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3-09-07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课题

  1、出示图片,猜故事。

  2、对比故事,说相同。

  3、揭示课题,引启发。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指导。

  3、相互评议,读出节奏、情感。

  4、多种方式练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

  1、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2、运用所学方法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3、师相机出示提示,学生练说文意。

  4、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指名说一说。

  (2)师生议一议。

  (3)即兴演一演。

  (4)尝试再“补充”。

  (5)复述练说功。

  四、再读课文,知人物

  从“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等句子中,可以体会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讨论并指名回答。

  2、师相机总结(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

  3、多看,多思,就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五、拓展延伸,读“一类”

  出示《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自由朗读古文。

  1、挑战闯关:“文言秀才——文言举人——文言进士——文言状元”。

  2、根据注释,猜测大意。

  3、学生探讨,概括杨氏子礼貌、机智、聪慧等品质。

  4、引导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有关描写人物机智言论的篇章,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王戎不取道旁李》。

  2、运用学过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有注释版本的《世说新语》,将其中有关人物机智言论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相关画面: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沿路人家的灯都亮着,仅仅是为了给一个出诊的`医生照明回家的路!这情景多让人感动啊!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一《寒夜的灯光》这个感人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寒夜的灯光)

  3.学生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画出生字。

  (1)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①加偏旁记忆的字有:

  真-一镇息一一熄至→一致展一一碾

  ②换偏旁记忆的字有:

  珍一一诊缰一一僵

  (2)指导书写。

  "镇"是左右结构,右边"真"里有三横,不要少写。

  "杂"是t下结构,上面是"九","水"。

  "荒"是上下结构",非亡",不要写成"~"。

  3.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4.再读课文,思考: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探故事背景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讨论:(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寒冷的夜晚,有人请"我"出诊)

  (2)说说你从文中还读懂了些什么?

  (夜晚很冷;农民家住在偏僻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课堂

  1.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释疑。

  2.学生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

  (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①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②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③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交流仿生学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弄清楚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课前准备:

  PPT课件、蝙蝠和雷达图片各一张、三次试验表格。

  教学过程:

  出示蝙蝠、雷达图片引入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器,它们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通过研究蝙蝠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么蝙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引起了科学家对它的关注呢?它夜间飞的本领有多强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蝙蝠夜间飞行本领强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汇报感受、体会。

  3、用关联词:即使.....也......,造句。

  师: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强,到底靠的是什么呢?难道说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够看清楚夜间的所有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开始做什么?(试验)

  三:出示课文4到6自然段内容。(合作、交流)

  师:1、为了搞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汇报

  3、谈谈三次试验结果证明了什么?

  4、理解“配合起来”,对比读句子: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科学家三次试验证明蝙蝠是靠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它的耳朵和嘴是怎样互相配合的呢?

  四、出示课文7自然段。(PPT)

  1、齐读第7自然段,画出蝙蝠飞行过程的句子,体会蝙蝠飞行中耳朵和嘴的互相配合。

  2、学生汇报找到句子及体会。

  3、借助PPT图片来理解一下超声波。

  4、让学生画蝙蝠飞行的示意图并说说蝙蝠的飞行过程。

  5、角色扮演(请三个同学出来演示蝙蝠飞行过程)。加深学生对蝙蝠飞行过程的理解。

  五、探究原理,解读雷达。

  1、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雷达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默读第8自然段,读后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体会。

  2、学生汇报体会。

  3、学生写出雷达工作示意图,并讲解雷达工作的过程。

  4、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5、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而使得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地飞行,假如有一天,蝙蝠和飞机相遇了,它们会说些什么话呢?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6、请学生汇报。

  六、交流仿生学资料。

  师:1、课前老师叫同学生收集了仿生学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一下你们找到的资料吧!

  2、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找到的资料。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可见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发现秘密,长大了发明出新的东西为人类服务。

  作业。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从大自然中得到什么启示,想要发明什么呢?以:我想发明......”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理解“珍贵”、“诚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一、二节。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课文理解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亲爱的孩子们,当新年的脚步向我们走近,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你是不是也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向大家诉说?你是否也有许多美好的祝福带给大家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年,聆听诗人徐鲁的诗歌《你好!新年》。

  用手机上的配乐朗读《你好!新年》。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孩子,课堂上最美妙的是书声琅琅,请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字字入眼,读得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没有字音容易读错的生字?(提醒注意“淙”是平舌音,“草垛”的“垛”是四声,“雪橇”的“橇”右边是三个毛字,把学生提出的生词写在卡片上。)

  3、现在请孩子们读读这些生词。(淙淙、流淌、草垛、雪橇、滑翔等)

  4、孩子,书是读出来的。请孩子们再读读课文,朗读的美感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悦耳,让琅琅的书声在教室里回荡。

  三、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三小节。

  1、读读第一、二、三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2、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新年来了?(抓住“冰河”、“燕子”、“冬末”、“草垛”等词语)

  3、新年美吗?让我从你的声音、表情中感觉出来吧。

  4、请推荐一位你们心目中读得最好的同学示范一下。

  5、有他的示范,我们都可以把课文读好。朗读接力赛,女士优先。(女生读)

  6、男孩子,不甘示弱。(男生读)

  7、春雪初融,燕子归来,杨柳新枝,鲜花满园,让我也来感受新年到来时的喜悦吧(师范读)。

  8、孩子,最高境界的朗读是能与作者心心相通。这些文字出自我的口,外在表现是把对文章的理解写在脸上,写在眼睛里。

  9、学生齐读第一、二、三小节。

  10、这么美的一段话,让我们把它记在心中。(学生练习背诵第一、二小节,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小节。

  1、朗读第四小节。

  2、说说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3、孩子,让我们共同欢呼新年的到来。

  4、孩子,此时此刻,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让我们双手合十,默默地许下心中的愿望。(停半分钟)

  5、孩子,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一年里,一切都是新的。孩子,把你刚才在心里默默盘算的计划或者许下的愿望,写一写,画一画,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分组交流)

  6、汇报

  二、学习最后一节。

  1、朗读第五小节。出示:

  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叶叶青翠,

  请你把第一片珍贵的叶子捧在手上;

  三百六十五里路,路正漫长,

  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

  2、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3、“三百六十五片叶子”指什么?(三百六十五天)“珍贵”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珍贵”说句话?你觉得“第一片珍贵的叶子”会是什么?

  4、“诚实”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5、你是怎么理解“三百六十五里路,路正漫长,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这句话的?

  6、孩子,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诚实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请看,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关诚实的名言警句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我的座右铭是:第一是诚实,第二是勤勉,第三是专心工作。

  ——卡耐基

  没有一种遗产能像诚实那样丰富的了。

  ——莎士比亚

  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和别人,就能具备最伟大才华的最高贵品质。

  ——歌德

  诚实,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未来的教育学家赵苹

  7、孩子,你一定也能像老师一样,写上一两句。把它当做新年的礼物,送给你最想送的人,你也可以制作成新年卡片。

  8、学生汇报。

  四、小结

  孩子,今天,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我们用最虔诚的心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心愿。请将这页纸夹在书中,等新的日历撕下第365页时,回头再瞧,一年里的努力是否让自己满意,自己双手捧着的是否与今天的期望相同。孩子,祝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心想事成!

  板书设计

  1、你好!新年

  新年(蓝图) 新的希望

  新的起点 诚实\勇敢(现实)

  新的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1、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2、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你想认识我吗?那可要仔细听了,

  吾姓李,名群芳,犹爱读书也。

  你听明白了什么?请学生回答。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你也能这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吗?(课件出示:吾姓——,名——,犹爱——也。)请学生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字可真有意思。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介绍《世说新语》这本书。

  2、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认识生字“戎”“戎”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3、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解题。取:摘道旁:道路旁边。

  二、检查预习,熟读课文

  1、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纠正字音,指名读朗读课文。及时点评,随机纠错。

  2、听老师读课文,划出节奏,读好停顿。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指導朗读,学生自由练读,要求注意停顿,读出古文的节奏。

  4、多种形式朗读。

  学生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总结古文学习方法一:反复诵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一)猜文意

  借助注释,试着四人小组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

  (二)交流汇报理解古文,体会人物精神

  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交流一:第一句。

  课件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①交流理解尝的意思,课件出示:尝:曾经

  你是怎样知道的?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文的另一种好方法。

  ②交流诸的意思,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诸:众多组词:诸位、诸多。这句话的意思是王戎七岁曾经和众多小孩一起去游玩。

  ③拓展:看图补充句子:尝与诸小儿。

  交流二:第二句。

  课件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交流三:第三句。

  课件出示: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交流四:第四句。

  课件出示:取之,信然

  (三)读一读,背一背

  小古文大家都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自由朗读课文。这篇小古文文字简洁,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四)讲故事

  同桌练习,学生上台展示。预设:如果学生讲不好,就引导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想象等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四、方法迁移,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用了两个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弄清楚了这篇古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2、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王戎的另一个故事《王戎观虎》,要求:轻声诵读两遍小古文。借助注释,四人小组内说说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王戎观虎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①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②,戎湛然③不动,了无惧色。注释:①承间:趁机。②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③湛然:安详沉静地。

  那你还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人?

  五、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诸唯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每个写两个。

  2、展示点评生字。同桌互评。

  六、总结课文

  1、背古文,说故事。回家后请大家把这篇小古文背给家人听,并用自己的话和她们说说这个故事。

  2、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出示《世说新语》目录,激发阅读兴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学会质疑。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3、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讲读第二部分

  三、拓展,深化主题

  四、总结

  五、听写生字、新词。

  1、抽读词语卡片。

  扩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

  找出你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小蓝裙带来了哪些变化?

  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吗?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情?

  人的.双手可以让世界改变,只要努力工作,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

  3、听写生字

  读词语卡片。

  扩词。

  4、分段朗读课文。

  自主学习3——8自然段。

  小蓝裙给周围带来了许多变化,小姑娘更漂亮了、家里焕然一新、房屋整洁亮丽了、街道整齐清洁了......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5、自由发言。

  这些变化都是经过人们努力,用双手改变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自由发言。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领情课文脉络,初知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三、再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五、课堂小结

  1、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录音范读。

  出示提示,指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老师亲自做了一件小蓝裙送给最努力的小女孩;第二部分:小蓝裙给周围带来了令人高兴的变化。)

  3、课文讲了一见什么事?

  学习生字:读生字,重点指导。

  抽读生字卡,给生字组词。

  4、指定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小女孩得到了小蓝裙说明了什么?

  你能理解什么是“贡献”吗?

  5、老师在学期结束时,亲手做了一条小蓝裙给了一个对班级贡献的.小女孩。下面会发生什么?下节课我们去了解。

  读课题。

  质疑课题。

  6、听录音。

  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根据提示,学习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8自然段。)

  7、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口述课文大意。

  学习生字。

  8、小女孩对班级的贡献最多。

  “贡献”就是为集体做的事情,为班级着想。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9

  复习内容:《学标点》。

  复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常用标点符号。

  2、通过学习,懂得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复习重难点:通过学习,懂得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复习准备:小黑板、相关练习题。

  复习过程:

  一、故事导入主题。

  二、进入标点符号的.王国。

  1、出示标点符号,介绍它们的特点。

  2、出示句子,说明常用标点符号的用途。

  三、进入实践阶段。

  根据教师出示的句子,理解意思,填入相应的标点符号。

  各小组进行比赛。

  四、进入训练场。

  五、教师巡堂指导。

  六、教一首有关标点符号的儿歌。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2.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3.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4.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2、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时划分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引入课题。

  2.回顾批读文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批读,理清脉络

  1.问:

  齐读第一处作批,体会问的精妙。

  2.第二到五处作批:

  抽生读,谈这几处旁批的发现;教师点出这是概括式旁批,渗透作者的写法。

  3.交代学习任务:

  这节课将重点用赏析词句的方法去批读。

  4、师范读全文,学生勾画好词好句。

  三、赏析旁批,体会情感

  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能体现华山的险?用相关符号做记号,在结合上下文写感受。

  2.交流展示,重点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龟缩”,体会山路的险,相机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

  第三段:

  1.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赏析描写华山险的词句。

  2.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抓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第四段:

  1.激情谈话创设情景: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华山时,你想说什么?想喊什么?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2.作者怎么写的?齐读最后一段。

  3.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华山美景。

  4.齐读课文已有的旁批。

  5.写自己的感受、想法,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生活中做强者,去品味更多挑战的快乐。

  板书设计

  7 华山的险

  华山天下险 山崖险

  山路险 赞叹 热爱

  峰峦险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伟人因偶尔的愚钝而带来的这份幽默,体会女儿的天真、聪明、顽皮。

  2、会写5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等。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共5个,可针对字的特点分类记忆。如“坦”“镜”“掉”“诉”都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递”可联系以前学过的“弟”字进行记忆;“诉”字是平舌音。要引导学生读准确,写时不要把最后一笔“点”丢掉。

  2、朗读指导

  朗读的基础是很好地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情感。课文中有两处人物的语言,读好要以揣摩好人物的心理为前提。读爱因斯坦的话,要抓住“谢谢”这个词,加以引导,同时要读出十分感激的语气;读女儿的话,要活泼、轻松,以表现出女儿的调皮。

  3、阅读教学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进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教学更加开放。同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补充文中空白点,把短文读长,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这一过程,易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会同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效果也会淋漓尽致地得以彰显。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这是对本课生字的复习、巩固。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

  些词语读熟,然后再练习书写,还可加强合作学习,同桌互考,以加深印象。

  (2)“试着搜集小幽默或画幅幽默画”。这个练习旨在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搜集、整理,教师可为其提供各种方法,并积极搭建平台。第二步交流展示,并进行评议。

  第三步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幽默故事或幽默画。

  5、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似乎不够充实,学生也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学。如何把短文讲长便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体会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填充文字中的空白。例如,爱因斯坦的眼镜弄掉了,他会想些什么?当向小姑娘致谢时,他又会怎么想?听了爸爸的话,女儿会有怎样的表现?车上的其他乘客会说些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地想象当时的情形,也易于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由此,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媒体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讲中国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有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

  二、质疑激趣,引导了解课文梗概

  1、接下来,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篇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你最想问同学们一个什么问题,并想一想,自己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各自读书,思考问题;教师巡回,发现学生的.问题。

  3、学生提问让其他学生回答,在回答过程中逐渐学生理解新词,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4、读一读: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比较,从具体语言中体会人物性格

  1、纵向比较。哈默的神态、语言、动作散见于课文之中,比较体会,如,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当听到“没有”时,他的“目光顿时昏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在杰克逊提出先吃饭再干活时,他仍坚持:“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为了加深学生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了解,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如,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想象他是怎么的想的,当听到“没活”干时,他会怎么想;当杰克逊大叔要他捶背时,他又是怎么想,从而深入体会他自尊自强的品格。

  2、横向比较。将哈默与其他逃难的人进行比较。同样是疲倦不堪,饥饿难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哈默是不愿接受施舍,愿意以劳动换取食物,别人则是“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比较中突出了哈默的自尊自爱,卓尔不群。

  四、体悟主题,拓展升华

  1、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哈默和杰克逊。

  2、以《尊严的感受》为题写一段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

  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4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

  慧”9个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有“煮热、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重点词句理解父亲和我的三次对话,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描写山的诗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出示课件,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很多同学都有过爬山的经历,也写过爬山的周记,老师想问问同学们爬山给你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谈谈你的父亲说过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印象深刻。

  2.今天我们来了解一对父子,听听他们在爬山的过程中有什么深刻的对话。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字词。

  1、圈画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按预习笔记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说的话画上记号,说说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出这些话的。

  2、理解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齐读

  (2)说说“我们”爬山与别人有所的不同。

  (3)“征服”还可以换成别的词?“征服山”和“征服自然”各是什么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斯、凝、煮、燃、慧”。

  三、检测反馈

  1.课件出示词语、生字

  2.流利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继续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在课文中找到父亲第二字说的话,并指名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让其他同学思考。

  (2)学生带问题思考说说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3)你能举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的例子吗?

  2、理解父亲第三次说的话

  (1)齐读本段课文。

  (2)小组讨论

  A父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B说说这位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

  (3)把父亲三次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3.齐读最后一段,回答有什么新的感悟,说说学到了怎么样的智慧,并指导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三、检测反馈

  1、巩固生字、新词,同桌互相检查认读。

  2、拓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看一看大自然有哪些美景,听一听有哪些美妙的声音,然后用心去体会,用大脑去思考。

  四、板书设计

  爬山

  不重要爬到山顶

  重要是否尽了力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重在说理,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说,爬山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学都有过爬山的经历,也写过爬山的周记。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爬山感受,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 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 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 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 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者: 的人 遇:董遇 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言:说 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 “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 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日:一天。时:时令 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 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 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 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 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 交流。老师点拨。

  (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 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 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 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 “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 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 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 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 看书呢?

  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而要借用你的“余 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在古人勤读的名言中结束本课。 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三国志的作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