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加冰的可口可乐——育儿中的心理学
有一次,我和铁锤附近的肯德基,和以往一样铁锤自己去点餐。回来时端着可乐杯的他满脸的不高兴,我问他怎么了?原来他想要不加冰的可乐,但是肯德基哥哥却给了他一杯加冰的。他反复的和我强调自己已经告诉他了,为什么还要往可乐里面加冰呢?
我劝他一次无所谓的,加冰就加冰呗!可是他好像还是不能原谅对方的工作失误,依旧生气。
接着,我们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真的告诉肯德基哥哥可乐要不加冰的吗?
对呀,可是他还是给我加了冰。
你提出的要求别人就要满足是吗?
是呀!
妈 妈和你说过好多次看完书要放回到书架上面,你听了吗?
我......
妈 妈说的话你可以不听,为什么你说的话肯德基的叔叔一定要听呢?
沉默。
老师和你们说的话你们都听吗?老师告诉小朋友们要团结,可还是有小朋友们打架、抢玩具吗?
没有。
现在是晚饭时间,餐厅里的人太多了,你说了,肯德基哥哥也听到了,但是可能他溜号或者是忘记了,所以又习惯性地给你的可乐杯里面加了冰。谁都有失误的时候,好像妈 妈在工作中会出现问题,写文章时候会有错别字,你也会偶尔犯错误,所以,不能只允许自己出错,不允许别人犯错。对不对?
嗯。
说到这时铁锤端起杯子开始喝可乐了,说明在他心里的情绪已经得以缓解,逐渐释然了。
在铁锤恼怒对方的工作失误时,如果我顺着他说“肯德基哥哥这什么工作态度呀”“工作太不认真了”这类的话,他会觉得自己的情绪很正常,自己有恼怒情绪很正确,我的方式对他的情绪会起到添油加醋的作用。可是,这样即便是顺着铁锤的意思,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很好的缓解他的情绪,不过是让他对这家餐厅的工作人员心生不满而已。
其实,不过是加了几个冰块,多大点事?
我想到心理学课程学到的合理情绪疗法,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在这个可乐事件中,肯德基哥哥没理睬铁锤的要求给可乐加了冰就是a,b是铁锤认为他的话对方应该听,c是铁锤有了不良情绪,生气了,不开心。
可乐里面有没有冰块都无关紧要,不过是温度和浓度的一点差别,但是因为几个冰块坏了心情就不值得了。小孩子有时还会因为一件小事影响到他对其他事情的判断,如果我顺着铁锤的情绪,和他一起埋怨肯德基哥哥操作失误这件事,他会觉得自己有情绪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他会不喜欢这个工作人员,如果家长不及时的缓解他的情绪,可能他还会连着这家餐厅都厌烦了。
这样想来,还是孩子损失的多,不划算!
生活中有很多技巧,在和孩子交流上面也如此。发生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往往有着大相径庭的结果。
可能生活中我们遇到别人对我们有意无意的伤害,如果我们纠结于此,耿耿于怀的放不下,那么最终痛苦的只是我们自己,因为被我们耿耿于怀的那个人一无所知。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能原谅就原谅,能遗忘就遗忘,不要让那些消极的记忆垃圾存留在自己的心里面,这样时间久了,会占用很大的内心空间,导致一些积极美好的东西没有空间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