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外阅读"使平静的课堂起了波澜,为课堂注入了源头活水。若要学好语文,必须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形成足够的积累,才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我们要摆正“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堂教学”讲究一个“精”字;而“课外阅读”则讲究一个“博”字,“精”与“博”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不可无“精”,无“精”则不得要领;教学亦不可无“博”,无“博”则不深不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就象一个人用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而现在“课外”这条腿似乎显得气力不足,因此我呼吁要把课外阅读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两手都要抓,两腿都要硬”。“兴趣”是“课外阅读”的抓手,“流行”可以激发兴趣;“教师的热力”可以感染兴趣;“读书活动”可以激励兴趣“;读写结合”可以加强兴趣。
[案例1]:《景阳冈》(人教版十二册)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谁读过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老师,我知道书中的很多人物,如“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母夜*——孙二娘”……(学生一口气说了很多书中的人物,听课教师一片赞叹)
生:我做补充,我还知道“铁算子——蒋干”“圣手书生——萧让”
生:我知道“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还有“一百零八将结拜”、“武松醉打蒋门神”等。
生:我还知道“武松打虎”的场面非常精彩,还有“大闹五台山”……(学生讲了很多故事)
[案例2]:《景阳冈》(人教版十二册)教学片断
生:老师,文中有一处我不太明白:人们为什么可以在晌午结伴过冈呢?
生:我知道,我读过《少儿百科全书》,上面介绍说猫科动物都有这样的习性:白天不爱活动,养精蓄锐,晚上才出来活动,而老虎也是猫科动物。
生:我补充。老虎身躯庞大,最怕耗费体能,所以只有在晚上凉风习习的时候才出来捕食,所以中午可以过冈。
生:我还从以前学过的《小狮子爱尔莎》中知道,爱尔莎也是到晚上就兽性发作,狮子也是猫科动物。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看来多读书确实很有好处。也希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多读课外书,多积累。
[评价与反思]:
这是我校张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两个教学片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出现了小高潮。其间,既有发言学生那种自豪与成就感,又有其他同学羡慕、佩服的表情,还有那种跃跃欲试,不甘落后的激情,更有老师不失时机的表扬鼓励。是什么为这节课的课堂注入了活力?对,课外阅读。是它使平静的课堂起了波澜,是它为课堂注入了源头活水。
谈到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小学六年制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要扩展学生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如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美国小说家达特罗也说过:“一个文明社会给予人的三种最重要的证件除了出生证明、护照就是图书馆借览证。”还有当有人问吕淑湘:“你的语言功底是怎样形成的?”他回答说:“得益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真的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若要学好语文,必须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形成足够的积累,才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对于这一点,也许对于专门从事语文教学得人们来说,是谁都明白 的道理。可走进课堂,我们便发现:明白的东西不一定做的好。课堂上不重视读的现象大有人在。我们总认为:“只要讲透了,学生就会了”。其实不然,理解不是讲出来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形成的。试想,如果三节课教了一篇课文,而真正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的还不足百分之四十,这样的教法,学生学了一篇文章又能得到什么呢?他们的语文素养又如何提高呢?现在,不少学生说话作文时,语言干瘪,词不达意 ,这恐怕就是课外阅读量少的原因吧!的确,学生腹中空空,一旦需要倾吐时,必然张口结舌、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很需要要摆正“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其实,“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精”与“博”的关系。“课堂教学”讲究一个“精”字,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各种读书技能;而“课外阅读”则讲究一个“博”字,学生将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语文素养。“精”与“博”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不可无“精”,无“精”则不得要领;教学亦不可无“博”,无“博”则不深不固。我觉得“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就象一个人用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而“课外”这条腿似乎显得气力不足,因此我呼吁要把课外阅读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两手都要抓,两腿都要硬”。
在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什么最重要呢?也许大家都熟悉举重运动吧!它有不少素质和技术方面的要求,但手抓杠铃的位置不适当,其他方面的优势再多也无事与补,人们把手抓杠铃的位置叫“抓手”,凡事物都有抓手,“课外阅读”也有它自己的抓手——“兴趣”,喜欢读书,事半功倍;“赶鸭子上架”似的去读书,事倍功半,甚至徒然无益。那么如何培养兴趣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⑴“流行”可以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多数儿童都有“从众心理”学生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读书氛围,如开放图书馆,班内设立小书架,设立“书目推荐小栏目”,开展为好书找人,为人找好书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