的机会等。我相信,置身于积极、充满刺激和互相作用的环境里,教与学的双方才能够持续地、长期地、稳固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做好环境创设的准备工作之后,我就循序渐进地在课堂上进行合作评价的改革试验。从教师方面来讲,我逐步改掉以前较为模式化的“复习—新课—练习”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同时串联各课的对话,引入游戏,也就是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着手,我并不追求一蹴而就的效果。我用一周的时间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评价,此时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比较从容自然。接着再用三周的时间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时问题就浮现出来,有表现过多、过分积极的;也有因害羞、内向而渐渐趋于沉默的,这一阶段的问题需要我们把握好处理的方式和方法。对于积极的学生应引导他向言简意赅的层次上发展、提高;相对消极的则更要多给机会,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声音响亮了些,发音流利了点,就毫不吝啬地给予充分肯定。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这对他们树立评价的信心大有裨益。接下来再用一个月的时间将这种评价推广到整个小组,即三个四人小组之间的交流。我发现这个程度的交流难度竟是出乎意料的小。原来,小组活动他们常有,包括交作业、卫生劳动等,学生之间的接触较多,较少陌生感,加上之前有四人小组的锻炼,因而这个阶段只是相当于上个阶段的加强演练与适当加深。当然对于那些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准备工作时已在各组设立了他们的对手,因此这个阶段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就特别的刺激,作为教师此时需要了解的就是他们的情绪,要让他们学会在评价中尊重他人,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知识;而那些较为普通的学生,他们在小组里能感觉自己听到的评价多了,涉及面广了,如果能在小组里也发上言,自信心也就更足了。最后我把评价的面铺向全班。有了前面的评价经验,此时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大了,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思想也就被激活了,因此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流中主动发言,积极互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