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要问语文教案

2023-08-05

不懂就要问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二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师: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一人读孙中山先生的话,另一人读私塾先生的话,一人读旁白)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在分角色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师: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

  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主动培养不懂就问的习惯。

  2、认识17个生字,学会写8个字;积累“主动、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等词语。

  3、学习短语“一……不……”,理解他的意思,读好它。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问中享受不懂就问的好处和快乐。

  教学方法:

  1、分小组合作学习

  2、互相提问

  前置作业:

  1、好词我会读:

  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一字不错

  2、积累“一……不……”的词语

  一声不响一字不错

  一不一不

  一不一不

  我选一个造句:

  一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累短语

  认真地背诵地背诵

  主动地问()地问

  地听地听

  地说地说

  地读书地读书

  地地

  4、我把课文中跟“好习惯”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5、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孙中山是怎么做的?用直线在书上画出来

  6、回答: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启动

  1、老师讲孙文故事《中国人不可辱》

  2、(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3、简介孙中山先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谁愿意读这篇课文?(请7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的怎么样?一会儿来评一评。

  2、读完之后评议。先说一说谁读的好,什么地方读的好?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3、你对这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比较喜欢或者有感想就读这几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读课文。

  4、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积累运用

  1、比较句子,理解词语。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这一问,把正在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很安静。比较这两句话,哪句好?好在哪里?

  “摇头晃脑”说明他们读得很认真。

  “顿时”说明同学们安静下来的速度快。“鸦雀无声”说明这时教室里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如果去掉这几个词句子就不具体、不生动了。以后我们在写话时,要尽量将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2、照“一字不错”也写几个“一(?)不(?)”的词。

  一声不响一字不错一言不发一尘不染一成不变

  一毛不拔一窍不通一丝不苟一丝不挂一文不值

  选一个词造句

  3、积累短语

  认真地背诵地背诵

  主动地问()地问

  地听地听

  地说地说

  地读书地读书

  地地

  四、小组研读

  1、课文中跟“好习惯”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出示)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能这两句话加上标点吗?

  (出示)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

  我们认识了逗号与句号,从现在开始再写话时要正确地运用逗号与句号。

  (2)用“一……就……”练习说话

  2、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孙中山是怎么做的?用直线在书上画出来。

  (出示)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3、回答: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4、讨论:你从课文中还能发现孙中山在学习上有什么好习惯?

  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拓展延伸

  1、出示格言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2、课后读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