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著阅读,已经离我们太远?
如今,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印刷制品和网络资源,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他们喜欢读什么?还喜欢读名著吗?有一家知名出版社就名著阅读向一千多名大中学生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喜欢看但没有时间看的占54%,太长了、看起来很吃力的占15%,太难了看不懂的占4%,其他占4%,选择很受欢迎的仅占15%。85%的大中学生不读名著,这其中的确蕴藏着不少令人沉思的问题。很多学生爱上了文化快餐甚至网络文学。几家有名的商业网站论坛的网络写手为自己这一代人做了总结:“我们都不看名著了,大家都喜欢网上的东西,好看就看,不好看就灌水(网语,“批评”的意思),名著已经离我们太远了!”
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少,思想囿于一片狭小的天地,视野狭小,知识贫乏,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起码的人文素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教授说:“名著普及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名著历史发生久远,唤不起共鸣,而且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严重,很少人能静心欣赏这些经典巨著。年轻一代比较自我,社会上流行的东西对他们影响较大。”学生在原生态的阅读中明显存在三大倾向:急功近利——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大量零散的语段阅读;浮光掠影——为了获取信息,而阅读一些短、平、快的“文化快餐”;轻松愉悦——为了消遣,阅读娱乐性强但缺少历史厚重和人文品性的书刊。由此可见,名著阅读已经走入低迷的狭谷,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深切关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这就是我们语文组同仁不懈探索“书册阅读”这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二)名著阅读:教师引领意义重大
阅读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开发。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可见,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引领学生发自内心深刻认识到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对他们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1)引领学生深入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和素质形成时期,名著对其成长有不可忽略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
1、从人文关怀来看:福楼拜1857年6月在《致尚特皮小姐》的信中说:“阅读是为了活着。”缺憾与世界的不完善,造就了阅读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最重要的方式。古今中外,书册繁复无穷,浩如烟海,而经典名著是“过去文明汇聚和交流的见证,也是未来的记忆和希望的表达,更是反映一个社会生活的缩影”。其基本价值体现在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人类研究、鉴赏上;经过了历史的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经得起揣摩和消化;是历代圣贤名士的智慧精华,是世界文化的精髓,是全世界人文精神的结晶。对中学生情感的熏染,人格的构建,习惯的生成,环境的优化,传统的相承,太重要了!假以时日,学生在阅读中多少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对于发展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同样有着巨大的作用。美国80年代诺贝尔资金获得者斯佩理的研究成果,也充分表明人文关怀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首要的作用。素质教育关键是开发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但是,对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决不是离开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仅*数理化、外语等学科的教学就可以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对于专业之外的文化领地,我们没有时间去一寸一寸占领,收取几个制高点就可以了。清华一位博士说:“我是学物理的,但是我喜欢读名著。通过名著中交错的历史长河的纵横比较,领略历史的深远和世事的反复。有时还能从沧海桑田中看人生变幻,在社会发展中看索取与奉献,从而培养品质、塑造信念。不是有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吗?”很多经历中国当代几次变革的人都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浸染着那代人的风采,这本书是当年很多人的精神支柱。2000年2月28日,由此书改编的电视剧在中央一台首播,一时间唤起多少人的记忆,青年一代也掀起了学习保尔·柯察金的热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销量也稳居各大书店销量排行榜之首。
2、从语文学习本身来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死抱课文以对付考试为目的的阅读是狭隘的,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阅读必须向课外拓展。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实施建议里明确指出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