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测试

2023-07-23

课外阅读测试 篇1

  我的母亲

  丰子恺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照片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看看我母亲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母亲生前没有摄影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形液和定影液,把我的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村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身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个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除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肖( )像 ②沸( )翻盈天 ③训诲( ) ④瞻( )望

  2、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是什么?

  3、第一段中母亲的照片“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中的“一向”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4、第三段中作者哪四方面写出了母亲座位的不舒服?(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① ②

  ③ ④

  5、母亲的座位既然如此不舒服,那她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

  6、第四段开头写到“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其中“丁艰”一词是书面语,指遭到父母的丧事。我们在初中课本里学过哪一篇文章也写到作者祖母去世,父亲奔丧回家这一情节?

  7、第五段结尾“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中“四班人”都是指哪些人?(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① ②

  ③ ④

  8、第六段中两次描写了母亲,当作者临行时,先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后写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为什么当作者放假归来时,描写顺序却相反呢?

  9、第七段中“唯假期归省”与鲁迅的《社戏》中“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两句中的“归省”意思相同。写出这个词的意思。

  10、第九段引用的陶渊明诗句“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是说明人在年轻时容易犯什么毛病?(答案不得超过10个字)

  11、“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是深深印在作者脑海中的母亲的形象,这句话贯串全文,重复十次,可见其重要性。结合全文,分析概括出这句话所体现的母亲的性格特点。

  12、本文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我们在初中课本中还学过一篇这样的文章。写出这篇课文的作者和题目。(2分)

  ①作者 ②题目

  我的母亲

  ①“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了吧!”

  ②“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③“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④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不顾忌地流下来。

  ⑤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⑥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骂,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⑦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气力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⑧跑东家,串西家,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淌有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⑨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医好娘我的脚。由于没钱住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还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食费啊!

  ⑩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11)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12)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的照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13)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1、本文采用的主要记叙顺序是

  2、本文第⑧段画线部分的“哪个誓言”指的是什么内容?

  3、本文第②段画线句子“多挺一挺,咬咬牙”表现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她把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什么?

  4、本文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简炼准确的词语分别写出这三次流泪的不同。

  第一次流出的是 泪。

  第二次流出的是 泪。

  第三次流出的是 泪。

  5、概括指出本文主要选取了什么材料来歌颂母亲的?

课外阅读测试 篇2

  我很喜看马戏:狮子会叠罗汉,老虎会跳火圈,海狗用它的嘴尖摇摇晃晃地顶着圆滚滚的皮球,狗熊架着眼镜,衔着烟斗,悠然自得地骑它的自行车……那些习惯于大自然野性生活的走兽,在人的指挥下,竟然变得如此的精乖伶俐,这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么?

  当然,这①都是驯兽师们对野性难驯的走兽不惮辛苦、循循善诱的结果。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这②就是作为驯兽师必须首先具备的一条信念:兽性是可以克服的,常态是可以改变的。这③是前提,只有具备这种信念,驯兽师们才会(1)到对走兽的训练是一种有效劳动,也只有如此,才会产生一种力量支持他们甘于作不懈的努力。

  由此我联想到:犯难与驯兽,二者是有其相通之处的。

  难,与张牙舞爪的走兽一样,有一副凛然不可以侵犯的外貌,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会形成一种看似"摸不得"的常态。要运水上高山,这是难事,因为"水往低流"是一种常态;以一当十,这也是难事,因为"寡不敌众"也是一种常态;移山填海更是难事,因为巍峨如山、浩瀚如海,人人对它已形成一种"永恒不变"的观念了。……但是,在我们移山填海、摧枯拉朽的伟大时代里,祖国的四面八方,却出现过很多一反其常态的奇迹啊!

  奇迹出于人们勇于犯难,而人们之所以勇于犯难,乃是因为首先知道难之所在,具备了"常态可以改变"的信念。如果缺少这条信念,没有科学的分析,干劲就无从形成,困难就只能永远是一种"常态"。

  我们的祖先把烈马(2)为(3),把它们从森林驱使到人类的马车前面,把野火引进人类的炉灶当中,把兽类改变为牲畜,为人民的生活上(4)……我们的革命先辈,赤手空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终于粉碎了镣铐牢狱,拿下了大好江山。

  …这一切,都说明了并无永恒不变的事物,只要我们善于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善于把干劲和科学分析精神相结合,勇往直前,一切困难都将会在我们面前低下头来。

  鲁迅先生说得好:"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掘井泉的。"要认定事物的可变性,要勇于和善于改变困难的"常态"!

  1.选词填空。(4分)

  ①横线(l)中应该入的词是:

  A意识B.体会C.认识D.了解

  ②横线(2)中应填入的词是:

  A训练8.驯服C.培养D.驯化

  ③横线(3)中应慎久的词是: A.好马B.普通马C.农用马D良驹

  ④横线(4)中应填入的是: A效力B.效忠C.效劳D.服务

  2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三个"这"字分别指代什么?(3分)

  答:①第一个"这"指代: ②第二个"这"指代: ③第三个"这"指代: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犯难"一词,通常的意义是什么?而在此文中的意义又是什么?第四自然段中加引号的"常态"的含义是什么?(5分) 答:

  4.第三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类似的情况很多。试按"要…… ,因为…"这一格式,仿写一句,要与文中前后意思一致。(3分) 例:要标新立异,这是难事,因为"因循守旧"是一种常态。

  答:

  5.从全文来看,第一自然段描写马戏有什么作用?最后一个自然段,引用鲁迅的名言,又有什么作用?(5分)

  6.这篇文章所论证的道理是什么?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么?(5分) 答:

  答案: 1.①A②D③D④C(各1分) 2.(1)指代"第一段马戏表演的情景"(1分) ②指代"非常重要的一点"或"一点"。(1分) ③指代"首先具备兽性是可以克服的,常态是可以改变的信念。"(l分) 3①为难(l分)②克服(战胜)困难(2分) ③(困难)将会永远存在,无法改变它(2分) 4.按格式相仿、意思一致、表述简洁评分,三者均符合结满 分,其余酌情扣分(共3分) 5.①巧妙地引出论题(2分)②以此论证观点(1分),希望读者勇于改变困难的"常态"。(2分) 6.①道理:常态可以改变(2分)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启理论证(各1分,共3分)

课外阅读测试 篇3

  香蕉又名甘蕉,属芭蕉科植物。它果肉甜软,风味芳香,深受人们A_,是著名的岭南四大佳果之一。

  香蕉不仅甘香可口,而且营养十分全面、丰富,从营养价值来看可称水果之王。营养化学的实验研究证明,香蕉所含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分别是苹果的3倍5倍7倍;葫萝卜素和铁含量分别是苹果的3倍;磷的含量是苹果的4倍,而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高达苹果的6倍。英国谚语说:"每天吃一个苹果,不用找医生。"说的是多吃苹果有益健康;但是营养成分与香蕉一比,苹果就_B了。香蕉也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能供给人体活动的能量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现今非洲、亚洲一些热带地区,人们常年以生、熟香蕉为食,体格普遍健壮。

  ①香蕉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②明代《本草纲目》说甘蕉"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止渴润肺。"③《本草本原》说它"止渴润肺,解酒,清脾滑肠,牌火盛者食之反能止泻止痢。"④民间用香蕉根、茎、叶捣烂绞汁外用治牙痛、市肿,用香蕉花治"心痹病"。⑤国人一向把香蕉当作止咳润肺,治便秘、痔疮出血,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的食疗佳品。

  在外国,也早已有人进行用香蕉治疗疾病的研究。美国迈尔斯和罗斯医生研究证明香蕉食疗法可以限制摄取含氮素的成分,减轻肾脏的负担,是肾脏病人的理想食品。美国爱德医生还用香蕉和牛奶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做成一种完全营养的食物,治愈了儿童的败血病。

  香蕉易手栽培,产量高。岭南香蕉不仅种植面广,而且常年结果,四季不断。为了你的健康,诸多食用香蕉。

  1、为文段中A、B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分)

  A:_a喜欢b喜悦C喜爱d喜好 B:_a原形毕露b不言而喻c是非分明 d相形见绌

  2.为全文划分段落层次(标在原文),并概括段意。(4分) 答:

  3、第二自然段用什么材料说明香蕉"营养十分全面、丰富"?请分别从营养"全面"和"丰富"两个方面概括有关材料的内容。(6分)

  答:(1)说它营养"全面",是因为______ (2)说它营养"丰富",是因为_____

  4、第二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3分) 答:

  5.按第三自然段的语句顺序划分层次,解析说明顺序,选择恰当的一项。(2分) A.1/2345;由概括说明到具体说明。 B、12/345;由原因说到结果。

  C.①234/5;从古代说到现代。 D.1/234/⑤;由几种价值说到多种价值。

  6.选出对文段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3分)

  A、香蕉甘香可口,营养全面而丰富。 B、香蕉治愈了儿童的败血病。

  C、多吃香蕉和苹果,均有益健康。 D、古今中外的人们都重视香蕉的药用价值。

  [参考答案] l、A c B d 2.①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说明香蕉甘香可口。

  ②第二自然段为第二段。说明香蕉的营养价值。 ③第三、四自然段为第三段。说明香蕉的药用价值。 ④最后一段为第四段。说明香蕉易栽高产。 3、(1)香蕉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胡萝卜素、铁、磷、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 (2)香蕉不仅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而且各种成分的含量比其他水果高。

  4、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5、A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