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2023-10-22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1

  语文阅读是一门考验阅读能力的知识考点,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乡愁》阅读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阅读题目:

  1、这首诗是按顺序叙述的,从哪里能看出来?用“____”画出诗中相关的句子。

  2、诗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邮票”,是因为“邮票”传递着之爱;把乡愁比作成“船票”,是因为“船票”代表着之情。

  3、朗诵这首诗歌时,应该

  A、急速、悲壮B、欢快、幸福C、缓慢、忧伤

  阅读答案:

  1、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而现在

  2、邮票是一种意象,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乡情怀。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对母亲、新娘的思念和渴望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

  3、c根据题目顾名思义思乡应该缓慢一些。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中国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中国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 播放课件)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 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七、布置作业

  创作一首盼望中国台湾回归的小诗。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诗句,同学们可以说一两个吗?

  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就叫做“乡愁”,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中国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中国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

  (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板书)

  学生思考并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总结: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教师总结《乡愁》诗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全班带有深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学生欣赏余光中另一首表达乡愁的诗作《乡愁四韵》。

  (罗大佑演唱)

  2、比较阅读:

  中国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明确,教师补充:

  相同处:

  ⑴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中国台湾。

  ⑵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处: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 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 在──海峡──两岸分离    家国之思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4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5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打比方,为的是形象地说明:乡愁永远存在心中,挥之不去。强调了乡愁的绵远和永远不可排遣的浓重。

  朗读课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都运用了贴切、生动、新颖的比喻,仔细品味,然后以母校为描写对象,写一段40到50字的话,中间要使用3到4个比喻。

  学生自己准备.

  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讲评、小结。

  下课以后每位同学进行修改,写在作业 本上。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学生发言。

  打草稿。

  发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书。

  3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6

  乡  愁 教 学 设 计   

  宜昌市实验初中    韩宗秀  

  教学目的:朗读背诵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思想情感: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和理解,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愁,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角度:朗读,语言品味课  

  教学过程:  

  一,情感激发: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现代诗名字叫《乡愁》,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愁吗?(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走进课堂:(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余光中的乡愁)  

  1,  文苑漫步:介绍作者,请学生朗读作者简介。  

  2,  诗画意境:学生欣赏配乐配画诗歌朗诵。  

  3,  原文再现: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和重音。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个别展示。要求读出诗歌的韵味。  

  4,  作品欣赏:(分析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一),诗人借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  

  (二),这些意象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感情?  

  (三),找出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可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归类分析,用“……美,美在……”这个句式把品析结果用优美的语言说出来。  

  ①“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②“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③“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⑤“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    

  ⑥“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⑦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四)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以及结构相似的小节富有节奏美,这些又都有整齐美。而量词“枚、张、方、湾”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三,知识迁移:(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之后,同学们一定也是文思如泉涌,我们现在也来当一回诗人,仿写一首诗)  

  1,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写句举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2,以“母爱”为题仿照《乡愁》写一首诗。(学生快速创作)  

  3,教师展示一首以母爱为题的诗歌。  

  4,学生根据提示,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  

  四,阅读拓展:  

  1,  欣赏三首古代和近代诗人创作的表现思乡之情的诗歌。  

  ——唐,高适,《除夜作》  

  ——宋,范仲淹,《苏幕遮》  

  ——彭邦桢,《月之故乡》  

  2,你还能想到其他描写“乡愁”的诗句吗?(学生自由发言,增加积累)  

  五,诗歌新唱:欣赏佟铁鑫演唱的《乡愁》  

  六,课后作业:  

  1,  背诵《乡愁》。  

  2,  任选一题完成。  

  a,以“乡愁”为题,写几句话。  

  b,在“乡愁”中任选一个小节,想象它表现的画面,把画面描写出来。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7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打比方,为的是形象地说明:乡愁永远存在心中,挥之不去。强调了乡愁的绵远和永远不可排遣的浓重。

  朗读课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都运用了贴切、生动、新颖的比喻,仔细品味,然后以母校为描写对象,写一段40到50字的话,中间要使用3到4个比喻。

  学生自己准备.

  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讲评、小结。

  下课以后每位同学进行修改,写在作业 本上。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学生发言。

  打草稿。

  发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书

  3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8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作为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一首诗,其内容是过于简单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导性比较强。因为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诗歌鉴赏,而这类型的试题要从读诗开始,这样的一首诗做了很好的搭桥工作。

  我在四班的教学是从《乡愁》改编的歌曲开始的,因为是下午的课,再加上这首歌的感情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所以整体课的教学气氛不是很好。

  在一班的时候,我以诗歌朗诵作为开头,学生通过听别人朗诵,然后再自我练习,全班展示。一班的学生好表现,而且能够很好地调动情绪,所以他们朗读的时候效果很好。几个学生很快就把整首诗背下来的。然后我通过语言美,结构美,音乐美,来剖析这首诗。最让我意外的是,在对比席慕蓉的《乡愁》之时,学生说出来很多我意想不到的特点,有了他们自己的见解。

  诗歌鉴赏着重要告诉学生鉴赏的思路,而这堂课,我告诉了学生什么是意象,这些意象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节课,我将教会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概括氛围,来阐述诗人的思想感情,将诗歌鉴赏的方法落实到课文的讲解中。我预期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中国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10

  为之紧张而忙碌的教师教学大赛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找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选篇时犹豫不决,左右为难,虽然很多老师都提醒我《乡愁》很难把握,很难讲,我犹豫再三,本着想挑战自我的思想,定下了此篇文章。但在准备过程中我就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的,挑战是需要实力、需要底蕴、需要创新的。虽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却越来越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路严重受阻,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乡愁》这篇短小而经典的诗歌,经过几天痛苦的挣扎和多方面的征询意见,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准备着!虽然查阅了很多资料,却始终找不到最佳的讲解方法,直到讲课的那天,我还在思考每个预设问题的问法、环节的设计等,这样的心情,也使我在讲课当天没有足够的自信从容面对课堂,反而觉得自己各个环节的连接都不是很顺畅。

  2、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学生对台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不到位,语言较匮乏,没有使学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画面设计很美,图片画面也较多,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有些画面只是一闪而过,白白浪费时间去准备了那么多。而且,还忽略了讲诗歌重在品悟,直观的图片应该少用,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品悟诗作,感受诗歌的朦胧美。

  4、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也很多,但没能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还是以老师包办代替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

  5、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适当的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而我却很少给出评价,只说一个“好”字,便不置可否。

  6、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投入到诗文当中,没能用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习,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7、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朦胧美,而这样的朦胧需要学生去用心品味,细心感悟,本节课我没有指导学生深刻品悟诗文,反而教条的分析讲解,没有给学生更多空间去品味,以至于学生对诗歌理解不够深。

  虽然大赛结束了,但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完善自己,尽量避免此次大赛中出现的问题,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大的进步。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11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 诵读

  三、分析

  四、总结

  介绍作者创作《乡愁》时的情况: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国台湾。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一方面,两位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深情,极其钟爱,他们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中国台湾长或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创作了不少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

  引用古人和现当代抒发乡愁之思的诗作,让学生体会游子思乡感情和乡愁诗的特点,导入  新课。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抒发思乡之情的?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一长大后的夫妻分离一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一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学生朗读三遍。

  要求:

  正确的朗读。作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达到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问题:

  ◆1.诗人用了哪些贴切的比喻来使乡愁形象化?

  ◆2.这些用来左比事物,同作者各个年龄段的经历有什么关系?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讨论。

  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一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成为具体的事物,变成了具体触摸到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了依托。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概括这首诗歌的主题。

  学生发言。

  小结要点:

  诗人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我”、“母亲”、“大陆”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读课文。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

  朗读三遍。

  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整理同学们的发言,准备交流。

  学生发言。

  先自己准备,然后发表意见。

  朗读。

  投影展示板书。

  2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7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12

  乡愁说课案

  李庄中学 王德君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设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诗歌的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诗人对祖国、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和李白的《静夜思》,结合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2、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最后配乐朗读。

  3、讨论、归纳法。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讨论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4、写作训练法。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体会诗与散文的不同。并在赏析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小诗。

  5、迁移训练法。补充冰心的小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三、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通过迁移训练,扩大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播放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配以画面1.

  2、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配以画面.

  3、点出共同的主题思乡之情.

  (二)讲解余光中《乡愁》.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情感基调、诗歌节奏、朗读重音;(画面3)

  (2)学生自由朗读;

  (3)男、女同学间读;(画面4)

  2、赏析诗歌.

  (1)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画面5)

  鉴赏诗歌的方法诵读—品味—悟情.

  (2)师生讨论a贯穿该诗的线索是什么(画面5)

  b诗歌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画面6)

  (3)学生练习a用散文的语言叙述诗歌四个小节所描绘的四个画面;

  b抽学生朗读改写后的散文片段;

  (4)小节诗歌内容;(画面8)

  (5)讲解归纳诗歌主题;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画面9)

  (三)迁移训练指导创作小诗.

  1、鉴赏冰心小诗;

  画面10                 

  画面11:  

  画面12:

  画面13:

  2、练习学写小诗.(画面14)

  要求要有具体形象.

  要抒发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