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2023-07-19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1

  《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试题】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 的处境,下阕写梅花 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参考答案】

  1、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高洁坚贞的品质(意思对即可)

  2、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4、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周敦颐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所表明的一样,作者也是以梅花自喻。

  5、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6、 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7、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正面描写)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环境烘托)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8、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阅读练习三

  ⑴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⑵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寂寞、苦闷、凄清(2分,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

  (2)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2分)

  【解析】

  第(1)小题考查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梅花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渲染了一种寂寞的氛围。已是黄昏独自愁描写的是苦闷而凄清的氛围。

  第(2)小题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

  【作者简介】

  陆游(1120xx年1220xx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译文】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2

  教学目标:

  1 、把握诗歌赏读方法;

  2 、学习咏物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赏析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及炼字;

  教学难点:对背景的把握,咏梅与自咏之间的关联;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敦颐《爱莲说》

  二、介绍诗歌赏读方法:意读、情读、美读;

  学生集体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词意,达到意读目标。

  分析内容:

  (1) 上片写梅愁:梅生长的环境,荒寒寂寥,凄苦困厄;

  (2) 下片咏梅品:以群芳反衬,凌寒先发,傲然卓立。

  表现手法及炼字的赏析。

  三、情读

  咏物词的特点:托物言志。言志应知人论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上片:所遇之世: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喻着作者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政治打击;

  下片:生平品质: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功,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成泥成尘,香犹如故,凸现了作者即使粉身碎骨也还是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咏梅是自咏,梅花是作者自我写照,人格化身。

  四、美读:学生能读出美感。

  古典诗词,贵在凝练,贵在意境,贵在寄托。本词妙在凝练而圆熟的语言,超群脱俗,独标一格。从屈原《橘颂》开始,就有以贞木劲草比拟正人直士,借佳卉幽芳歌颂高风亮节的优良传统,《卜算子》完美地继承、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

  五、比较阅读。

  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比较《卜算子 咏梅》和《山园小梅》各得其妙,各妙在何处?学生探讨。

  总结:梅以韵胜,以格高。林逋所重,在其韵;放翁所重,在其格。

  六、课后作业。搜集咏梅诗句,写一则关于中国梅文化的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可根据学生回答适当调整)

  忧国伤时 托物 写梅愁:荒寒寂寥,凄苦困厄(烘托映衬)

  明志———咏梅

  坚贞自守 言志 咏梅品:凌寒先发,傲然卓立(以群芳反衬)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认知: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情感:初步感受梅花的美好品格。

  重点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 理解“梅花”的隐含之意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去预习这篇课文,谁能把自己的预习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不同,因而,其预习的所想获得的知识也必然有各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预习,允许学生获取各种与课文有关的知识,不做硬性规定。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而且有利于加快效率,理解的时程。)

  二、激趣导入新课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因为你们都愿意做学习的小主人了。老师也想把自己的预习成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可以吗?

  师范背课文。

  三、自由读课文

  1、让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要求读得正确。

  四、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划出你已理解的语句。

  2、指名读句子。

  3、激趣:这节课,教师要让位于同学,请会的小朋友讲给大家听。

  面对这些语句,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呢?

  4、指名回答,介绍自己的方法

  (1)读

  (2)说

  (3)画

  5、自由准备(也可和相同观点的小朋友讨论)

  6、大组交流

  (1)希望你不仅要读出来,还要让听的人听出来。听出来了吗?现在请听出来的小朋友向自由提问。

  (2)请你说一说自己的作画意图。

  (3)谁能看着图画,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啊!

  (4)联系这首词的创作原因,以及作者的生平,想一想:

  这梅花仅仅是梅花吗?还隐含着什么?

  a.梅花代表英雄人物b.代表无数革命先烈

  c.代表许多有骨气,有气节的人。

  7、激情

  别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化。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有了这样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情感,同学们一定能把这首诗读得声情并茂,自己试一试。

  指名朗读

  9、指导背诵

  自己默这首诗,用什么方法都可以,看谁背得快。

  (1)检查背诵,可自荐,也可小组推荐。

  (2)背诵后还要简要地说出方法

  a.抓重点。

  b.回忆层次

  c.凭借板书

  d.熟读成诵

  10、配乐齐诵

  五、课后拓展

  你给自己设计什么样的作业?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作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讲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画,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主席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主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的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画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梅花一起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主席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递送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到“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手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之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

  3、配乐欣赏著名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主要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1、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2、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3、写出赞美自然界景物的文字。

  二、过程方法:

  1、积极调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和积蓄的情感,参与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2、利用学生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辅助学生学习。

  3、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三、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能想象画面,赏析文字。

  四、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了解梅花吗?学生交流对梅花的认识。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

  2、毛泽东同志真是一个豪迈、浪漫和富于激情的伟人,一场雪,就有一种英姿勃发的气概;一枝梅,更有笑傲江湖的情怀。

  3、1962年春天,他看到迎寒怒放的梅花,写了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在这里,词牌名是?题目是?“咏”就是用诗词等来叙述的意思,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1)毛主席眼中的梅花是怎样的呢?他是怎样赞美梅花的呢?请大家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体会。

  (2)读着这首词,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感受到的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指名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3)指名诵读:提句读停顿、声调变化和感情扬抑的要求。

  (4)齐读。

  2、精读感悟

  (1)、再读,体会梅花具有怎样的品格?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谈议

  (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4)、如果说梅花是一种精神,你觉得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如果说梅花是一个人,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能否举例谈谈?

  3、品读赏析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想一想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如果梅花有表情,这时是怎样的表情?如果梅花会说话,这时会说些什么呢?(体会无私、高尚)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

  1、再次凝视这首词,不觉暗香盈袖,如此佳作,老师想找个人再次朗诵这首词,而且连上陆游的词一并朗诵,听完后告诉我你更喜欢哪一首词,为什么?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学生交流后,板书: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毛主席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梅花都在冬天开放。但是,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而毛主席词中是“花技俏”。

  同学们,毛主席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毛主席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4、介绍毛主席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主席在广州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听了这段话,你又知道了什么?毛主席为什么写这首词?(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不要被困难吓倒。同时,也表明了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5、小结。毛主席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毛主席巧妙地用陆游词的原韵,写下了这首词,鼓励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其实梅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种梅、赏梅、画梅、写梅,自古以来,留下了许多歌咏梅花的诗词名句,你知道哪些?能否背几句?

  (五)写一写

  1、大自然中的一切景物都可以入诗入文,我们没个人也都有自己最钟爱的景象,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心中的最爱吧!

  2、最后,我想以一首诗来结束这堂课,并表达我对大家的真心祝愿:

  咏梅

  读陆游、毛泽东咏梅词而写之。

  孤苦高傲陆放翁,

  豪迈乐观毛泽东。

  同是挥毫赞梅花,

  古往今昔殊不同。

  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颂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网上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网上下载的为本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作业:

  1、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2、搜集诗词,为下节课的演唱、朗诵会做准备。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8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它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在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花卉中,毛泽东同志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用过的茶杯、饭碗、烟缸、地毯、笔筒上均可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这一梅花情结,寄寓着一代伟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词《卜算子咏梅》。请同学们拿出学案研读学习目标(生读)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一定能够完成学习目标。

  二、对子同学把全词读流利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完成学案上尝试探究的第1小题,注意要给对方打分。

  师:好,大家读得十分认真。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他读得怎样?大家评评看。(简单评价)

  师:大家谈得不错,另外,要把一首诗词读出感情来,首先要准确理解全词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要理解全词内容,必须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生汇报所查阅的写作背景)

  三、理解并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己联系上下文推想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工具书)再有疑问与小组同学讨论并理解整首词,在弄懂词义的基础上与组内成员合作,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词义对其他组的朗读做出评价。

  (播放课件:出示重点词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参与讨论)

  四、全班展示

  师:刚才我参与了同学们的讨论,大家都非常认真,都在积极地思考,下面就请各位小小朗诵家来向全班展示你们组的设计。(指定一个组来读,其他组结合词义一句一句的进行评价。)如果你评价的有理有据可要给你们组加分啊(学生评价)如果你能比他读的更好也能为你们组加分。

  预设:

  1、“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两句叙述了季节的变化,交代了梅花开放的背景,读时要舒缓些。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看,这里的“春归”“春到”象征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体现了诗人对形势发展的预测和对胜利充满信心。“到”字要重音读,并读出喜悦之情。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悄”。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悬崖上的冰凌,说明天气十分寒冷,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只有梅花还在开放,所以“百丈冰”和“悄”要重读。“悬崖百丈冰”是起衬托作用,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顶着寒风开放的坚强形象,因此我们要把梅花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读出来。“犹”字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读时要用重音,要读出激昂豪放的语气。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两句是说梅花俏丽开放却不想争占春光,她只是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这说明了梅花很谦虚。读时,速度要稍慢,饱含深情。这两句反映了梅花不居功自傲,谦逊伟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要用赞叹的语气读,对“不争春”和“报”进行重音朗读。这里的“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寒冷的冬天,其他花儿都枯萎了,梅花却傲然开放,用她的俏丽装点世界,春天来了,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这时梅花却谢了,但她不伤心,看到山花烂漫的春天,她却笑逐颜开,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真让人感动、赞赏。我们要读出感动敬佩的语气。这里的“山花烂漫”衬托了梅花的胸怀,“笑”写出了梅花的乐观,要读得深情些。那个“笑”字,把梅花写活了,写出了梅花光彩照人的形象。这“笑”,是藐视困难的笑,是苦尽甘来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是功成身退谦逊的笑,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五、合作展示诵读

  师: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理解了词义,下面我们小组再次合作,读出伟人这首词里所蕴含的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情感。

  师:请哪一组自告奋勇来朗诵全词。

  师:从(第一次朗读的组)的两次朗读中,大家看,理解了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后读起来就是不一样。好,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各组展示感情诵读)老师及时评价(你们让老师听到了伟人--,给你们组加3分,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同样给你们组加3分)

  六、盘点收获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击着我们的心灵。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了梅花的气韵、内神美和全词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完成学案上的盘点收获!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师:这首词前面的小序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那么,它和陆游词在内容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异同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预习到学的内容。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9

  教师思考: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佳作。

  《卜算子·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10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感知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过程与方法:学习衬托的手法 ,学会比较赏析。

  知识与能力:结合创作背景赏析,背诵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学习衬托的手法 ,学会比较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上学期的两首词,略微点评,温故为知新做准备。

  二、听范读感知这两首词

  三、自读疏通词语

  卜算子:词牌名 咏梅:题目 咏:用诗词叙述

  犹:还,仍然 俏:俊俏,美好的样子

  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

  寂寞(jimo):孤单冷清 苦:竭力,尽力

  任凭:一任 零落:凋谢

  四、设疑自探

  1、 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2、上片梅怎样盛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3、下片哪些词表现出梅花的形象?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词里用是什么手法?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

  五、解疑合探

  学生诵读、交流赏析后点拨:

  1、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

  百丈冰:寒;

  2、 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

  俏;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

  3、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

  烂漫山花——笑:藐视困难的笑: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4、衬托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 花 烂 漫 (笑) ——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境界美: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六、质疑再探

  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你有什么认识?

  疏通全词大意: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鄹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同学们比较看看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讨论、赏析: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形象。

  低沉孤傲 消沉无奈

  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拨:(相同)1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不同)1、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

  2、 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低沉孤高的。

  七、运用拓展

  比较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

  八、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赏析诗词要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知道“诗言志”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理解背诵该词。

  板书设计: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陆游

  形 象 傲雪俊俏,积极乐观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思想感情 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境 界 气势恢弘,博大高远 狭隘局促,灰暗抑郁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11

  教学目标:

  1 、把握诗歌赏读方法;

  2 、学习咏物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赏析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及炼字;

  教学难点:

  对背景的把握,咏梅与自咏之间的关联;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敦颐《爱莲说》

  二、介绍诗歌赏读方法:意读、情读、美读;

  学生集体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词意,达到意读目标。

  分析内容:

  (1) 上片写梅愁:梅生长的环境,荒寒寂寥,凄苦困厄;

  (2) 下片咏梅品:以群芳反衬,凌寒先发,傲然卓立。

  表现手法及炼字的赏析。

  三、情读

  咏物词的特点:托物言志。言志应知人论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上片:所遇之世: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喻着作者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政治打击;

  下片:生平品质: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功,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成泥成尘,香犹如故,凸现了作者即使粉身碎骨也还是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咏梅是自咏,梅花是作者自我写照,人格化身。

  四、美读:学生能读出美感。

  古典诗词,贵在凝练,贵在意境,贵在寄托。本词妙在凝练而圆熟的语言,超群脱俗,独标一格。从屈原《橘颂》开始,就有以贞木劲草比拟正人直士,借佳卉幽芳歌颂高风亮节的优良传统,《卜算子》完美地继承、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

  五、比较阅读。

  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比较《卜算子 咏梅》和《山园小梅》各得其妙,各妙在何处?学生探讨。

  总结:梅以韵胜,以格高。林逋所重,在其韵;放翁所重,在其格。

  六、课后作业。搜集咏梅诗句,写一则关于中国梅文化的读书笔记。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

  -、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13

  教学目的要求

  认知: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情感:初步感受梅花的美好品格。

  重点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 理解“梅花”的隐含之意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去预习这篇课文,谁能把自己的预习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不同,因而,其预习的所想获得的知识也必然有各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预习,允许学生获取各种与课文有关的知识,不做硬性规定。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而且有利于加快效率,理解的时程。)

  二、激趣导入新课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因为你们都愿意做学习的小主人了。老师也想把自己的预习成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可以吗?

  师范背课文。

  三、自由读课文

  1、让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要求读得正确。

  四、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划出你已理解的语句。

  2、指名读句子。

  3、激趣:这节课,教师要让位于同学,请会的小朋友讲给大家听。

  面对这些语句,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呢?

  4、指名回答,介绍自己的方法

  (1)读

  (2)说

  (3)画

  (我们将学生的“自主”定义为一种尝试性学习,那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因为结论与过程相比应更加看重过程。将多元化、层次化的教学设计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掌有选择权,选择内容,选择学法,通过自由选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5、自由准备(也可和相同观点的小朋友讨论)

  6、大组交流

  (1)希望你不仅要读出来,还要让听的人听出来。听出来了吗?现在请听出来的小朋友向自由提问。

  (2)请你说一说自己的作画意图。

  (3)谁能看着图画,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啊!

  (4)联系这首词的创作原因,以及作者的生平,想一想:

  这梅花仅仅是梅花吗?还隐含着什么?

  a.梅花代表英雄人物b.代表无数革命先烈

  c.代表许多有骨气,有气节的人。

  7、激情

  别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化。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有了这样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情感,同学们一定能把这首诗读得声情并茂,自己试一试。

  指名朗读

  9、指导背诵

  自己默这首诗,用什么方法都可以,看谁背得快。

  (1)检查背诵,可自荐,也可小组推荐。

  (2)背诵后还要简要地说出方法

  a.抓重点。

  b.回忆层次

  c.凭借板书

  d.熟读成诵

  10、配乐齐诵

  五、课后拓展

  你给自己设计什么样的作业?

  (自古以来,作业都是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学生不管有无兴趣,限于教师的权威,都得去做。作为教师应该向“师道尊严”挑战。把布置作业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完后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