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2023-09-02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1

  《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敬业,即责任心,是对学业或工作专心致志;乐业,即趣味,不仅乐意去做某件事,而且从中领略出趣味来。下面就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敬业与乐业》阅读题原文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敬业与乐业》阅读题题目

  1、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该敬业?

  3、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________论证,其目的是什么?

  4、如何理解解画线句子?请结合实例谈谈。

  5、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6、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并加以短评。

《敬业与乐业》阅读题答案

  1、我们要敬业。

  2、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3、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答对意思即可)。

  4、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上说,就是轻慢职业的神圣,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就不能从内心深处认真思考如何做好,那么其结果肯定是一团糟,连自己也不会满意,结果自己害了自己。比如教师如果不敬业,就不会认真研究教材、大纲,也教不好学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自己当然很痛苦。

  5、不好,因为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

  6、示例:看大门的尹师傅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满怀热忱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2

  教学重难点

  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与内容一目了然,学生快速进行课堂学习。】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章,了解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对观点进行论证的。

  课堂实录

  一、复习上一节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论证思路的复习,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注意文章中提示性的词语,如“第一”“第二”等字眼,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明确: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1、2段)

  “第一要敬业。”(3、4段)

  “第二要乐业。”(5、6段)

  “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7段)

  “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由此可见,本文总体论证结构为“总-分-总”式:开头阐明题眼,总起全文,主体从两个方面分而论之,结尾合拢总结,收束全篇。层次清晰,条理井然。

  二、认识本文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两种文体的特点。】

  相同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3)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不同点:

  (1)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三、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论据的查找,认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论点”就是作者是文章中要表述的主要观点;用来支撑、证明观点的道理和事实就是“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称之为“论证方法”。本文为了论证观点,列举了哪些具体的论据呢?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答案:

  1.事实:

  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同样神圣和可敬;

  当木匠做成一张好桌与当政治家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

  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与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英国人做事走路专注是敬,法国人做事走路散漫是不敬。

  --以上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2.名言警句

  “主一无适便是敬”--朱子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庄子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曾文正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以上运用的是“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的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这两种说法,你对这两种说法有什么认识?

  明确答案:

  前者突出了一个“敬”字,后者突出了一个“乐”字。因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工作生活的道路也就不同,有的是先“干”后“爱”,有的是先“爱”后“干”,但终究是要既“爱”又“干”的,二者是不能割裂的。

  课后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引用经典、格言、名人事例,在主观与客观上讲述了人类生活重的“业”以及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表明了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希望同学们以文中所说的“敬业乐业”的精神去提升我们的学习,去实践生命的价值。

  课后习题

  1.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小练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3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 

  2、辨别本文采用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3、用制作资料卡片的方法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和格言。 

  4、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演讲和口语特色。 

  学习重难点: 

  1、本文论证层次的梳理和论证方法的辨别。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领悟和文中某些观点的质疑。 

  学法指导: 

  题目告诉了我们作者谈论的话题。首先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的认识,并想想他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思路与方法);其次,选择其中一些段落多多朗读,感受一下演讲的语言特点;最后,选择其中一些经典句和格言做做资料卡片,积累写作素材。特别要注意的是,读书时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可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或作一些论据补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近梁启超(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①旁骛( ): ②亵渎( )( ): 

  ③征引: ④骈( )进: 

  ⑤敬业乐群: ⑥断章取义: 

  ⑦不二法门: ⑧言行相顾: 

  ⑨强聒不舍( ): ⑩安其居,乐其业: 

  3、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4、认真阅读课文二~三遍,想一想: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又是如何来论述自己看法的? 

  5、文中的“业”仅是指正式的谋生职业吗?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对文中的内容有疑问或对某些观点有不同见解吗?若有,请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2、3 

  (三)整体感知: 

  j 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观点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用了哪些方法?试列出本文的提纲。 

  j 文章结尾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试用自己的话谈谈“合理的生活”该是怎样的。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四)合作探究: 

  1、仿照示例,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举几个例子。 

  2、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3、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中作者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而言不无道理,如今你对他的某些观点、某些说法有疑问或有不同意见吗?若有,试作一简要说明。 

  4、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朗读课文,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小结: 

  三、巩固·延伸: 

  (一)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类 型 

  句 子 

  出 处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对初次参战的第45师士兵们的训话 

  (公元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七日) 

  巴顿 

  显然,你们大家知道战斗即将来临。但是,战争并不像你们许多人想像的那样。你们第45师的战士们必须面对这一现象,你们是要同久经沙场的老兵去竞赛,你们也不要发愁。他们也都打过第一仗,他们的第一仗是打胜了,而你们也会打胜第一仗。 

  战争并不像那些从未打过仗的人想像得那么可怕。作家们夸夸其谈,说什么会思念你们的母亲、情人和妻子(妻子也是你们的情人)。这些作家们既没有听到过一声敌人的枪声,也从未耽误过一餐饭,他们不是按照战争的本来面目来描写战争,而是按他们的想像来描写。 

  战争是人类所能参加的最壮观的竞赛。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所有的人都害怕战争。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让自己的恐惧战胜了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大丈夫气概的精华。美国人可以为他们都是好汉而感到自豪,他们的确是好汉。 

  要记住,敌人也和你们一样害怕,可能比你们更害怕。他们不是超人。我们已经消灭了敌人的精锐部队,我们在下次战斗中将要碰到的并不是他们的精华。此外,你们还要记住,无论是在肉搏中还是在战斗中,总是进攻者取胜,招架是不能打胜仗的。但是敌人不了解我们的意图,因而他们必然要招架的。 

  不让敌人进攻你的办法就是你去进攻他,不停地向他进攻。这样可以防止敌人重整旗鼓……战斗中的死亡是因为时间和敌方的有效火力在起作用。你们应以自己的火力压制住敌人的火力,以迅速的行动来缩短时间。 

  我们美国人是个喜好竞争的民族,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下赌注。我们好胜,在下一次战斗中,你们将参加一场有史以来最激烈的竞争。你们要同其他美国人和同盟国的军队竞争,去赢得最伟大的荣誉——那就是胜利。最先取得胜利,达到目标的人,也就是赢得荣誉的人,永远不要忘掉这一点。还要记住,上帝,无论你们用什么方式去思念他,他总是和我们在一起的。 

  1、巴顿将军的演讲是紧扣了演讲对象(初次参战的士兵们)的哪些心理特点来说的?请通读全文后回答。 

  2、演讲是面对听众,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因此演讲的要点比较清楚。演讲稿的要点中,你认为哪一点对初次参战的士兵们影响最大?说说你的理由。 

  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考场也是一种特殊的战场。结合巴顿将军的演说给你的启示,请谈一谈作为初三学生的你,应具备怎样的应试心理?

  曲婷恩 青岛五十一中 曲婷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 亵渎 强聒不舍 佝偻 承蜩 

  三、整体感知 

  [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四、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1-7段,思考下列问题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1.略。 

  2.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五、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六、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学生即席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 

  七、布置作业 

  1.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读积累的经典语句、格言。 

  2.回顾本文论点及文章结构 

  二、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组)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 

  鼓励学生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四、体验反思(多媒体出示) 

  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辨证的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来把握讨论的深度。 

  本环节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师作适当发问、引导、点评。 

  五、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六、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七、布置作业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特意设置了关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探讨。在发言中,有的学生只谈理论,忽略了结合自身实际。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从而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现在的青春年华,有很深的实际教育意义。 

  我设置的关于立足本职工作和树立远大理想的辩论,激发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效果很好。在辩论中,大多数学生更赞成应有远大理想,认为二者相矛盾。我做了点拨纠正,启发他们,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远大理想就会成为空谈,启发学生要全面具体的看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的能力。在辩论中,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条理清楚说理有力,还有同学联系了自身实际,从而加强了本文的实际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什么是“敬” 

  敬业 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与 如何做到敬业 

  乐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 

  乐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为什么要乐业 

  总结全文 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六段。 

  2.选用随堂练习。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4

  九年级上册第五课《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三台中学  秦晓艳         指导老师   赵林

  一、学习目标:

  1、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  初步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     据。

  3、  理解积累相关词语,经典语句、格言。

  4、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重点:

  朗读课文,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三、难点:

  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四、预习提纲:

  1、  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由一幅漫画导入(老师先板画,后结合着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中的一位是以劳动为快乐,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为快乐,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可贵的敬业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教我们“敬业”与“乐业”的文章。

  二、学习目标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三、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一)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①     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

  ②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试着学着有感情地朗读(诵读)。

  (师范读课文后,生自读,然后师指名学生表演朗读,其余学生评议。)

  点拨:教师要做朗读指导。如:语调、语势、语速,语气的把握等。

  ③     想一想:你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

  ①     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看法的语句。

  (师引导每个学生动起来,去找去圈点勾画,师抽查几名同学看一看能不能找到。)

  ②     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同学独立解决,2分钟后各组长组织同学交流得出答案,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

  ③     请学生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说说这样分的依据?

  (生独立思考4分钟,四人一组讨论,然后试着把结果展示。要求: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点拨:理清思路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本文共九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二)领悟“敬业与乐业”到主旨

  自学指导(二)

  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课文,问题如下:

  1、  文章开始,作者就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  课文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让一二组的同学带着第一个问题;三四组的同学带着第二个问题,去自由读文,独立思考5分钟后,各组长就本组问题组织同学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

  四、当堂训练

  1、  反思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做法,谈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

  2、  你如何看待“跳槽”现象?请把你的感受和观点写一写。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附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还感知了先哲的思想风采,关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今天让我们再来提炼本文,再学一些知识好吗?

  二、学习目标

  1、  初步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据。

  2、  理解积累相关词语、经典语句、格言。

  3、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一)   初步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据。

  自学指导(一)

  1、  生分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篇课文,试找出并积累几条自己认为论述敬业与乐业最精彩的警句。读一读,体会一下。(引导学生体会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  同桌合作,边读边找边想:

  ①     课文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时,举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件事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举事例的论证方法)

  ②     课文为了说“敬业与乐业”的观点时,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的?你能不能找得到?

  (生独立思考3分钟后,各组长就问题组织同学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

  (二)   理解积累相关词语、经典语句、格言。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              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2、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______,因为它具有_______美,体现在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发言,要求:有自己的看法)

  (点拨:文学的审美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三)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自学指导(三)                                                                    

  1、              生仔细研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一、二、三、四组的同学分别带着一、二、三、三、四个问题,每组完成一题,在完成本组的问题后可继续完成剩下的问题:

  问题:①如果有人问你:“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你怎么回答?

  ②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③你该做哪一种劳作呢?

  ④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⑤不愿做逃得了吗?

  ⑥“凡是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

  (同学们独立思考2分钟后,各组长组织同学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引导学生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四、当堂训练

  如果你的好朋友学习不专心,有较强的厌学情绪,你怎样用梁启超文中的观点来劝导朋友?请写下你想说的话。50字左右。

  五、小结

  通过本文,作者告诫人们:对于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从容地做好每一件事,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附板书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本文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二、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结合注解1了解梁启超。

  补充:(多媒体呈现)

  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饮冰”与《饮冰室合集》:“饮冰”,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现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饮冰,我难道内心很焦热吗?后人以“饮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多媒体显示问题)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四、深入研讨

  设计如下话题:(多媒体呈现话题)

  1.课文是如何论述有业之必要的?(可以先朗读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化用自古语“百事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谈谈这样化用的好处。

  准确的化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讲演者的态度,极有感染力。

  3.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业”的看法。

  示例:(多媒体呈现)

  (1)一个人有了职业,好处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献,充实了生活,也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踏踏实实的。一旦一个人没有了职业,他可能会去乞讨,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更恶劣一点,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肯定没有快乐。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风气。所以,有也是必要的。(全面地谈到了有业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并从反面说到了无“业”的危害。)

  (2)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他就会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会感到无比的郁闷与孤寂,即使他想掩盖,也不能摆脱他的形只影单。所以,有业是必要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述出无业的悲哀,让我们明白有业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业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请写一段文字补充论证有业之必要。(讨论可能会一晃而过,要求学生写出来,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听写词语: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理至易明、饱食终日、言行相顾、心无旁骛、趋之若鹜、亵渎、发愤忘食、老之将至、强聒不舍。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论述敬业之重要的?请勾划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1)首先解释什么是敬?

  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接着论证“为什么该敬呢?”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感情的词语来说明职业是可敬的。

  明确:“神圣”。

  (3)作者还举了事例来证明“职业的神圣”。

  明确:“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觉得哪些人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示例:(多媒体呈现)

  ①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勤奋工作,提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梁启超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他演讲到紧张处,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叹息,狂笑等,梁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讲就如他所说,做一种劳作做到了圆满,所以他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邰丽华自小失聪,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舞蹈的热爱。她始终不渝地舞蹈着,一场《千手观音》向世界展示了灵动优美的舞姿,使世界为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5)接下来作者又讲到“如何敬”的问题,体现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6)《庄子》“佝偻丈人承蜩”是什么意思呢?请讲述这个故事。

  (7)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同一价值。”

  (8)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多媒体呈现)

  ①我认为这几件事并非有同样的价值。比如说,一个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极少数人受益,当它消失之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一个共和国的存在与否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价值是不能有职业的高低来衡量的,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虽然功劳不一样,但价值是等同的。如果人们的职业有价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洁工辛勤工作一辈子,他的价值就不如其他人吗?每一个敬业的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同一价值。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名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面,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要敢于说“我认为”。不同的职业创造的价值也许会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用价值来判定职业的高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树是可敬的,小草同样装点着春天。)

  2.课文是如何论述乐业之重要的?

  (1)朗读课文,体会演讲的特点。(多媒体呈现演讲特点)

  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结合现场气氛。“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结合前文,看看还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注解。

  (2)乐业之重要。

  梁先生首先说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人应该“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四个方面可概括为:睹其变化乐、奋斗前行乐、竞争得胜乐、杜绝游思乐。(加点字多媒体呈现)

  (3)请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教师可以自己的教育快乐观证明职业是有趣味的:“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了我一片宁静的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袭自然的情感。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

  三、拓展延伸

  请结同学们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板书设计】

  (总)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的重要性(敬业乐业的前提)

  什么是“敬”

  论述“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分)论证中心论点

  怎样做到敬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

  论述“乐业”

  为什么要乐业

  (总)总结全文――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趣味(人类合理的生活)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6

  一、主旨

  《敬业与乐业》是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的一次讲演。演讲针对听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殷切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二、结构

  这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讲演开篇处就提出题目来由,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而第一段末尾的“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更是生动有力地揭示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是为文章的第一部分。

  然后,作者先后谈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

  作者先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的观点,并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了“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乃做人之本。

  接着,作者论述了“敬业”的重要性,这是第二部分的第1层。

  其中第3段,作者主要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在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之后,就紧接着配上了作者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又顺理成章地论述了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说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第4段主要是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作者先引用了《庄子》中的语句并对之作了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要敬业)。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论述了“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并引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性。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的第5、6段,主要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性,这是第二部分的第2层。

  这里,作者采用了摆事实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第5段,作者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样一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这就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6段,作者深入一步,论述了“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作者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是“人类理想的生活”。

  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指出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和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简短而感叹的语句,充满了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

  三、延伸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思考、探讨以下问题。

  1.应该怎样理解文中“业”的含义?

  文中之“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2.怎样深入理解梁先生所讲的“敬业”精神?

  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及中心论点。

  2、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

  3、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阅读、揣摩、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1、回顾作者:

  关于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2、了解写作背景:

  《敬业与乐业》写于1922年,是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依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

  二、整体感知

  1、预习提示:

  ⑴ 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业”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⑵ 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能蔑视普通职业,尤其体力劳动。

  ⑶ 论证上的最大特点:

  ① 引用经典、格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儒家的《礼记》、《论语》、《老子》、《庄子》等。

  ② 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孔子、朱熹、曾国藩。

  明确:“合理的生活”指什麽?

  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对于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认真的做好,并在做事中发现了乐趣,而不是发牢骚。

  2、掌握字词:(小黑板)    旁骛(wù) 亵(xiè)渎(dú) 断章取义(yì)

  言行相顾(gù) 强聒(guō)不舍 佝(gōu)偻(lóu)

  不二法门: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亵渎:轻慢,不敬。

  骈进:一同前进。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罗嗦。   3、细读课文,思考:

  ⑴ 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⑵ 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⑶ 文章最后怎样总结的?

  以上提纲挈领性的给学生了提示的问题后板书即可,不必详细。

  三、探究赏析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理解不同的职业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四、拓展延伸

  1、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梁启超所提出的“敬业”精神?

  2、作为学生,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敬业乐业”的理解

  五、小结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为自己的使命而努力,无论我们将来干什么职业,我们都要做到“敬业”,并努力达到“乐业”,这样才能活出自身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

  六、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七、板书设计

  以字词为主,随及板书。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理解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及二者的关系。

  3.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研讨“敬业与乐业”精神的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谈起,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面对着自己的成绩,你是否反思过自己学习的态度呢?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呢?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呢?七十多年前,我国近代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先生在一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张。尽管时隔大半世纪,但他所提的这种主张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的真谛。

  课堂实录

  一、走近作者

  【设计意图:全面了解作者,深入了解其社会地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我国近代思想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掌握生字生词

  【通过学生的预习与老师的强调,掌握字词音形义。】

  1.掌握生字读音。

  佝gōu偻lóu骈pián进亵xiè渎dú

  心无旁骛wù强聒(guō)不舍禅chán师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征引:引用。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罗嗦。不舍,不停。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三、了解议论文相关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2.论据:证明论点成立的材料。

  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罗辑关系纽带。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三、学生读全文,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导,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1.作者围绕“敬业乐业”的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问题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作者把“敬业与乐业”归纳为“责任心”和“趣味”,并且说到“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3.“敬业与乐业”中的“业”指的是那些职业?

  4.你认同文中所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观点吗?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

  5.梁启超先生的“敬业”说,有什么意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谈一谈。

  明确答案:

  1.梁启超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格言,“断章取义”归结出“敬业乐业”的主旨后,分别淡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

  “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致志、心无旁骛,“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的境界和价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3.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4.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5.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写作思路。首先文章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旨,然后分别从三个方面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可以体会到作者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课后习题

  在作业本上整理文章的生字和解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2.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3.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提升思想素养。

  教学重难点

  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与内容一目了然,学生快速进行课堂学习。】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章,了解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对观点进行论证的。

  课堂实录

  一、复习上一节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论证思路的复习,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注意文章中提示性的词语,如“第一”“第二”等字眼,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明确: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1、2段)

  “第一要敬业。”(3、4段)

  “第二要乐业。”(5、6段)

  “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7段)

  “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由此可见,本文总体论证结构为“总-分-总”式:开头阐明题眼,总起全文,主体从两个方面分而论之,结尾合拢总结,收束全篇。层次清晰,条理井然。

  二、认识本文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两种文体的特点。】

  相同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3)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不同点:

  (1)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三、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论据的查找,认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论点”就是作者是文章中要表述的主要观点;用来支撑、证明观点的道理和事实就是“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称之为“论证方法”。本文为了论证观点,列举了哪些具体的论据呢?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答案:

  1.事实:

  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同样神圣和可敬;

  当木匠做成一张好桌与当政治家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

  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与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英国人做事走路专注是敬,法国人做事走路散漫是不敬。

  --以上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2.名言警句:

  “主一无适便是敬”--朱子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庄子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曾文正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以上运用的是“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的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这两种说法,你对这两种说法有什么认识?

  明确答案:

  前者突出了一个“敬”字,后者突出了一个“乐”字。因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工作生活的道路也就不同,有的是先“干”后“爱”,有的是先“爱”后“干”,但终究是要既“爱”又“干”的,二者是不能割裂的。

  课后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引用经典、格言、名人事例,在主观与客观上讲述了人类生活重的“业”以及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表明了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希望同学们以文中所说的“敬业乐业”的精神去提升我们的学习,去实践生命的价值。

  课后习题

  1.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小练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亵渎强聒不舍佝偻承蜩

  三、整体感知

  [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四、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1-7段,思考下列问题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1.略。

  2.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五、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六、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学生即席发言交流,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案及反思》,

  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

  七、布置作业

  1.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读积累的经典语句、格言。

  2.回顾本文论点及文章结构

  二、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组)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

  鼓励学生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四、体验反思(多媒体出示)

  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辨证的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来把握讨论的深度。

  本环节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师作适当发问、引导、点评。

  五、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10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本文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二、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结合注解1了解梁启超。

  补充:(多媒体呈现)

  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饮冰”与《饮冰室合集》:“饮冰”,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现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饮冰,我难道内心很焦热吗?后人以“饮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多媒体显示问题)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四、深入研讨

  设计如下话题:(多媒体呈现话题)

  1.课文是如何论述有业之必要的?(可以先朗读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化用自古语“百事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谈谈这样化用的好处。

  准确的化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讲演者的态度,极有感染力。

  3.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业”的看法。

  示例:(多媒体呈现)

  (1)一个人有了职业,好处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献,充实了生活,也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踏踏实实的。一旦一个人没有了职业,他可能会去乞讨,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更恶劣一点,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肯定没有快乐。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风气。所以,有也是必要的。(全面地谈到了有业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并从反面说到了无“业”的危害。)

  (2)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他就会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会感到无比的郁闷与孤寂,即使他想掩盖,也不能摆脱他的形只影单。所以,有业是必要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述出无业的悲哀,让我们明白有业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业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请写一段文字补充论证有业之必要。(讨论可能会一晃而过,要求学生写出来,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听写词语: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理至易明、饱食终日、言行相顾、心无旁骛、趋之若鹜、亵渎、发愤忘食、老之将至、强聒不舍。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论述敬业之重要的?请勾划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1)首先解释什么是敬?

  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接着论证“为什么该敬呢?”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感情的词语来说明职业是可敬的。

  明确:“神圣”。

  (3)作者还举了事例来证明“职业的神圣”。

  明确:“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觉得哪些人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示例:(多媒体呈现)

  ①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勤奋工作,提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梁启超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他演讲到紧张处,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叹息,狂笑等,梁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讲就如他所说,做一种劳作做到了圆满,所以他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邰丽华自小失聪,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舞蹈的热爱。她始终不渝地舞蹈着,一场《千手观音》向世界展示了灵动优美的舞姿,使世界为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5)接下来作者又讲到“如何敬”的问题,体现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6)《庄子》“佝偻丈人承蜩”是什么意思呢?请讲述这个故事。

  (7)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同一价值。”

  (8)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多媒体呈现)

  ①我认为这几件事并非有同样的价值。比如说,一个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极少数人受益,当它消失之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一个共和国的存在与否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价值是不能有职业的高低来衡量的,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虽然功劳不一样,但价值是等同的。如果人们的职业有价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洁工辛勤工作一辈子,他的价值就不如其他人吗?每一个敬业的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同一价值。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名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面,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要敢于说“我认为”。不同的职业创造的价值也许会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用价值来判定职业的高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树是可敬的,小草同样装点着春天。)

  2.课文是如何论述乐业之重要的?

  (1)朗读课文,体会演讲的特点。(多媒体呈现演讲特点)

  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结合现场气氛。“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结合前文,看看还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注解。

  (2)乐业之重要。

  梁先生首先说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人应该“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四个方面可概括为:睹其变化乐、奋斗前行乐、竞争得胜乐、杜绝游思乐。(加点字多媒体呈现)

  (3)请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教师可以自己的教育快乐观证明职业是有趣味的:“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了我一片宁静的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袭自然的情感。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

  三、拓展延伸

  请结同学们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11

  一、设计说明:

  《敬业与乐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它首先是一篇主旨鲜明,层次清楚的议论文,其次它还是一篇语言通俗,文短意长的演讲稿。因为文章的这些特点就注定了它在本单元中甚至整个初三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议论文,学生在八年级上册书中接触了一个单元,对议论文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已经开始学习写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无论从学生的阅读还是写作来看,学生对议论文掌握得情况都不容乐观,因此学好这一单元的文章,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并学会使用议论文体是至关重要的。而本篇与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无论在议论的层次、结构还是方法等方面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本单元共有六篇文章,其中包括三篇演讲稿,一篇悼词,综合性学习也要求学生学写演讲稿,并且进行演讲。由此可以看出,体会演讲稿的特点,把握演讲的技巧,学习写演讲稿,学会演讲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而本文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也是演讲的特点和技巧体现得很明显的一篇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渗透演讲的相关知识,无论对于本单元后面的几篇课文的教学,还是进行综合性学习都是大有帮助的。根据以上这些,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1、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体会并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熏陶。2、学习本文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3、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和格言。4、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演讲特点。目标设计好了,整节课的思路也就变得清晰了。在解决了字词,理顺这篇文章写作思路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对议论文知识的领悟和演讲特点的体会上。但是怎样能让学生和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呢?如果教师生搬硬套地讲,就会在无形中抹杀这篇文章的深刻意蕴,更会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恐怕学到的也会寥寥无几。思量再三之后,我把目光索定在文章2-5段的教学上,因为这一部分论证层次清楚,论据充足,论证方法灵活,演讲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把这一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巧妙地使用论证方法为自己阐述的论点服务的,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演讲的特色。并且以此为引子,引导学生总结读书的方法,来自学课文的其他段落。这样以来,即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又能让他们活泼主动地发展,还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除此之外,为做到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丰富积累与能力培养并举,我还设计了一些精彩的环节,如“看看这些可敬的人”“挑战权威”“背诵大比拼”“畅所欲言”“互送书签”等,通过创设情境,在自觉不自觉当中将学生学习引向高潮,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谈话: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正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抉择,你会选择哪种职业呢?

  生1:我想当一名医生,因为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许多病人的痛苦,挽救许多病人的生命。

  生2:我想当一名画家,因为我喜欢画画,我想用我的笔描绘出五彩的世界。

  生3:我想当一名慈善家,把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使他们过上向我们一样幸福无忧的生活。

  ……

  师:看来同学们的理想都非常的远大,今天我们一起去聆听梁启超先生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敬业与乐业》(板书课题)虽然时隔七十多年但想必同样会给同学们许多启示。

  (点评: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为落实这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打下基础。简单地对这篇文章演讲对象进行介绍,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简介作者:走近梁启超(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补充)。

  师: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查到的梁启超的信息?

  生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生2:他是清光绪举人。

  生3:他和康有为领导的变法,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

  师:是啊,他不仅是一个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个学者,他的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诸多领域。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呢。

  生合: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点评:通过作者简介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作者产生亲近、敬佩之情,这对学生走进这篇演讲稿,理解作者演讲的目的,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出示学习目标:

  师:了解了本文的作者后,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大屏幕)

  学生齐读。

  (点评: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能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把你预习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你能读准下列字音吗?(出示大屏幕)

  请一名学生领读(一词读两遍)

  师:看看这些字和音,哪个字的音容易读错?

  生1:“强聒不舍”的“聒”。

  师:“聒“什么意思?

  生:罗嗦

  师:用什么罗嗦?

  生:嘴

  师:对用舌头说话,说得人耳朵都生茧子了,就是“聒”

  生:中国的汉字真是有意思。

  师:还有哪个字难读?

  生2:“容赦”的“赦”

  师:他容易读成什么?

  生:“赫”

  师:有反文读“shè”

  师:哪个字容易写错?

  生3:“亵渎”的“亵”

  师:怎样才不容易写错?

  生4:把这个字分分家,“执”把“衣”拆开了,就是“亵”

  师:很不错

  生5:“心无旁骛”的“骛”

  生6:不要把下面的 “马”写成“鸟”

  生7:也不要把上面的“矛”少写一撇。

  2、解释词语的含义:(大屏幕出示)

  师:你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学生逐一解释所出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3、回答预习问题: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作者以敬业、乐业为话题,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1:先说“有业之必要“然后再说“敬业”“乐业”。

  生2:中心论点在文中第一段最后:“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师:“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

  生3: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师:这篇文章层次清楚,说理透彻,以敬业乐业为论题,首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然后从有业、敬业、乐业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点评:字词教学采取通过学生互动的形式能使学生对易错的字音、字形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针对这篇文章层次结构比较清楚的特点,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写作顺序,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五)整体感知: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寻找什么是业,什么是敬业,什么又是乐业?

  生1:业就是职业,正当的职业,我是在第五自然段第一行“人人都要有正当的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生2:“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这句话不正好证明了作者所说的业,不光有职业,凡是劳作都是业,包括没有正式职业的人,比如说家庭主妇。

  生3:第五自然段倒数第二行说“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也就是说作者所说的业应当还包括。

  生4:“凡可以名为一件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说明作者认为只要是认真地做一件事情就是业。

  师: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集思广益我们的答案就完整而且准确了。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能够从作者写敬业这一部分找到有关于业的阐述,更是难得。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所说的业不仅仅指的是职业,他认为凡是做事情都是业。学生也属于梁启超所说的业的范畴。那什么是敬业呢?

  生5:“主一无适便是敬”

  师: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5: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

  师:你从那知道的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生5:课下注释。

  师:很不错。其他同学还找到别的句子了吗?

  生6:“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就是敬业吗?

  生6:专心致志,一点私心杂念也没有,就是敬。

  师:对,这就是成语“心无旁骛”的意思。

  生7:老师,我觉得46页第六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写“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也是为了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这个观点。

  师:真不简单,还会通过寻找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大总统“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这两个事例正说明敬业的含义,认认真真地做事情,正正经经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是敬业。

  生8:老师,我觉得第七自然段中说的“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这也是在阐述敬业的含义。

  师:是啊,文章的六、七自然段作者都在论述敬业的重要性,阐述敬业的含义的句子当然俯拾即是,可见作者的论述是针对性是相当明确的,中心也很清楚。那什么又是乐业呢?

  生:乐业就是能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领略到趣味。

  师:综合上面同学们的交流,我们不难看出,正像作者再最后一段总结的那样“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作者所说的“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吗?

  生1:能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并且能全心全意、心无旁骛的投入到自己所做的工作中。

  生2:还应该能从中发现乐趣。

  师:哪位同学能说得更完整一些。(学生思考了片刻)

  生3:对于任何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都能够全心全意地去做,并能在专心做得过程当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地步。(学生鼓掌)

  师:简直阐述得太完美了。

  (点评:在理顺文章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什么是有业、什么是敬业、什么是乐业,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一步的了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作者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课文做准备。)

  (六)深入探究:

  1、学习2-5自然段:

  师:初读课文时,老师首先就被课文前半部分吸引住了,猜猜吸引老师的原因?

  生1:因为引用了孔子的话。

  师(点点头):什么话?

  学生齐读:“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师:你们理解这两话的意思吗?

  生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意思是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生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意思是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师:这两种懒人即使是大圣人孔子碰见了他们也没有办法,看来真是无药可医,我相信咱们班没有这样的人。再猜猜老师还有没有其他的理由?

  生4:因为这一部分举出了唐朝百丈禅师的例子。

  师(点点头又摇摇头):不完全是。再猜不出来了?(出示大屏幕: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2-5自然段,体会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有业之必要的?揣摩作者演讲这几段时的语气)

  生5:我认为这一部分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说明无业的害处,这应该属于从反面论证,而举百丈禅师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世界上还有以有业为重的人,这是从正面进行事实论证,一反一正,说明的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人都要有正当的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因而是正反对比论证。(学生鼓掌)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生6:我认为老师喜欢这一部分的原因之一还应该是这一部分的结构。这一部分作者先提出要说的问题,然后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一步一步地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照应开头,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行文非常严密。

  师:非常不错,我不得不佩服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这篇文章是一篇演讲,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7:坚定有力

  生8:比较激昂

  生9:比较有鼓动性、教育性

  师:真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出示第4自然段百丈禅师的事例)这一部分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10:略舒缓,好像和别人说话一样。

  师:其实不光第四自然段应该用略舒缓的语气来读,第三自然段也应用这种语气来读。看原本很生僻的名言,经梁启超一解释竟变得通俗易懂,甚至有些诙谐了,这其实就是本篇演讲的一个特色:引用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练习朗读,指名读,学生点评。

  (点评:根据本文在这一单元的重要位置和文体的特点,上本堂课应把重点放在体会作者怎样运用论证方法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而体会演讲的特点也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论证方法的得当之处,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演讲的特点,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会收获很多。)

  2、学习课文剩余部分。

  师: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学习2-5段的方法。

  生:边读边体会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怎样一步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演讲的特点。

  师:(出示大屏幕)用刚才的读书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剩余部分,体会作者论证方法的运用和演讲的特点,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部分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最喜欢第六自然段,因为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然后又紧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师:从论证方法和演讲特点两方面来阐述自己喜欢的原因,非常不错。那读读吧!(学生读)你是怎么把握读得语气的?

  生:我认为有些坚定,因为是给别人讲道理吗,还应有一点语重心长,因为解释得比较浅显。

  师:把握得非常好,谁也喜欢第六段的内容?

  生:作者在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时,并举了“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于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作者所说的天地间的第一等人呢?

  生:独臂英雄丁晓兵,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20多年如一日的旅行当一名举人的责任,他是个真正的英雄。

  生:同样也是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10年时间排除各类炸弹1.5万余枚,用自己的性命安危换来他人的幸福。(教师出示大屏幕,展示其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的人的照片和事迹。让学生看看这些可敬的人)

  师:其实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无数无数,只不过他们平凡的我们都不认识他们而已,但是他们的人生是不平凡的。看了听了这些人的事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职业没有高低贵*之分,只要你认真去努力了,就会实现人生的价值。

  生:我发现这些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敬业、乐业。

  师:说得真是好极了,如果同学们都能明白这一点老师就知足了。还有没有同学继续起来交流?

  生: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我觉得举例和引用自然结合才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喜欢这一段的原因。

  师:说得真好,那你也给大家朗读一下吧。(学生朗读)读得怎么样?

  生:很到位。

  师:那文中引用的名言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有没有同学起来继续交流的?

  生: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我认为这一段写得也比较不错。

  师:这一段还有哪些方面写得也比较不错?

  生:这段的开头和听众进行交流,无形中拉近了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

  生:还用到了一些问句子。

  师:问句子?

  生:反问句。

  师:这些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生:引起听众的思考。

  师:文中其他地方还有没有这种问句子?

  生:第六自然段“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应属于设问。

  师:那这里用设问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引起听众注意。

  生:我认为是引起了下文,因为下文就按照为什么敬,怎样敬来写得。

  生:第七自然段第一句也是设问。

  师:那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本篇文章演讲的特点?(学生边总结大屏幕边出示本篇演讲的特点:①引用名言后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②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③结合演讲情境,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交流④通过设问、反问引出要阐述的问题,引起听众的思考和注意)

  (点评:总结学习2-5段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剩下的段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交流,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演讲的特点和议论的方法掌握得更透彻,并且在时机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七)课堂练习:

  1、背诵大比拼:

  师: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请同学们在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的基础上,积累书中的名人名言或格言或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吧。(具体比赛要求见大屏幕,学生进行背诵比赛)同学们记忆力太好了,有的同学在2分钟之内能背上5个句子,真是不简单。“腹有诗书气自华”吗,平时也要多读书,多注意积累,积累多了,文采自然而然就好了。

  (点评:语文学科本来就是一门通过长期积累才能有所收获的学科,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就离不开积累。本文引用的名人名言和格言将近10处,而且切近学生实际的富含哲理的句子也很多,无论从积累的角度还是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来说,都应该让学生多备一些,多掌握一些。)

  2、仿句练习:

  师:文章的第8自然段写得也很有意思,我在平日的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工作好苦呀!”这样的埋怨声,你经常会听到什么样的牢骚。请以“学习好苦呀!”或“凡学习都是有趣味的”的句式为开头,续写一段话,可以仿照第8自然段的句式。

  生:“学习好苦啊!”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是哪个学生都会常挂在口边的。但我要问他:“学习苦,难道不学习就不苦吗?”今天老师扯着嗓子来给我们讲课,我们竖着耳朵来听,干什么都受约束,有些同学就觉得我们真是活得太苦了;那反过来,倘若我们什么不做,整天吃饱了睡,睡饱了吃,无所事事,难道就不苦吗?

  师:是啊,既然非得学,又不能不学,那为什么不把它学好呢?有没有同学仿照第二个例句写得呢?

  生:凡学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坚持下去,趣味自然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学业,总有许多奥妙、规律、方法可寻,只要能潜心搜索,看它显现,为我所用,最为得意有味。第二,要想学有所成,离不了奋斗;一步步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增加。第三,学习,常常要和其他的同学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样,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当你专心致志学习时,会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点评:设计这一环节,一是为了锻炼学生组织语言、模仿造句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对学习有个正确的认识,为下一环节作好准备。)

  (八)总结提高: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已经领悟了梁启超先生演讲的真谛并深受他的感染,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呢?

  生:有人曾经把“学海无涯苦作舟”改成了“学海无涯乐作舟”我认为只要你能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对待学习,并从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就一定会觉得学习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师:今天通过学习本文你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吗?

  生:希望大家能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乐学,好学。

  师:(点点头)如果将来有一天,你踏上了工作岗位,并没有如己所愿,从事自己理想的工作,那你怎么办?

  生: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努力,就会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生:是金子无论在哪儿都会发光的。

  师:那老师就借这位同学所言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变成金子,将来都能放射夺目光彩。把你学完本文感触最深的话写在书签上,送给你最想送的同学和他一起共勉吧。(写好的同学先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然后再赠送给同学)

  (点评: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总结所达到的教育目的远远超出了文本本身,学生自做书签赠于同学,形式新颖,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收到的教育效果更明显。)

  (九)质疑问难:

  师: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张载也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所有的新发明、新学说的出现都是建立在怀疑的基础上的,你敢大胆地挑战课本、挑战权威,对文中作者的观点大胆质疑吗?

  生:我认为职业还是有高低之分的,科学家为这个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怎么能与普通工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一样呢?

  (点评:锻炼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具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要把它弄明白的习惯,此题也是对课文内容更深一步地挖掘。)

  (十)作业:

  师:问题提得好极了,梁启超进行这次演讲的时候,是受到当时时代的限制,在当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观点有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作用,但在现在看来,肯定有些思想已经不适时宜,这也就是我们的作业:写篇辩论稿,要求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并用充足的论据使自己的观点站住脚,也可以查找对方的漏洞,千方百计地推倒对方的观点,注意要用到本节课学到的议论方法。准备下节课进行辩论。(论题:职业没有高低贵*之分,它们的价值等同。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下课。(点评:设计这样一项作业,一则是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另外一个也是学以致用。辩论稿本身就必须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过程严密,才能让人无懈可击。能够写好它,就等于掌握了议论文的要害。再加上下节课的辩论环节,无疑会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辨证思维能力。)

《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 篇12

  教案:精品教案《敬业与乐业》-教案作者:教书育人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教案’精品教案敬业与乐业。

  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的分析可落在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教、学具小黑板

  课前学习:

  收集有关敬业、乐业的名言警句、历史故事、作者资料,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了解议论文和演讲词的基础知识并制作小卡片。

  课堂学习:

  一:知识抢答,激趣导入

  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有秩序地进行知识抢答。

  师: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可见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积累工作,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读梁启超的文章,学学如何才能做到"敬业乐业"。一生作主持人,简单宣布抢答规则后提问。问题:

  ①回顾我们所学的历史,请你谈谈对梁启超的了解。(其他同学补充)

  ②凭记忆说出文中你认为重要或较难的生字词,标出音、形、义。

  ③你知道哪些有关"敬业"、"乐业"的名言警句或历史故事?

  ④议论文包括哪三要素?有哪些论证方法?

  二、解题,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注意者,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被成为"新文体"。文编《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教案《‘教案’精品教案敬业与乐业》。

  三:预习展示

  1请展示出你最满意的一项预习成果。交流展示(明确:梁启超、生字词、体裁、课外相关积累。)

  四、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1)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

  (2)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

  (3)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4)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者总括:9段文字,按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文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学生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第8段,论述"要乐业"。

  第9段,归结全文

  第2课时

  ①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一:背诵导入:

  1背诵作者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具体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材料

  1合作: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引用的名人名言和所举的例子。

  2探究: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言

  3小结:所选材料都是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例如]:论证"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时,引用孔子与百丈禅师的话;论证"要敬业"时,引用朱熹对敬业的解释,引用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明确:

  [引用的作用]: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引用的要求]:要引用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像名人名言,人们都认可的道理和真理、定理等。

  三:合作交流,揣摩语言:

  1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的论述:

  ①勾画出最能引发你感受的语句加以揣摩。

  ②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勾画、交流

  ②请根据自己理解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个理由;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②你能从身边发现一两个"天地间第一等人"吗?

  2小结:这是一篇演讲,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因此演讲时多用口语,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富于表现力与感染力。因清朝末年的书面语为文言文,所以本文在当时仍算运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语,当然现在同学们难以感受其口语化也是在所难免。

  四:课外延伸

  语文活动--小小演讲台

  以"敬业"或"乐业"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论据有力,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准备、演讲

  课后学习:

  整理修改你自己(或别人)的演讲稿,誊写到小作文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