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阅读试题的答案

2023-08-10

《蝈蝈》阅读试题的答案 篇1

  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在平时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为提高同学们阅读能力,这篇《蝈蝈》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

  蝈 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蜩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了吗?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意蒙咙,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只是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9、本文的主体部分,从蝈蝈的( )写到( )再写到( ),从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3分)

  20、这篇文章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来叙说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2分)

  21、品读文章第一段,说说你抓住了哪些词语来理解内容,感受情感。2分

  22、研读文章内容,写出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的最具情感表现力的两句话。2分

  23、阅读文章的结尾,你认为蝈蝈是“逃走”的吗?说说理由。3分

  24、体味这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2分

  蝈蝈 答案

  19不叫、再叫、不停地叫

  20.以时间为顺序,蝈蝈为线索

  21、拳头大小的笼子、不安地爬、可怜巴巴、呼唤、祈求

  22.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

  23.不是,是白发老人放走的,因为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24.作者意在启发我们要与动物和谐共处,要与自然和谐共存。

《蝈蝈》阅读试题的答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蝈蝈》阅读试题的答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悟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意。

  2、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炼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充分的与文本交流。

  2、通过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的意识和情感,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利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的意识和情感,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存。

  难点:

  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感受课文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激发兴趣

  1、多媒体显示“蝈蝈”的一些图片。

  2、激趣对话: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昆虫吗?谁来谈谈你对它的了解?

  3、多媒体出示有关蝈蝈的资料,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本文围绕什么来写?根据这条线索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反馈,检查自读情况。

  三、研读文本    深化主题

  1、根据下表(多媒体显示)的提示,细读课文,在书上做圈点批注,并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不叫的蝈蝈 叫个不停的蝈蝈 逃走 人物形象 主旨

  第一天 第二天白天 第二天晚上 以后的日子 一天晚上 第二天早上  

  蝈蝈       

  人物描写 孩子        

  爸爸       

  爷爷        

  2、小组根据蝈蝈的表现及人物的态度分析讨论“人物形象”和“主旨”两栏,推出发言人。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爷爷:善良、慈祥、热爱生活、充满童心、关爱生命。  孩子:单纯、可爱、纯洁、善良、关心小动物。  主旨:关注生命,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四、回归文本    质疑探究

  1、同一小组的同学交换你们在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同组能解决的组内解决, 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录,等会儿在班上交流。

  可能出现的问题(多媒体显示):

  ①为什么蝈蝈初来时不叫?(多种理解,言之有理即可。没兴趣呀,害怕呀,伤心啦都行)

  ②第一段末写“它呼唤、祈求着什么?”它会呼唤,祈求什么呢?(同伴、恢复自由)

  ③为什么后来蝈蝈叫个不停?(言之成理可)

  ④从18、19段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孩子们对蝈蝈的理解同情)

  ⑤爷爷为什么“叹息”?(也许为儿子“烦”而无赖,也许是对孙子的话有了感触,不得不忍痛割爱。)

  ⑥蝈蝈到底是怎么走的?说说你的理由。

  2、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    和谐共处

  1、本文故事情节简单,篇幅短小,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可令人遗憾的是,很有些人以自己是地球的统治者自居,无视动物的生命,不了解它们存在的价值,使许多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时至今日,一些残杀野生动物的的罪行还是屡禁不止。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逗。人类的野蛮行为已经不同程度的得到了自然的“回报”,你知道哪些残害野生动物的行为,能说说这些行为带来的危害吗?(同时多媒体课件出示)

  大量捕蛇——鼠害

  捕食青蛙——虫害

  捕杀鸟类——虫害、蝗灾

  食野生动物——非典

  ……

  2、其实,人类的的魔爪远非仅伸向动物,植物又何尝幸免于难?大量森林,草皮等植被的破坏,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土地沙化、黄沙肆虐,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警钟长鸣啊,我们怎么能不清醒?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地球生态,这是人类的共同责任。时下,全世界的有识之士正不断地奔走呼告,并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在保护动植物,保护着地球,保护人类的未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你,将怎么做呢?(多媒体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作答)新课标第一网

  六、课堂小结    巩固提高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多媒体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作答(也许是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也许是懂得了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也许是更加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当鼓励学生积极加入环保行。

  七、课外练笔(多媒体课件出示)

  写一个有关小动物的片段,可以是对它的外形、动作、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可以是你和它之间发生的简短故事、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八、板书设计

  不叫→叫→叫不停           关注生命

  (失去自由、悲伤、孤独)    关爱动物蝈蝈                                

  咬破笼子逃走?            与动物和

  (放生)                 谐相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