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桥之美教案

2023-11-21

语文桥之美教案 篇1

  【促进发展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一、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⑴ 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⑵ 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⑶ 比较两文的语言。

  二、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⑴ 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⑵ 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⑶ 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

  ⑴ 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⑵ 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导课:

  ⑴ 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⑵ 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⑶ 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2、解读

  ⑴ 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⑵ 展示板书。

  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⑴ 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⑵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1与2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1、

  ⑴ 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⑵ 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⑶ 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2、

  ⑴ 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⑵ 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3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介绍作者:

  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订正字词: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②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③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④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六、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⑶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⑷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七、比较: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与《中国石拱桥》之比较: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

  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九、布置作业:

语文桥之美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法1: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上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建筑家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板书文题)

  方法2: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方法3: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剑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三、检查生字词情况。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不要写成“消魂”。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煞”同“杀”,破坏,消弱,消减。

  纤xiān细。解释:第6自然段中1、“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左右:支配。 2、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弧线颐和园点缀险峻孕育笼统瞻前顾后关键搏斗

  四、理清文章结构:全文的顺序:逻辑顺序。(因为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五、初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桥之美。作者认为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自然、准确、严密]

  2、本文作者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择端。

  3、作者在列举了四种形式作用的例子后,概括了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是: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第5段),最后,

  在篇末用一句话对“桥之美”做了总结: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语文桥之美教案 篇3

  【促进发展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一、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⑴ 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⑵ 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⑶ 比较两文的语言。

  二、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⑴ 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⑵ 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⑶ 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

  ⑴ 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⑵ 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导课:

  ⑴ 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⑵ 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⑶ 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2、解读

  ⑴ 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⑵ 展示板书。

  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⑴ 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⑵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1与2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1、

  ⑴ 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⑵ 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⑶ 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2、

  ⑴ 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⑵ 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3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介绍作者:

  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订正字词: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②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③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④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六、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⑶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⑷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七、比较: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与《中国石拱桥》之比较: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

  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语文桥之美教案 篇4

  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课时: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

  第一课时(课内指导)步骤: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语文桥之美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

  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风波,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的语言。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一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

  1、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什么?

  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3、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四个。

  4、文中哪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估计有两种以上的答案,教师要适当加以点评。)

  5、选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说说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言美。

  6、这篇写桥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有哪些不同?

  7、能不能描绘一下你所见过的最美的桥?

  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教师不能强求。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桥的美其实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

语文桥之美教案 篇6

  《桥之美》是一篇立意、构思、技巧都富有创意的小品文,聚集了画家多年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蕴涵丰富、特色显著、情趣盎然。

  新颖的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方法,就会有迥然相异的结果。对于观察者来说,角度往往比距离更重要。桥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连接通道,也是大地上优美的风景。有村边溪上的木桥也有横亘大江大河的铁桥,有远古时代的石桥也有现代都市的钢混立交桥,有玲珑剔透的园林桥也有跨越水面的海陆桥……桥是美的,桥之美可能在于它独具特色的造型,在于它贯通山谷河流的恢宏气势,可能在于它坚固力感、浑然一体的结构,在于它辉煌夺目的光彩……这些都是普通人眼里的桥之美,而且也都是着眼于桥自身的形体和结构。而吴冠中先生却以美术工作者的眼光和标准去观察、诠释桥之美,把桥当做构成绘画美的形式要素来审视其美学价值。这种新颖的视角,对桥的实用价值忽略不计,为读者观察和欣赏桥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从而使人们在“刮目相看”中去发现桥之美,并从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在作者看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中,桥是沟通线、面形式转变的媒介,拆掉江南水乡和威尼斯的石桥,那就等于摧毁了画面的结构美;在苇丛、细柳、湖水或险峰、急流环境中的桥,则构成了疏朗与浓密的对照、刚与柔的搭配、灵动与单调的变化、险要与安适的映衬;“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则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和交错的角色;虚构的鹊桥构建了美好的意境,打开了现实与理想的通道。

  尽管这些桥在外观、材料、所处位置以及在构成画面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它们都能和周围的景物形成对照而又和谐交融,或起到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和交错的作用,从而构成形式美的要素,这样的桥也就具有了美感效果。简言之,只要能与周围环境和谐搭配构成入画的美景,桥就是美的。这就是桥之美的本质内涵。这个意思反过来说就是,尽管一座桥本身也许不多么美,但它在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中构成了形式美,那么它就具有了美;一座桥本身的造型也许是美的,但是不能与周围环境构成和谐、对照和相互联系的关系,那么这座桥就不具有或失去了美感。

  浓郁的诗情画意。作者认为桥作为形式要素,它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与环境的其他要素构成美的画面。为了使读者明白这个道理,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个观点,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笔墨在文中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精致的图画,线条清晰,色彩明快,创意新颖。如小桥流水人家图,那是用块面、直线、曲线构成的速写;芦苇石桥图、细柳拂桥图,那该是创意新颖、蕴涵丰富的意象画;湖水卧龙图、静水映桥图,那就是色彩明丽、气韵流动的水粉画,而作者笔下的清明上河图,简直就是气势恢宏而又细腻生动的工笔画了。这些精美的图画中包蕴着作者对桥之美、绘画美乃至生活美、艺术美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和执著的探寻与追求,同时也寄寓了对于艺术挚爱的情感和对美的赞颂。因而文章展现出浓郁的诗情画意,使读者在赏玩品味中能够获得审美认识,并产生美的感动。

  生动灵活的表达技巧。本文作为一篇美学小品,科学性与形象性的统一是其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文章的用意在于阐明美学的某些思想观点,说明桥之美在于在各种环境中起到各种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进而提出了变化、搭配、对比、衬托、和谐等桥梁美学法则。然而作者并没有板着面孔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和优美的“画面”来注释和推导,而表现这些事例和“画面”的主要表达方式便是生动的描写。本文的描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事物的美学特征。作者把石桥的突然显现,比作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生动地表现了疏与密、线与面的和谐搭配给人带来的心情舒畅和精神愉悦;把湖面上架起的长桥比作富有生命力的卧龙,把乘船观赏长桥比作阅读一篇史诗,突出表现了灵动与单调的变化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和审美快乐;写桥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展现出桥与水形式上互相交错、颜色上互相映衬的浑然一体的整体性特征给人感觉上的完美,就如同一支情调统一、流畅优美的乐曲。二是描写与说明高度融合,相与为一。本文以说明为主线,贯串起诗意化的描写;在描写的过程中也包含着说明的意味,体现出所要说明的观点。这种摇曳多姿的笔法,避免了行文上的枯燥单调;而两者的水乳交融则使人获得审美知识,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三是描写景物与抒发感情有机结合。美,本身是包含着情感倾向的。文中对美感画面的描写勾勒,自然蕴含着作者对于美的热切追求和由衷赞赏。在描写的过程中或展开想象,辟成妙喻;或刻意点染,营造意境;或寄情于景,或直抒胸臆……这些都使文章产生了赏心悦目的形象美、绘画美和深厚的艺术魅力。

语文桥之美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 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5分钟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2.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1.欣赏图片 2.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整体感知 10分钟

  提出默读要求:

  1.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 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一) 默读课文

  (二) 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细研课文 15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 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5. 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二).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2.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2.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以获得其简略的答案。

  四、合作与探究 10分钟

  提出师生合作与探究的问题:

  (一).找出文中作者描述桥之美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得出那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则?

  (二).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实例,来印证这些基本的审美原则。

  1.找出句子,并简答文中所呈现的三条基本的审美原则。

  2.从生活中举出实例来印证。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组(中等生):整理课堂老师讲解的知识。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复述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5分钟

  二、提出有关课文内容整合性的问题: 15分钟

  (一).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品味、感觉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并教给我们一些简单的审美原则如:对比、变化和和谐等,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二).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是怎样的?

  (概述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从正面举例具体阐述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景物既能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从反面举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相互衬托、相互响应。

  (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何在?试举例说明。

  (《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三.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些难句的情味. 20分钟

  例如: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方法指导——

  1.根据文中的段落中心句,来思考并归纳本文的主旨和思路。

  2.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即:文章的主旨、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来思考并回答问题。

  3.启发学生:从这些句子在文中的语境、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文中所提及的哪些审美原则等角度去感悟和分析。

  四、课堂小结 5分钟

  五、布置作业 2分钟

  A组(学优生):仿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题为《我校大门之美》的小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B组(中等生):研讨与练习一、二 。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桥之美》板书设计一

  总——桥美在何处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现实中的桥 杨柳拂桥——令人销魂

  正面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令人驻足

  分—— 艺术中的桥

  —————————————————————

  反面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

  总 总说桥之美

语文桥之美教案 篇8

  《桥之美》这篇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文,语言相对来说较为生动活泼,而且说明对象本身又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堂应该是放的出去,收的回来的。

  作为初二的学生,他们应该能欣赏体会到一定层次的美,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交给学生一些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我们的文本欣赏到一些很美的东西,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真的是包罗万象的。所以我就把欣赏体会文中的桥之美作为了本文的一个重点,而且拔高到了交给他们一种审美观的程度。

  语文课毕竟是语和文组成的,所以我就把语言的赏析作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想让他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语言练习的目的。我设计课地目的想让同学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一种无声的美的教育。让他们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然而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却让我深思。这堂课我从设计过程到驾驭课堂都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为了达到美的'体验,课件的制作中图片加的太多了,以至于整节课都是画片的浏览,远离了我的初衷,它不再像一节欣赏美的语文课,倒更像一节美术欣赏课。为了使用所谓的高科技”课件”忽视了语文课最基本的东西”文字”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一节课,华而不实,不是为了学而教,而是为了”演而教”教师费力不讨好,这是失误之一。整节课下来,书,学生基本上没读,文本,学生基本上没看,忙来忙去,只是在走过场,那是我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们成了傻瓜,只能呆坐着。美丽的只是那些画面,不是学生们的内心。

  当学生的状况出乎我的预料时,我的驾驭课堂能力的欠缺立马表现出来,从最初的导入时激情万丈,到最后的鸦雀无声。课堂气氛的沉闷是这节课又一大败笔,学生的沉默导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没有备好学生,课堂教学不够灵活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整堂课下来,能安慰我的地方实在不多,所以,我很沮丧。也想了很多。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所担任的任务就是说文解字,透过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美,所以,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非常优美的,充满激情的,站在讲台上的语文老师应该是自信的,想象一下,一个语言没有魅力,又不自信的老师,凭什么让你的学生信服你呢?

  一节优质课讲下来,让我明白不少东西,语文课应该永远姓语,听说读写永远都应该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一切课外延伸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语文教学还需踏踏实实的,一点一滴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放松,踏踏实实的作。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基本功的扎实太重要了,我们不需要样样精通,但总的有一样我们拿得出手,学生信服的本事吧。

  想了这么多,我还是只能告诉我自己:努力吧贺金霞,你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语文桥之美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走近作者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3、相关资料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自主学习】

  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4、形似字组词

  (1)销俏峭削

  (2)峻竣俊骏

  (3)孤弧狐瓢

  (4)魅魄魏魁

  5、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1)驻足:

  (2)极目: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合作探究】

  6、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是位画家,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精练】

  如果你是作者,你怎样解释语段后的问题?(相信你,没错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0、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

  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11、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12、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3、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漫谈桥的美

  游览祖国的名胜,也许你醉情于名楼古刹,也许你忘返于名山大川,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那横跨在青山绿水间的仪态万方的桥,常常把人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多么令人神往。远古的神话,把天上的彩虹说成是“人间天上的桥”;而古往今来的诗人,却爱把人间的桥比做天上的彩虹。

  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无论是拱桥、联拱桥、梁桥、开合桥,还是卧桥、浮桥和悬桥,它们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均衡、对称、变化、和谐,甚至还有韵律和节奏,显示出造型的美。饮誉中外的赵州桥,是我国目前还保存完好的一座古代石拱桥。它横跨在河北赵县洨河之上,一个大拱,状若长弓,桥面与水面却几乎平行。大拱的两肩上,又各驮着两个小拱,拱上加拱,这样不仅减少了水流阻力,减轻桥重,而且使桥身多变化,不呆板,更显美观。整个拱身结构匀称,精巧空灵,雄伟之中见秀逸。历代人们都赞颂赵州桥的美。唐朝张鷟说,远望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宋朝杜德源则有这样的诗句赞美它:“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今天人们不仅观赏它的巧夺天工的造型美,而且为它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桥,感到自豪。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共同构成了桥的美。北京丰台的卢沟桥,桥上的石柱雕刻着狮子四百八十五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侧耳谛听,有的凝目远望,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颂此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的石狮,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亦为桥增色不少。广西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在五座青石桥墩上,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楼阁间有廊相连,上有屋盖,楼、廊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一条壮丽的水上游廊。

  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人们称这为“借景”。泰山中天门北的云步桥,驾凌深涧。附近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如在天际。桥北石崖名御帐坪,传说是当年宋真宗观赏云步桥的月色与泉声,凿穴支帐野宿的地方。坪前飞瀑悬挂,穿行桥下,水气蒸腾,金鼓齐鸣。明代诗人陈凤梧有诗赞道:“百丈崖高锁翠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云步桥的高崖、飞瀑、行云、苍松,使此桥脱尽尘埃气,而产生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使人神清气爽。

  桥的美,还因为桥本身的特殊经历。典故传说及其引起的思索和遐想,让人产生一种意境美。西安灞桥,是历史上富有诗意的古桥。唐人送客多至灞桥,折柳赠别,至此黯然,故又名消魂桥。春、夏之交,来至灞桥,翠柳低垂,絮花纷飞。口中吟咏着唐朝王之涣的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此时此地,诗的氛围和桥的景物水乳交融,产生一种深蕴淡出的意境美。苏州枫桥,唐诗人张继作有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为枫桥竖起一块丰碑。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从此名扬海外。诗人通过天脚残月、江畔枫树、渔舟火光、栖鸦夜啼、古刹钟声的描写,使枫桥的夜色显得无比的幽美。杭州西湖的断桥,以其“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而断桥的著名和给人的美感又似乎不在残雪,而在《白蛇传》的民间传说。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识,互相爱慕,由此而产生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白娘子终因爱情而献身。人们对白娘子的悲惨遭遇,同情、怜悯和赞叹不已。

  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比如神话中的桥。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那可恶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美满姻缘,用一道银河,隔断了一对生死不渝的夫妻。是那成人之美的花喜鹤,每年七月初七,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使夫妻俩得以相会。这鹊桥,是爱情之桥,幸福之桥,自然它是十分奇丽动人的。

  14、第一段中哪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

  15、作者从哪几方面表现桥的美?

  16、“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这里的“多种艺术”指的是什么?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17、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

  (1)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2)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

  18、为什么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要写到一种非建筑桥呢?

  19、这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拓展提升】

  20、文章第4小节所举的四个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请根据课文内容为每一幅画设计一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选取一座在你家乡较有影响的桥梁,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美。(2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答案:

  1、协同

  2、和谐

  3、诗境

  4、(1)销毁;俏丽;陡峭;削弱(2)险峻;竣工;俊俏;骏马(3)孤立;弧形;狐狸;瓢泼(4)魅力;魄力;魏国;魁梧

  5、(1)停止脚步。驻,停留。(2)用尽目力(远望)。极,尽,达到顶点。(3)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煞,削弱,损坏。

  6、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7、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8、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9、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10、C

  11、石桥;密密的苇丛;石桥;细柳;长桥;风雨;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

  12、(1)用比喻句来形容观桥后的心旷神怡的感受,突出桥的开阔与宽广。(2)以画家和摄影师要展开搏斗来衬托此景致独特优美。13、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各不相同,但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构成和谐的一体,共同组成入画的景致。

  14、“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

  15、作者从五个方面说明桥的美的:一是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二是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三是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四是还因为桥的本身的特殊经历;五是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

  16、“多种艺术”指的是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文中首先举了卢沟桥的例子:它含有雕刻狮子、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其次举了程阳风雨桥的例子:它的特色是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

  17、(1)“也许”不能去掉。“也许”表示推测,说明《小放牛》的歌舞剧流传不衰的缘由有这个原因,如果去掉,就变得太绝对了。(2)“往往”一词不能去掉。“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说明桥的美,大多是与周围的景色相互配合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掉极少数不是这样。

  18、这种桥虽然不属于建筑艺术的桥,但它也是美的,它是神话中的鹊桥,象征着幸福,象征着爱情。作者最后的这种安排是从实写到虚写,逐渐抽象升华,完成了对我国桥梁的隽美的说明介绍,突出了说明的中心,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19、一方面说明这座桥非常著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这种桥的特点;第三,使文章语言生动且丰富。

  20、所拟题目要能高度概括作者所描述的画面内容,并力求形象、生动。答案略。

  21、略(可采用生动说明,从外形、历史演变等角度写)

语文桥之美教案 篇10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而文中 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桥之美(作者:吴冠中)

  1、字词注音、释义

  口吻:(wěn),口气。

  煞它风景:(shā)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残月:快落的月亮。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苍茫:空阔辽远。

  驻足:停止脚步。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左右:此处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后顾: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2、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 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

  (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

  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的这一段话,语言 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 边景色的和谐美。

  (二)、桥之美(作者:吴冠中)

  1、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 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2、文章列举了四个例子?分析有何作用?

  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 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 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 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3、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