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给孩子的早期教育

2018-02-07

      对于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大家都是有共识的,市面上相关的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到底如何去实施却是广大父母们心里没底的事情,有的时候资源多了并不见得就是好事情。xx年中,在女儿1岁多的时候,我开始寻求答案,经过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列课程,带着女儿参加十来家早教机构试听课,以及在艺术学校半年和幼儿园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一些心得,在此同大家分享。 首先,早期教育重点在父母。    广义的早教指对0-6岁孩子的教育,狭义则只针对0-3岁。而3岁前的孩子基本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老师灌输式的教育基本无效。虽然3岁以前是孩子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然而这段时间孩子大部分的记忆都会渐渐淡忘,以知识作为教育目标显然是错误的。有些父母会得意孩子可以背多少唐诗,唱多少儿歌,试试看一段时间孩子不背就会很快忘记,除非是那种有超强记忆的。除了知识以外还可以教什么,其实是很多的,而重点应该在培养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基本能力、习惯方面,再提升一些就是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些是孩子可以终身受用的。谁能教孩子这些呢?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就是父母了。只有父母成为专家型父母,你的孩子才能够不落于平庸,孩子的起跑线是在父母这里的。圣经上说要把根基建立在磐石上,具备丰富育儿知识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父母就是你孩子的磐石。你的言传身教无不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推荐爸爸们阅读《卡尔.维特的教育》这本书,推荐妈妈们都松田道雄的《育儿百科》,一起分担协作来把孩子培养成才。    千万不要认为给孩子从0岁起就报这样或那样的班就可以把孩子培养好,那是极大的误解。纵观欧美这些发达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这样热炒早教班的,抛开早教班课程的质量和师资水平不谈,光是教学的目标就有很大问题。因为在整个早教行业里,用心做教育的就不多,大部分都是商业活动而已。真心爱你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表现高度敏感、激励孩子的哪怕一丁点的进步、管教孩子不良的行为,这些哪家早教机构能替代父母呢?而当父母给孩子报班之后,往往就从心理上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寄托于早教机构,这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事情。    不要为了事业、学业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带,隔代教育有着天然的局限,只能作为配合而不可成为替代。也不要让保姆来长时间带孩子,否则你会发现孩子的行为、性情会越来越像保姆。0-3岁是建立亲子依恋的关键期,错过了就再也弥补不了了。我曾相识一对错过机会的父母,在弥补的过程中就不得不承受痛苦的磨合与眼泪;也见过几个可怜的孩子,他们在人生的初期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奉劝父母们再困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打好了基础等孩子大了以后自己就轻松了。否则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面对网游的诱惑、早恋的伤害、竞争的压力和罪恶的侵蚀,又如何来帮助他们?管教如果没能建立在爱的关系的基础上就会引起更大的抵触。“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刘卫华在这方面确实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卢梭在他的教育巨著《爱弥尔》中开篇就讲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上帝所造的孩子是最接近祂心意的人,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保护你的孩子远离各种罪恶,特别是来自电视、网络和不良的环境。在孩子接触之前,请为他们把好关。其次,按着天性来教养孩子。    箴言里讲“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这里的“当行的道”不是我们父母设定的,不要把我们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但是可以跟以前进行纵向比较。要知道你孩子“硬件”的方面(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水平、潜力大小)百分之六七十都是父母直接遗传决定的,剩下的就是后天教养和环境影响的。在“硬件”方面比较的话最好可以让自己进行“自我检讨”。幸运的是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已经设定好一个终身发展的系统在亚当的体内,通过dna遗传给后代。这个系统就是孩子的“操作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全自动运行指令集。会在生命时间到了的时候自动开始执行,比如孩子生下来就知道通过什么方法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或者告诉父母他/她要吃奶还是换尿布。三个月后就要去看外面的世界,六个月就要爬来爬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岁就要学着大人吃饭,要自己拿勺子使筷子……当这些指令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就需要敏感地察觉,然后帮助孩子去实现。比如小宝宝刚开始学爬的时候就让他们爬,哪怕搞得脏兮兮的。宝宝爬到时候就自然要站起来走了(爬行对宝宝的大脑和肢体发育等非常重要,千万不能跳过。不要使用什么学步车之类的辅助工具,不要怀疑孩子的能力。),会走路是很开心的事情,他们宁愿自己慢慢走也不愿大人抱,喜欢爬楼梯,爬得不亦乐乎。这时父母就需要让他们尽情地锻炼小肌肉,等到他们掌握了熟练了反而不愿意再练习了。这个指令集很有意思,就是它会让宝宝学会本领,完成任务之后就不工作了,这时父母应该继续鼓励他们锻炼。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这样的,你会发展自己的孩子有一天就突然会说什么、做什么,或者要做什么。抓住机会让他们里面的动力发挥出来,去探索世界。丰富的刺激会帮助孩子大脑的快速发育。每个孩子都是“神童”,因为如果他们大脑潜力的10%被有效利用就很厉害了,传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利用率是12%,而我们一般人是8%。    我个人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之前把握好两个方面,第一是让孩子的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运动也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在幼儿园里,可以明显地发现一般很活跃的孩子都比较聪明,老师心里清楚,虽然某些孩子乖,但是关键时候“派不上用场”。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尽量多的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穿脱衣服、做简单的家务活。要让孩子的大肌肉和小肌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感兴趣的父母可以看一些有关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书,一定会很有收获的。第二是让孩子的心理“肌肉”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让你的孩子感觉到你对他/她的深厚的爱和完全的接纳,父母是他/她完全可以依靠信赖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模型理论,一个人只有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内驱力,并最终渴望自我实现。孩子也是这样,在焦虑的时候你不能指望他们学到什么,而在他们感到轻松愉悦的时候,他们内在的求知欲就会自然涌现出来。此外让孩子经历适当的挫折教育也是必要的,比如跟别人抢玩具失败了、摔倒了、要求不被满足了等等。上帝也是这样做的:“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3岁以后的幼儿就可以正式学各种本领了,除了幼儿园里老师会教一些,父母也要言传身教的,特别是帮助孩子提高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自我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可以不时带着孩子做点疯狂的事情,比如黑夜探险、爬树、跟假想敌搏斗去拯救世界……最后,创造适合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     环境对幼儿而言是非常的重要,包括孩子能够看得到的、听得到的、摸得到的、闻得到的都要注意。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展现对美的追求和渴望,他/她会对人的面孔有更长时间的注视,对母亲的气味产生更多的愉悦;大一点后就喜欢鲜艳的颜色,喜欢让帅哥美女抱,喜欢欣赏悦耳动听的音乐;小朋友喜欢木质、棉质的玩具多过塑料的,喜欢天然的多过人工的。好的环境可以说是孩子的除了父母和幼儿园老师之外的第三个老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榜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国古人传承了很多的教育智慧,只是在方法方面比不上西方,美籍幼儿教育专家蔡伟忠就建议采用中体西用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他的书,挺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