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爸爸经常不在身边怎么办?》
赵教授:您好!
我儿子3岁半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我知道父母对孩子很重要。因为条件限制,孩子的爸爸被外派了,一个月才回来休假几天。而我要上班,只有周末和下班的时候才能和孩子在一起。其他时间除了上幼儿园,基本是和老人在一起了。而且,老人也在变,原来是爷爷奶奶,今年又换了我爸爸。我爸爸五一后要回去了,又要换人了。这种情况,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保证他的身心发展呢?
他今年才上幼儿园,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评价很好。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还有注意力集中,举手回答问题等都评语好。老师还说他勇敢,大气。
可是,他并不想上幼儿园。每早上我一起来,他就起来,说怕妈 妈走了。有段时间说,喜欢做邮差叔叔,送信。“妈 妈,你的信”,每次送信给我,他都会(拿张白纸)读:“妈 妈,信里写着:爸爸不上班,妈 妈不上班,外公不买菜,宝宝不上幼儿园。”这种信,他送了好几次了!
我基本上回家都是以他为主,陪着他的。因为孩子爸爸不常在家,我当怎样尽量弥补做好爸爸的那份工作呢?毕竟他是男孩子呢!
正思妈 妈
赵教授回答——
正思妈 妈:您好!
看您的提问,我觉得您的孩子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老师的评价很高。您说您的爱人外派,不常接触孩子,这的确是个缺憾。小孩子一般与妈 妈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但爸爸最好也不要缺席孩子的陪伴与教育。
父亲因工作缺席要设法弥补教育功能的缺失
妈 妈和爸爸对孩子的爱,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不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需要爸爸参与教育。特别是男孩子,更应该多与爸爸接触。现在,我们的许多男孩子缺乏男子汉的气质,原因很简单:就是原因缺乏男人的影响。
孩子一出生首先投入母亲的怀抱,到了幼儿园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小学也是女老师为绝对的“主力军”,中学还好一点,男教师稍微多了一些,但女老师还是“主体”。但总体看,我们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掉进“女人窝”里了,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您说,上哪里去找“男子汉”的气概呢!
从培养孩子良好性格角度说,我是主张父亲不要把陪伴、教育孩子的责任一推六二五,都交给母亲。父亲不要以为自己是男人,是做大事业的,对于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不屑一顾。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是“大男子主义”的表现。
当然,您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孩子的父亲不常在家里,让他多陪孩子,也是勉为其难。父亲和母亲角色、性别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也不同,父母共同培养教育孩子,可以做到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孩子得到完整的教育。孩子的父亲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教育功能也会是有缺憾、缺失的,应该设法弥补。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孩子的父亲回家,要多陪孩子,跟孩子多接触、交流;二是,父亲不在身边时,要多跟孩子介绍父亲平时为人处世的态度和风格,引导孩子向父亲学习;三是是创造条件,尽量让您的孩子多跟男孩子接触、交往,也可以让孩子的舅舅、叔叔等男性亲戚朋友代替爸爸多与孩子交往、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