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3、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能模仿造句。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关键词句,感受烟台海的壮观绚丽,人的勤劳能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对大海的印象。(可回忆《赶海》)
2、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发现烟台以及其北面临海的特点。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播放配乐朗诵,交流听后感受。
2、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3、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小组长在组内主持评议、改进)
4、点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评议。
5、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效果。
(1)出示,点名认读。
(2)理解:礁石、锚、起锚等词语的意思。
(3)点名说字形特点及书写注意点。
(4)教师范写、讲解,学生描红、临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说话提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2、强调关键词语:冬、春、夏、秋,海、人。
3、学生在组内讨论练说。
4、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四、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练习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自读全文。
二、精读课文
1、师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
(2)你觉得要读好这段话,要突出哪些词语?
(3)引导学生交流,归纳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句。
(4)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体会烟台海的独特。
(5)在海边的人们是怎样的?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的有关词句。
(6)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有“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的人和外地的游客不畏严寒、不惧风浪的豪迈情怀。
(7)引导学生开展朗读竞赛,在读中进一步感受烟台海的独特魅力。
(8)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里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给大家听。
(9)点名背,评议、小结背书情况。
(10)小结学习方法:整体读,感知本段主要意思;分层读,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体会;赛一赛,读出自己的领悟;背一背,表达自己的感情。
2、学生按上述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内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学。(读、赛、背)
(2)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集体评议汇报情况。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等语句,感受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着、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三、课后拓展练习。
1、把1—4自然段有感情地背给同学、家长听,请他们进行书面评价,将书面评价添加到成长档案袋里。
2、用上“像、宛如”等词语,练习写一些打比方的句子。与众不同的句子,老师将会奖励“创造星”或“聪明花”。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在冬、春、夏三季节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吗?
二、指导学生继续精读课文。
1、自读第五自然段,整体感知。
2、找出最能表现秋天海的特点的句子,朗读体会。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
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4、开展朗读竞赛,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5、总结冬、春、夏、秋四季烟台海的特点。
“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充实(忙碌)”
6、齐读第6自然段,填空:烟台的海是一幅( ),是一道( ),是一座( )。
7、轻声自读,体会画、背景、舞台。
8、欣赏画面,加深理解。
说话提示:说是“一幅画”,是因为( );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 );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 )。
三、课堂演练。
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向游客作一番介绍。
2、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让我们分享一下吗?
3、学生演练,集体评议。
四、课后拓展练习。
1、写一个片断,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作为自己手抄小报的备用稿。
2、预习《黄果树瀑布》。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2
教材分析: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教学策略的实施:
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烟台的海四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
于是这堂课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
2、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
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围绕以上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品词析句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感。
(二)借图促情学生对于四季海的变化会产生疑问,在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的基础上,出示地图以及四季不同海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得更为透彻。
(三)朗读感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要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3)读写结合——介绍某一地方的海,进行课文仿写。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难点: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题:
1、同学们,看见过大海吗?(板书:海)
(出示句式)练习说话
我看见(欣赏,游览)过的海,它。
2、(出示中国地图)这是一幅地图,太平洋在我国的东南面,我国大部分的沿海城市,都是东面或南面临海。看,这是我们上海,也是东面临海……
3、老师要请一个同学来找个叫烟台的地方。(板书:烟台的)说说烟台哪面临海?
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
1、在作者的眼中,烟台的海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读。(对海的热爱,热爱,热情)
2、我们再到文中找一找句子,那句话概括了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
(板书:冬:凝重春:轻盈夏:浪漫秋:充实忙碌)
3、过渡:冬天的海为什么是凝重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的第二小节。
三、重点学习第二节。
1、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读第二小节;
用直线划出描写海的句子;
圈出你要突出大海特点的词语。
2、冬天烟台的海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并能重点突出你刚才圈出的词语。
出示句子:
3、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理由围绕“壮观、有气势、力量大”)指导朗读。
(比如说,“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中的那个“气势汹汹”突出来,还有“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中“小山似的”、“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数丈高”、“雷鸣般”这些应该突出来的词语。)
4、请大家看屏幕,体会烟台的海冬天的磅礴气势。再次指导朗读。
5、此时烟台的人在干什么呢?(观海、拍照)
6、壮观的景象指什么?壮丽的风景线说的是什么?
7、小结读:烟台人民和游客并未惧怕气势汹汹的大海,而是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让我们做一回烟台人,用不畏严寒、不惧风浪的豪迈情怀来读一读。
8、刚才,我们一起欣赏到了烟台的冬天的海是那么凝重,人是多么豪情。
小结学习方法:自由读段,圈圈画画;〈2〉欣赏读句,体会海的美,人的活动特点;
四、分学习小组展开学习。
1、过渡:现在用学习第二小节的方法,分四人小组,完成学习春夏秋三个季节。老师给了大家一些学习建议:
2、每一小组选择完成一个季节的学习。
3、按上述四项内容共同完成学习活动,可以互相补充,讨论。
第3自然段
1)(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2)小结:烟台人在勤劳播种,春天的海轻盈得像个顽皮的孩子,这是一片多么生机勃勃的春海啊!
﹡第4自然段
①(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进行仿句练习)
②小结:这真是一幅人海相依的恬静画面,所以说夏日烟台的海是浪漫的。
﹡第五自然段
①(“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并且能找出与前文相对照的,春种秋收)
②小结:这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烟台人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生活着,所以说秋天的海是充实与忙碌的。
五、回顾全文:
1、总结板书,配乐朗诵2—5小节。
2、我们再次来体会作者眼中烟台的海:
出示: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3、齐读,说说感受。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六、总结全文:
1、在作者的眼中,烟台的海是独特的。同学们,我们也曾饱览过其他的海上景观,在你的眼中,它是怎样的呢?请看画面!(出示画面)
2、请你回忆曾去过的海边,用上我们今天积累的这些好词佳句,把那里的景色描绘下来?你可以选一个季节写一写,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写2个季节或3个季节。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②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扑、呢喃细语、锲而不舍”等词语。
③能根据课文的重点句子组织语言,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2.情意目标
欣赏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中国);PPT课件
课前准备:
查阅有关烟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你们看过海吗?大海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交流(略)
2、揭题 34烟台的海
读题。
3、(学习第2节)理解烟台的海独特的原因。
出示地图(中国)帮助理解。
4、通过预习,你知道作者的眼中,烟台的海是怎样的吗?从书中找出一句话,用直线划出。
出示: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
指名读
齐读,教师引读。
二、 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1、学生自读课文,并完成练习(见幻灯片)
2、交流
① 出示填空内容
② 学生交流
3、采用不同形式读这四段
4、思考:知道陈老师为什么要抽出这一段让大家读吗?再交流
三、学习“冬、春、夏、秋”的烟台的海
1、品“冬海”
师:每当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人们在做些什么?
他们不怕被这海水打湿衣服吗?(蔚为壮观)
引读
2、品“春海”
① 师: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
② 比较“冬海”和“春海”中“扑”的不同含义。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人们在干什么呢?“脱去冬装的渔民们……”
3、品“夏海”
① 指名读⑶语段
② 交流讨论
什么是“呢喃细语”?是谁在“呢喃细语”?
③ 海浪与堤岸会“呢喃细语”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说一说。
4、读“秋海”
① 出示
② 指名读,想一想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③ 这一节最后的省略号省略了些什么呢?
交流
④ 补充充实与忙碌的情景。
四、回归整体
齐读最后一节
五、作业
1、 背诵文中你喜欢的小节
2、 说写双通道(小练笔)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4
一、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初步整体地感知烟台的四季海上奇观。
4、了解烟台冬季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5、完成“字词练习”练习作业。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吧(板书:海)你们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说一下)
2、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烟台去看一看海,(板书:烟台的)为什么单单去烟台呢?因为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齐读课题)
3、设疑激读
这份独特的景观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轻轻地将课本翻到第十页。
(二)、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留意多音字的正确读法,标出某些长句的停顿。
(三)、让我们也像录音一样美美地将课文读一便,要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
石凳 嬉笑 惬意 过滤 湛蓝 恬静
崇山峻岭 前赴后继 蔚为壮观 如痴如醉
2、指名读、齐读。
3、自己读,记住字形。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5、交流板书:冬 凝重
春 轻盈
夏 浪漫
秋 高远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海的句子,圈出突出大海特点的词语,并在旁边写上你的读书体会。
2、交流。
重点品读:出示: “小山似的涌浪……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A、自由读读这儿,看能不能把这巨浪折岸的场面给映在自己的脑中,不看书就能说出来。(让学生自由反复读)
B、指名读,谈体会,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C、指名不看书“读”(也即背)。
3、这样的场面真是太吓人了,可是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示意生接着往下说),还有的不顾被――(示意学生说)。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4、读第二自然段,回忆学法。
烟台的海冬天如此蔚为壮观,春、夏、秋三季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
(六)、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指导书写:
仔细独立观察,自我体会字的结构与写法。
2、生写字。
5、烟台的海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第二课时
【设计思路】
第二课时需要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与表象。教学“冬天”时,渗入一个方法,那就是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有动感的画面。接下来的三个季节的教学都遵循着这个方法。这三个季节的教学,我采取的方法是自由选读,自由寻找一个最喜欢的季节去品读。总体的设计思路就是先整体把握,再深入品读,通过朗读再现四季海与人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烟台的海有了哪些初步的印象?
2、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烟台的海有着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并且一年四季的景色都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共同再走入烟台的海,去身临其境地体会和感受它。
二、深入品读(冬),再现画面
1、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我们先来走进冬天烟台的海,放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边读边感受冬天烟台的海有什么样的特点。2、指名读(冬天烟台的海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体会到的?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预设:生读: “小山似的涌浪……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A、听了这位同学刚才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相机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进行评点,结合句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和感受。)
B、还有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告诉我们一些新的感受?(意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化朗读。) 3、“百闻不如一见。”你想亲眼看看那海上磅礴的景象吗?(播放录象) 4、这样的场面在我们看来是很吓人的,可是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示意生接着往下说),还有的不顾被――(示意学生说)。从这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在那道壮丽的风景线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感受人与海的亲密关系。)三、品读其他三季1、总结引入:刚刚大家读得很投入,大家是 〈1〉读,分层;〈2〉读,欣赏美;〈3〉说说画面;〈4〉感情朗读,通过这几步把这些文字,全都变成了真实鲜明的图象印在自己的脑中,所以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大家就按着刚才的学习方法,选择春、夏、秋季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海,好好地读一读,深入地感受一番。
2、学生自选一个季节,进行自读体会。
3、同学交流读书体会4、师生交流:
春天的海:预设学生选读“微波泛起,浪花嬉笑着,追逐着奔来,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结合学生所谈所读进行指导:
(1)这段话我们该怎么读?(轻快活泼)(指名读)
(2) 读得不错,如果你能注意语调的起伏变化就更好!如果把“害羞似的退了回去”读得轻一点,“然后又扑了上来”读得重一点儿,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表现浪花的轻盈活泼。谁再来试试?
(3)请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4)欣赏录象画面。
(5)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勤劳的烟台人民在大海上忙些什么呢?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夏季的海:预设学生选读比喻句。(1)作者把夏季的海比作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恰当吗? 为什么?(夏天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
(2)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夏天的海象是位温柔恬静的少女呢?引导学生摄取清晨和傍晚两个镜头来朗读想象感受。
(3)欣赏录象画面。
(4)小结:夏季烟台的海给烟台人民带去了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秋季的海:
(1)朗读时抓住“格外湛蓝”。
(2)欣赏录象画面。
(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们看,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秋天的大海为烟台人民带来了什么呢? 三、收尾总结1、与学生一起回味式总结:刚刚我们一起走过了冬天的―春日的―夏日的―秋天的――
2、所以,我们可以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让学生齐读)。四、积累巩固,布置作业体会烟台海四季的特点,当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5
这一课的设计很平淡,从指导默字开始。然后再回味式地深入品读一些优美精彩片面。一方面是为了更深入把握文本。一方面还是为了给学生能完整背诵铺设台阶。最后围绕“背诵全文”一任务,引导学生能有感情地,再现地朗诵。
由于每一课时的任务都很重,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踏踏实实地以读书感悟为主线,没有什么较大的创新,只求学生能在读书中感受快乐,能在熟读中达到背诵。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深入感受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2、能初步地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感受四季不同的景观。
教学过程设计:
模块一:创情引入
1、板书课题,指导读。 A、齐读。 B、是哪儿的海?让学生再齐读,突出“烟台”。
2、激问:那么烟台的海与其它的海有什么不同? A、生答出地理位置不同。 B、师总结。(以第一段为主)
模块二:整体感知
1、引入:由于是地理位置的不同,这就使得烟台的海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那么在一年四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在烟台的人又是如何面对的呢?大家默默地,静静地想,并画出主要词语。
2、教师渗入指导。(提示学生画出重点词语,并查看学生默读效果。)
3、同桌可以简单交流一下。
4、师生交流,并根据生答板书:冬-巨浪排岸(气势汹汹)-观赏春-微波泛起(绿盈盈的)-播种夏-凉爽恬静(恬静温柔)-休息秋-湛蓝凉意(格外湛蓝)-收获(根据学生的概括,用书上的词语)
5、师指板书总结。在寒冷的冬天烟台的海――(生看板书答)――烟台的人们勇敢地――(生答)……
模块三:深入品读“冬天”部分
(一)、深入品读第二节 1、引入。现在,我们就用我们入情入境的朗读,把自己带入到冬天的烟台,去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冬天烟台的海。
2、放声朗读,边读边想,边读边看,边读边感受。
3、指名读,指导读针对学生读不到位的地方可以暂停下来进行指导一番: A、表现“气势”时,也不能用声嘶力竭的声音去喊。 B、教师注意充分用手势来引读。
4、示意学生按刚刚的指导,再来深入品读一番。把那小山似的浪涛读到眼前来,把自己读到烟台去。
5、重点品读:(我们再走近一点读)出示- “小山似的涌浪……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A、自由读读这儿,看能不能把这巨浪折岸的场面给映在自己的脑中,能不看书读出那就更美了。(让学生自由反复读) B、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C、指名不看书“读”(也即背)。
6、这样的场面真是太吓人了,可是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他们却纷纷――(示意生接着往下说),还有的不顾被――(示意学生说)。
7、指名完整朗读。其他同学看图。
模块四:深入品读其他三季
1、从总结读书方法引入:刚刚大家读得很投入,大家是把这些文字,全都变成了真实鲜明的图象印在自己的脑中,所以大家在读的时候,脑中就会很自然地浮现那一幅幅很动人的景象。下面大家就按着这种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海,把它给很生动地映在自己的脑中。
2、学生自选一个季节,示意学生多读,尽可能少看书,或不看书读出。
3、师生交流:根据时间指导: A、提示学生尽可能少看书,渗入背诵指导。 B、注重树立示范(教师指名读时,适当评价),引导没读这节的同学比较读一下。 C、对一些特别精彩的地方,多用些齐读的方式,让全体同学都能背出。 D、教师注意用自己形象的手势默契地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
4、收尾总结 1、与学生一起回味式总结:刚刚我们一起走过了冬天的――春日的――夏日的――秋天的――(学生可用板书的语言,也可用“凝重”等) 2、这样看来,我们可以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让学生齐读)。
模块五:美读积累
针对每个季节中,拣最美的那个小场面再试着多读读想想,多回味回味,试着背下。 (如果时间不够,就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
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太多,很重,太花的教学形式及太深入地挖掘与迁移都是不可取的。把某个季节移到下一课时品读,更是不可取的,因为,在第二课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与表象,让学生能美美地读,把文章读得美美的。
教学设计与第一课时很相似,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方式,深入地了解本课的结构,即每个季节的海与人各有什么特点。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冬季”的海,想以此为范例来渗入读类似文章的方法。在品读这部分时,由整体的品读,转到对重点句的深入品读,让学生能较正确地再现(背)出重点句。渗入背诵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能在课堂上玩花样,而让学生在课后去背。但同样是背诵,也不能太枯燥,太直接。而应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深入品读中情不自禁地去背,不看书,少看书去“读”,也是一种背的方式。 刚刚说到,在教学“冬天”时,渗入一个方法,那就是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有动感的画面。接下来的三个季节的教学都让学生遵循着这个方法。这三个季节的教学,我采取的方法是自由选读,自由寻找一个最喜欢的季节去品读。(这个方法曾遭到专家们质疑,但这个方法也有其合理的一面,那就是可能调节一下教学结构,让教学有灵性。)鼓励学生达到熟读成诵,或能不看书“读”出一个小场面,即特别美的句子可以说出来。为了弥补这个教学法的不足之处,在学生背读交流时,再引导其他同学也来品读一下。
最后,也没有设计什么很有“新意”的迁移积累作业,只是让学生抽点时间,能熟背一文中一些精彩的地方。
在设计构思上,我尽可能用模块概念去对教学过程进行整全,加壳,五大模块,五个主题,有整体,有具体,有收,有放,最后一个模块可以根据时间自由调整安排。总体的设计思路就是先整体把握,再深入品读,通过读再现四季海与人的画面。在读中渗入背诵。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6
教学要求:
1、着重了解冬、春、夏、秋四季烟台海的特点以及人和海的关系。
2、理解文中打比如的句子,并能仿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烟台的海?不同季节里,海有什么不同特点?
二、同学自学课文2-5小节,可以在课文边写上批注。
三、全班交流。
第二节
1、理解打比如的句子,感受冬季寒流袭来时,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并仿造打比如的句子。
2、出示比喻句。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3、交流:把(涌浪)比作(小山)和(暴怒的狮子),把(轰响)比作(雷鸣)。
4、练习朗读。
5、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人们不畏严寒,不怕风浪,豪迈勇敢。)
6、练习朗读。
第3、4、5节
春:
1、海: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能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去、像个顽皮的小朋友。
2、人: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夏:
1、海: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2、人: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
秋:
1、海:格外湛蓝、格外明朗、有了秋的凉意、平添空虚与忙碌
2、人:驾船出海、起锚远航
3、练习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节。
1、齐读。
2、轻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为什么?
3、讨论:“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广阔的背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一座美丽的舞台”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发明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4、练习朗读。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第4题
2、当一回导游,介绍某一季节的海。
板书设计:
5、烟台的海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轻盈 播下希望和新苗
夏 浪漫 如痴如醉
秋 高远 空虚与忙碌
“画、背景、舞台”——————“活剧”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能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
一、谈话导入,揭题:
教师板书“海”字后问:同学们喜欢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过度:是啊,大海有着无穷的魅力,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去欣赏一下烟台的海上景观,看看那里的海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烟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看看烟台的海有什么特点?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
读下面的词语:
深褐色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绿盈盈湿漉漉
崇山峻岭嬉笑过滤惬意恬静如痴如醉石凳呢喃细语湛蓝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纠正错误的读音。要求在座的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烟台的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独特)
2.交流:
烟台的海为什么那么独特呢?出示地图,简介烟台。(因为它北面临海,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它独特的景观。)
出示: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齐读这个句子。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烟台的海四季中各有着怎样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度: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烟台的海独特在哪里呢?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然后谈谈你们的体会。
2.交流:
(课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相关词句)
a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b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有时竟把数百斤重的石登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1)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说说你的体会。(壮观、有气势、力量大)你觉得要读出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要突出哪些词语?
(3)自由读。引导学生交流,归纳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句。
(4)“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使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读这一句,你想到哪些词语?
(5)指导激情朗读,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有气势、力量大,体会烟台海的独特。
3.过度: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不但写景,还写了什么?(人)哪些人?人们在烟台的海如此蔚为壮观的情景前,都有什么反应?
(1)自由读课文中描写人的有关词句。
(2)学生交流。(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3)从人们的反应中,你读懂什么?(他们真勇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从“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的人和外地的游客不畏严寒、不惧风浪的豪迈情怀。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同时也说明烟台的海的确怎样?(具有独特的魅力。)
(4)假如你现在正在欣赏如此壮观的海景,你会说些什么呢?夸一夸烟台冬季的海
4.小结:冬天烟台的海是如此美丽壮观,吸引了无数游客。人和海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烟台的海的独特之处。
5.小导游练习:介绍冬季烟台的海
六、总结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1.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冬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
2.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板书:
冬凝重
3烟台的海(独特)春轻盈
夏浪漫
秋高远
教学反思:
《烟台的海》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幅海景图: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文中字里行间虽无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同时这又是一篇提高习作技能的范文。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另外我注意捕捉课文的空白点,精心设计语言练点,在练笔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感悟。如在组织学习“秋海”一节时,我先通过引读,让学生比较本节与前两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学生马上体会到,此节作者并没有在景色的描写上花大量笔墨,而是主要写了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一艘艘货轮,起铆远航……对忙碌场面描写也是一笔带过,留给了我们一个省略号。
在此,我感到这个省略号恰恰是一个语言训练的空间,由于学生没有海边生活经历,所以我适当补充一组画面,请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展开想象,具体说说秋天的海面是一片怎样忙碌的景象。由此,学生感受到烟台秋天的海最为动人的是人的活动,在这秋高气爽,海天一色的背景下,勤劳的烟台人正用他们的汗水和才智收获希望、收获梦想,是大海带给了他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了这些感受与认识的铺垫,学生再来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个壮丽的舞台”就会容易多了。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8
烟台的海上景观独特。
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
春天,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带着潮气的风,冲破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立秋过后,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夏日,空气中多了几许秋的凉意。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阅读训练】
一、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凝重_______蔚为壮观_______
气势汹汹_____前赴后继_____
恬静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
崇山峻岭_____如痴如醉_____
二、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烟台海上景观的?烟台的海四季各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找出文中的拟人句,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9
设计思想:
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育和教学中巧妙地告诉他们一些探究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是目前教育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也必须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在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并注意独立地去探究、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什么?(烟台海面上的景观是独特的)。
2、齐读课文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三段。
过渡:烟台海面上的景观是怎样的独特呢?作者是怎么描写、介绍烟台海面独特的景观的呢?
1、自读第二段。
2、讨论、交流思考问题1。(烟台冬天的海面上是波涛汹涌的,而在夏天,海面却是非常平静的,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3、自读、合作、探究:烟台冬天和夏天的海面上,怎么会出现这样独特的景观?
4、讨论、交流。(烟台北面对海,冬天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使海面上掀起了汹涌的波涛。夏天,从海洋上吹来的海风又被辽东和山东半岛挡住了,所以海面上很平静。)
想一想,作者一个人在烟台观察、分析,找出这个秘密大约需要多长的时间?怎么缩短这个时间呢?(如果一个人独立观察、分析,需要一年的时间。要缩短这个时间是完全可以的,可以查看资料,询问别人等。)
5、讲读第三段。
作者在观赏了烟台海面上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后,又是怎么赞叹的呢?(是一幅画――――)
6、回读思考第2个问题。
(要求:第一,明确作者表达的思路——总分总;第二,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进行叙述和描写;第三,在写景的时候,不仅描写了自然景物,而且描写了周围的人,使人和景融合在一起。)
三、总结。
你读了这篇课文,懂得些什么呢?
(第一,烟台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烟台的海上的景观是非常独特的;第二,不仅要欣赏一个景物,而且要思考、分析,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第三,怎么把自己所看到的美丽的景物表达出来呢?)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10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板示:海。谈话:同学们见过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
第一板块:展示地图,引领入境。
1、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课前交流,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大海的向往,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近烟台的海(板示:烟台的),一起去领略那里海的独特魅力。
2、看地图:烟台在哪里?请同学们看地图。烟台是我国沿海城市之一,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它依山傍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其实中国的沿海城市很多,那烟台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
3、学生读文字,回答刚才的提问。小结:对,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有许多城市,它们都是东面或南面临海。而烟台正因为北面临海,所以有了独特的海上景观。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按老师的要求去初步领略一下。(板示:独特)
[设计意图:在上述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获得整体感知,教师情绪的渲染、精彩的过渡、多媒体的指示都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
第二板块:初读文本,感受特点
1、出示自读要求:
①标上自然段序号。
②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③想一想:一年四季,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独特之处?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一组词语,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凝重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蔚为壮观
轻盈 嬉 笑 顽 皮 害 羞
浪漫 恬 静 水平如镜 如痴如醉
高远 湛 蓝 忙 碌 起锚远航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既能了解学生生字词语的音是否掌握,也为学生了解烟台海的特点埋下伏笔。]
②出示一组句子,读通读顺: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设计意图:朗读是为感悟文本打下基础,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一些长句子,检查他们自读要求②的达成度。]
③、畅说烟台海的特点,理清课文脉络。
师: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那一年四季,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独特之处?
(学生说,相继板书)冬 凝重
春 轻盈
夏 浪漫
秋 高远
小结过渡:作者正是这样别出心裁地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给我们介绍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的,我们先走近烟台冬天的海,去领略它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本文的写作顺序有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板块:走进文本,研读感悟。
1、出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冬天烟台的海有着怎样的独特景观?抓住关键词句,用心体会。
2、学生自读体会。
3、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文字,出示一些画面。(深入感悟烟台冬天的海的景色)
a、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师:你抓住了描写涌浪的句子。那你又抓了哪些关键的词呢?(同时注意词语的朗读指导)
(浪头多、声音响、速度快、来势猛、力量大)
小结:作者把涌浪比作小山、狮子,还赋予了涌浪“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扑”、“掀”等精神和动作,你觉得恰当吗?(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请大家看看那令人惊心动魄的涌浪。
[设计意图:引导体会此比喻的好处:多方位多角度,形象逼真地表现了浪头之多、声音之响、速度之快、来势之猛、力量之巨,令人惊心动魄、深受震撼!]
看图片后读:从画面中感受着涌浪惊心动魄的气势,相信我班的男子汉一定能把这种气势带到朗读中来。(男生读后再齐读)
b、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烟台的海形成了如此的涌浪呢?(真不错,你抓住了形成这样涌浪的原因。)
c、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指名读句子,理解“凝重”,)
师:你抓住了本段的中心句。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海的颜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渡: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人们又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认真读一读,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4、学生读悟第二自然段写人部分:
反馈:同学们,人们干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板示:勇敢)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11
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还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以及烟台人民的'劳动与生活。
教学时,我用简笔画画了一幅地图,让学生了解所在的地理位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该地会形成特殊的海上景观的原因作一些初浅的认识。文章层次十分清晰,按季节描写了景色,所以,我也让学生分自然段找出每个季节烟台的海有哪些景观,哟什么特点,通过自渎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对文本有了进一步认识。三是精读感悟,这一环节我也是分节进行,先让学生充分地读每个季节景观的句子,在找出重点词语理解,如春天这一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这个句子要读出海浪的轻盈和孩子似的可爱,抓住“微波泛起、触摸、摸”等词语理解,然后总结春天的特点—轻盈。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12
教材简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一篇课文,生动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情感。课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语言凝练,生动形象。
设计理念:
1.畅简求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搞训练。
2.回归本位:以学生为本,以文本为本,一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
3.自主、合作、探究:遵循学生的自我原则,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教材走近教师,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生生和谐互动,主动探究。
设计思路:
通过扎实有效的初读,引导学生字字入眼,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漏字,读错字,扫请阅读的障碍。然后引导学生将自读效果在集体的反馈和交流中得到深化和改 进,同时也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细读课文,走进文本过程中,首先引领学生联系课文插图,借助自己的表象和想象,联想触发,体会感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凡能力要在实践中养成”,学生掌握了方法,只是停留在知识面上,还要逐步通过实践习得。接着引领学生迁移自学其他段落,以形成从听到读到说到写的完整系统,以整合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思想、性情,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真实提高。学习语言的重要目的就是运用,不可或却的写法指导就在读和写之间架起了桥梁,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归整体,感悟结构和表达。最后总结学习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迁移练习,目的是形成从听到读到说到写的完整系统,以整合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思想、性情,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真实提高。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口述——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2.学会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1.练习口述——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以说促读。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投影及地图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进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板书课题:5烟台的海
出示中国地图:引领学生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共同进入良好的参与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角色。)
二、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带着悬念进入初读。
2.投影自学要求:
(1)将课文读通、读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你会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吗?
(4)我还有这些地方不懂?
3.学生按自己喜爱的方式和方法自学。
(设计理念: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初读,引导学生字字入眼,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漏字,读错字,扫请阅读的障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评价。
2.投影生字、词语指名试读,后正音齐读。
3.反馈第三、第四项要求。
4.质疑、解疑。(对于问题,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集体交流;引导读课外书籍(如知识性问题);存疑,待精读时随机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渎效果要在集体的反馈和交流中得到深化和改进,同时也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指导写字、描红。
1.学生汇报观察所得。
2.教师重点指导“褐”、“锲”、“嬉”字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1.记忆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研读课文,做笔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口述——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进程:
一、整体回顾。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叙述的?重点写了什么?
2.烟台的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速读课文,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成几层。
(2)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联系课文插图,借助自己的表象和想象,联想触发,体会感悟。
(3)学生交流汇报,师点拨指导。然后带着感受去练读。
引领学生从“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击来时,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抓住“纷纷顶着观赏
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人们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4)引导学生咀嚼体味文中比喻句的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
①投影一组句子,学生比较异同: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
巨浪一个接一个的向岸边袭来。
②对比读,反复揣摩体味,想想能否替换,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③模仿造句。
(设计意图:比较读的过程是品味语言艺术魅力的过程,这就是在消化吸收,在此后的遣词造句中,他们就会争一字之奇,用一词之妙。)
(5)听录音,结合电教手段,以“冬天的海是一道宁重而壮丽的风景线”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话和写话。
(6)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练习背诵。
(7)小结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整体读,想将了几层意思——分层朗读,感悟品味——练习口述——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根。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
2.用以上方法自主选学3、4、5自然段
(1)学生自学。(读、说、背)
(2)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3)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想全班汇报,学生评议补充。
(4)玩味课后第四题句2,用“宛如”造句。
(设计意图:“凡能力要在实践中养成”,学生掌握了方法,只是停留在知识面上,还要逐步通过实践习得。本环节的迁移自学,合作探究就为学生搭建了这一平台。遵循学生的自我原则,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教材走近教师,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生生和谐互动,主动探究。)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13
一、导入新课,导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烟台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整体感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一座海滨城市,20__年它荣获了“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的称号,知道它是哪儿吗?对,烟台!去烟台干什么呢?去烟台看海。(板书)烟台的海
齐读课题
我们的祖国有着辽阔的海域和漫长的海岸线,为什么我们不去别的地方看海,而要去烟台看海呢?
2、请大家打开课文纸,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答案。
(烟台的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板书:独特
追问,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它拥有了这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指名两学生合作(一生读原因,另一生读结果)再读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到是烟台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烟特的海上景观。
3、想看看烟台特殊的地理位置吗?
(媒体出示逐层推进的烟台地图)这是祖国的版图,烟台位于我国的山东省,地处山东半岛北部,这个形似喇叭口的海域叫渤海湾,连接着这喇叭口的海域是黄海,显然,烟台面临渤海和黄海,而且北面临海。这在我国的沿海城市中是很少见的。它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拥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4、昨天,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课文了,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烟台的海上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反馈、了解学生预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
二、导读第二自然段,感知冬日的巨浪拍岸: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近烟台的海,先去看看那冬日烟台的海。
板书:冬
1、谁来正确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并及时纠正)(检查学生预习过程中的朗读情况)
2、这里有句长句(媒体出示):“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谁也能把它读正确?(指名读)
3、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了这句话,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而感受那冬日烟台海的壮观。(相机板书:像狮子)
说说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在你脑海中的印象。(狮子是百兽之王,很威武,很凶猛……)
既然冬日烟台的海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那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
教师根据场上学生的朗读情况作出适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指引下感受语言的美妙,逐步喜欢上这段文字,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好这段文字。
点拨:这里的一个“扑”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涌浪浩浩荡荡、气势汹汹,来势很猛,力量很大,足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
4、小结:因为烟台北面临海,所以,当冬天到来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寒流不受任何阻挡,经常气势汹汹地长驱直入,形成了巨浪拍岸的壮观景象,为我们送来了一份冬日独特的海上景观!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感知春日的轻波荡漾:冬去春来,在这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季节里,烟台的海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观呢?
板书:春
1、谁来正确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并及时纠正)(检查学生预习过程中的朗读情况)板书:嬉笑结合生字教学:嬉(正音、析形、释义、描红)
2、春日烟台的海除去了冬日的壮观,显得格外轻盈、活泼。你们瞧(媒体出示):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教师范读)。
谁也来读读?(指名读)
3、此时,你觉得春日烟台的海像什么?
你们都是孩子,你觉得是孩子就应该是怎样的?
作者说春日烟台的海就像顽皮的孩子,谁愿意再来读读。(指名读)
教师仍要根据场上学生的朗读情况作出适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指引下感受语言的美妙,迷恋这段文字。
点拨:这里也有一个“扑”字,但让我们感受到的恰是那浪花就像小朋友在做游戏,是那样的顽皮可爱,惹人喜欢。
4、媒体同时出现写冬日和春日海景的长句,比对这两个“扑”字。
师小结:是呀,同学们,你看,同一个“扑”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味、意蕴,呈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态,汉字真有意思!(男生读冬日的“扑”女生读春日的“扑”)
四、导读第四自然段,感知夏日的水平如镜:
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观赏夏日烟台的海。板书:夏
1、谁来正确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并及时纠正)(检查学生预习过程中的朗读情况)
2、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媒体出示,引读)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
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板书:像少女
3、作者把夏季的海比作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你觉得有道理吗?为什么?(夏天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板书:恬静结合生字教学:恬(正音、析形、描红)
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教师适时评价)
五、导读第五自然段,感知秋日的格外湛蓝:
最后,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去观赏秋日烟台的海。板书:秋
1、引读: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久居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2、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其实作者在写冬、春、夏三个季节海景的时候分别采用了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冬日的海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十分壮观;春日的海像个顽皮的孩子,十分轻盈、活泼;而夏日的海就像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十分宁静。那秋日烟台的海像什么呢?
教师板书……我想,在每位同学的心中一定自有答案。
六、总结全文:
1、一年四季,烟台的海总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感,值得我们去细细观赏,玩味。
其实,烟台的人同样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那么,依山傍水的烟台人民又是怎样在这块沃土上辛勤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的?有了人的生活与活动,烟台的海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生机呢?
2、在文章的末尾,作者用了这么一段文字来总结课文。(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文字)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3、这段文字很美,但很难读懂。但老师仍然相信,只要同学们用心读书,深入思考,我们还是能够读懂它的意蕴的,让我们在第二课时再作探讨,好吗?
七、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录文中你认为最精妙的词句,并说说理由。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14
《烟台的海》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的景色特点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大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文章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而富有情趣,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所具有的独特地美丽风光,认真读来,很容易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是,上完《烟台的海》,发现学生对大自然奇妙景观的感受十分平淡。中国的南面在和东面临海的较多,北面的较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其景色自有其特别之处,而冬天的景观是最壮观而富有魅力的。遗憾的是学生居然很少看到这一点,也不能欣赏这一点。在回答“如果你去烟台看海,你喜欢在哪个季节去?”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位同学说是喜欢在冬天去,并且把自己的喜欢的原因也交流了。而很多的学生其实根本就无法去感受冬天的烟台的海特有的那份壮美。
其实也怪不得学生,他们对于大海真是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与体验,即便是我,对于大海也只是有那么一点仅仅来源于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中认识,实在也有些可怜。因此,我总有这样一个愿望――去看看大海。
单纯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大自然美丽,于小学生而言,毕竟是有些困难的,如果有机会能够让学生出去看看,其亲身体验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那一份美丽,然后他们对于语言文字所描述的那一种美丽,那一份情趣,意境或许会多一份感受,多一点认同,甚至会多一些共鸣。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学生居然没有出过远门,别说是遥远的烟台的海,就是临近的杭州的西湖,也是没有人去过的。
让我们努力创造机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有学问,懂得欣赏,富有品味的人。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15
课文《烟台的海》生动的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全文洋溢着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赞颂。一堂课优美的写景文章,如何让学生感悟烟台的美,需要学生深入的朗读,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品味。新科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多感悟和思考。”
在品读“夏天的海很“浪漫”,就像“恬静、温柔”的少女。”我问学生你理解中什么叫“浪漫”?[这个词语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请你说出生活中浪漫的情景?(晚餐、雨中漫步、赏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回答踊跃,气氛非常热烈]夏天的海很“浪漫”,从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请同桌互读,读出“浪漫”的情调来。夏天,烟台人在休息,真是人海相依啊!对于“浪漫”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后,再引导学生联系书中具体语言文字,用心品位,大胆想象,深刻地感受到烟台夏日的海给人带来的浪漫的感觉。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作者笔下的夏日的烟台,浪漫可爱,充满诗情画意。人们朝看日出,晚听海语,人海像依,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阅读课中,应该充满着一种情,一种真情,情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能把文本读得有情感,能把情感表达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16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情境
1、老师在黑板上写“海”:说到海,你会想到哪些带“海”字的成语?(五湖四海、天涯海角、沧海一粟、翻江倒海、海纳百川、扬名四海)你又会想到哪些带“海”字的古诗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
2、复习:《三亚落日》这一课也描写到了海,三亚的海有什么特点?
3、师:今天我们要去烟台走一走,领略一下烟台海的风采,(写完整课题:烟台的海)齐读课题。(出示地图)师:通过预习,你对烟台及烟台的海有多少了解呢?请交流资料。(学生交流,肯定学生的资料,然后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理解“独特”,初步感受到烟台海的与众不同。
过渡:烟台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去那烟台的海看一看,然后来说一说,品一品。
二、整体感知,领略“文美”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烟台的海》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学生交流。(文章写得很美,即语言文字美,板书:文美)美文就要美美地欣赏,因为它能陶冶我们的性情,给我们带来一种美好的享受。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美词美句美段,美美地说一说。
(师举例,美美地说一说:“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句话写得美,作者把浪比作小山,比作暴怒的狮子,把浪声比雷鸣,连用三个比喻,把大浪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领略到冬季烟台的海的特点。)
3、学生练习,美美地说一说课文的语言文字。
4、师小结:我发现,同学们所说的美句都是巧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这样一来,使我们读着亲切,如见其景,你看:(引读,出示文字)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师:把大浪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师:用嬉笑、追逐、害羞等表示人动作的词来形容大海,又把海浪比作顽皮的孩子,生机勃勃,让我们不由喜欢,倍感亲切。)
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师:把烟台的海和初升的太阳描绘得鲜活灵动,如在眼前,充满生机。)
5、美句给人一种美美的享受,其实文中还有很多美词。(出示两组词语)
气势汹汹 绿莹莹 湿漉漉 飘飘悠悠 世世代代
(师:这些叠词放在文中,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开拓了意境,充实了内容,加强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如痴如醉 崇山峻岭
蔚为壮观 水平如镜 巨浪拍岸 呢喃细语
(师:这些成语使文章表达更凝练,读起来意犹未尽。)
6、美句美词让人读来意犹未尽,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美。指生说一说。
三、聚焦四季,领略“海美”
1、师:课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作者用这些美美的文字来描写烟台的海,你觉得烟台的海怎么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海美)
难怪作者说——(出示文字)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过渡:一年四季,烟台的海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请仔细阅读有关描写冬春夏秋的烟台的海的句子,领略那一幅幅的画,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2、交流
预设:
⑴冬季烟台的海——学生读有关句子。
●师:从这幅画上,你能看到什么?(凝重的海面、波翻浪涌、浪不断地扑向堤岸、数丈高的浪花……)似乎能听到什么?(涛声轰鸣)
●播放冬季烟台的海的录像片断,学生直观感受。
●再想象一下这幅冬天的画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板书:雄壮)
●读出这份雄壮的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⑵春季烟台的海——学生读有关句子。
●师:这是一幅春天的海的画面,你看到的是什么?(绿莹莹的海水、白色的浪花、浪花轻盈地扑上岸……)似乎能听到什么?(浪花那轻盈的嬉笑声)
●播放春季烟台的海的录像片断,学生直观感受。
●这幅春天的画面,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板书:轻盈或愉悦)
●读出这份轻盈的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有同样的方法交流夏季、秋季烟台的海。
3、师小结:一年四季,各是一幅精妙绝伦的画,你看——(出示文字)烟台的海,一幅凝重壮美的画,一幅清新活泼的画,一幅浪漫迷人的画,一幅高远明朗的画。
出示文字:烟台的海,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充实。
出示文字:烟台的海,千万头暴怒的狮子,顽皮的孩子,恬静温柔的少女,格外湛蓝,格外明朗。
4、所以作者会说——(出示文字)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烟台的海再美,如果没有人民,那么会平添一股空旷与苍凉。让我们走进烟台的人民。
四、走近人物,领略“人更美”
1、理解“活剧”: 褒义词,表面的含义是活的戏剧,是最壮美的或曲折的生活的概括。活剧就是人们壮美的生活,活剧就是曲折的生活,就像活的戏剧一样。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烟台人的句子,读一读,感受烟台人的生活。(学生找出有关句子细细品读,并与同桌交流。)
3、学生交流。
师:这就是烟台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浪漫迷人,充实忙碌而又富有生命活力——(引读)
出示文字: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晚上,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巨浪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4、师:有没有发现,烟台人的生活与海有关系吗?没有烟台的海,烟台人的生活还会是这样丰富多彩、浪漫迷人、充实忙碌吗?所以说——
出示文字: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5、如果现在让你通过《烟台的海》这篇文章来评价烟台人,你会怎样评价呢?(勤劳、智慧、浪漫、勇敢等)
师:独特的烟台海,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烟台人,也造就了烟台人与众不同的生活,在欣赏的同时,让我们也享受到了那份惬意、舒适和充满希望。
五、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课文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先写冬天烟台的海,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读课文,把握不同季节烟台海的特点,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先介绍冬季烟台的海是因为它的景象尤为独特,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2、出示描写海的诗歌、美句,学生积累。
语文教案:《烟台的海》 篇17
(一)海和洋的区分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东海是太平洋的边缘海之一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二)千里冰封的洋──北冰洋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个,面积仅为1500万平方公里,不到太平洋的十分之一。它的深度为1097米,最深为5499米。古希腊曾把它叫做“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荷兰探险家W.巴伦支,把它划为独立大洋,叫大北洋。1845年,英国伦敦地理学会命名,经汉文翻译为北冰洋。
北冰洋上空的极夜阳光
北冰洋是世界上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由于位于地球的最北部,每年都会有独特的极昼与极夜现象出现。每年10月到来年3月,冬半年为"长夜";4月至9月,夏半年为"长昼"。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就是一年。每逢长夜来临,大自然只有美丽的月光和五彩缤纷的极光,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安慰。在那无边的冰原上,阵阵五颜六色的极光,像突然升起的节日烟火,一下照亮半边天;他时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条,时而像挂在天际的花幕,时而如探照灯一样直射苍穹。但极光的美,无法掩饰北冰洋恶劣的气候。这儿千里冰封,终年雪飘,天气严寒,冰山林立,这里的海冰,约有300万年的历史。
北冰洋洋面上的浮冰
冬季,80%的海面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一多半的海面,被冰霸占。但即使在这样寒气逼人的天地里,海藻依然生机盎然,海豹、海象时常出没于冰水之间;强悍的北极熊是捕鱼能手,狡猾的北极狐常尾随在后面,企图不劳而获分享剩骨残肉。成群的鱼、雪鱼,长的又肥又壮;善于用冰雪造屋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豪迈的游猎生活。在北极地区土著人、因纽特人世世代生活和居住在这里,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他们过着一种没有文字、没有货币、却是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代的推移,因纽特人已经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最古老的海──地中海
地中海地理位置示意图
让我们打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在欧、亚、非洲之间有一个海,就是地中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宽约1800公里,面积约250多万平方公里。地中海西边有21公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穿过它就到大西洋;东边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印度洋,东北部通过达达尼尔海峡、 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相连。地中海的属海有伊奥尼亚海、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等。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突尼斯和它们之间的水下海岭,把地中海分成东西两半。地中海沿岸国家有: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土耳其、希腊、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和摩洛哥等。
黎巴嫩沿岸
地中海气候独特,夏季干热少雨,冬季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使得周围河流冬季涨满雨水夏季干旱枯竭。世界上这种类型的气候的地方很少,据统计,总共占不到2%。由于这里气候特殊,德国气象学家柯本在划分全球气候时,把它专门作为一类,叫地中海气候。
尽管有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罗河、罗纳河、埃布罗河等,但由于它处在副热带,蒸发量太大,远远超过了河水和雨水的补给,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海水的咸度比大西洋高得多。大西洋的水,由直布罗陀海峡上层流入地中海,地中海的高盐水,从海峡的下层流入大西洋。大西洋很大,水量充足,净流入地中海的水是很多的,每秒钟多达7000立方米。要是没有大西洋源源不断地供水,大约在1000年后,地中海就会干枯,变成一个巨大的咸凹坑。
希腊传统舞
现在,地中海是大西洋的附属海。但是,在地质史上,它比大西洋的"资格"还老。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古地中海是一个辽阔的特提斯海。它的范围很大,向东穿过喜马拉雅山,直通古太平洋。那时,它仅次于太平洋,大西洋还没形成呢! 后来,北面的欧亚板块与南方的印度板块漂移并靠近,撞在了一起,挤出一个喜马拉雅山,特提斯海从此便退缩成现在的地中海。
希腊首都雅典
地中海沿岸,是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很发达的民族,许多伟大的航海家诞生在这里。发现美洲的哥伦布、打通大西洋与印度洋航线的达.伽马、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杰出的代表。同时,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也是在这里首先发起。日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也诞生在这里。这里的人民为人类近代科学文明的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