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早期阅读《谁是好孩子》

2023-07-24

中班早期阅读《谁是好孩子》 篇1

  活动目标:1、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图画故事中的角色(猴哥哥、猴妹妹、猴弟弟)的不同行为,大胆地表述理解的阅读信息。2、学习认真倾听、大胆猜测、乐于表达,引导幼儿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

  2、猴哥哥、猴妹妹、猴弟弟的头饰各一个,面具、两个桃子。活动过程:一、 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今天,我们去郊游喽!引导幼儿学唱歌曲《郊游》一段。

  郊游是件很开心的事情,有几只小动物手拉手也去郊游了。

  二、分段翻阅大图书,观察理解故事1、教师翻阅大图书第一幅,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观察图二和图三,提问:猴哥哥在做什么?这样做好吗?为什么?你觉得要怎么上车?猴哥哥在车上做了什么?

  小结:猴哥哥的心意是好的,它做哥哥了,帮弟弟妹妹找到了座位,但是它的行为不对,应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坐。

  3、观察图五:猴爷爷上车了,它怎么了? 熊阿姨会怎么说呢?

  4、观察图六和图七:猴哥哥、猴妹妹、猴弟弟看到猴爷爷后市怎么样的?最后是谁让坐了?猴爸爸说谁是好孩子?

  5、最后,猴哥哥为什么要戴上面具?(引导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6、你认为谁是好孩子呢?为什么?

  三、完整欣赏故事

  教师与幼儿一起讲述故事内容。

  四、情景表演

  请幼儿戴上头饰,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合作的快乐。

中班早期阅读《谁是好孩子》 篇2

  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他们能独立理解一些情节简单,并且贴近生活场景的故事,而《谁是好孩子》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乘车、让座位这些场景都是孩子们在生活中时常看到的,所以很容易让幼儿接受。

  一、绘本内容概述

  这个故事讲述了三只小猴在乘车、让座时表现出的不同表情与行为,这也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时常看到的,所以很容易让中班孩子接受,通过观察以及在共同讨论中理解并判断出谁是好孩子,哪种行为是值得学习的。这对是非道德观逐渐形成中的中班孩子来说,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活动过程分析

  1.开始部分—— 乘车经验交流

  我以乘车的游戏开始导入课题,孩子的兴趣是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2. 观察图片,引入主题——请幼儿仔细观察,并会用较完整的语句表达图片内容

  活动中,我就采用了大图书的形式简要理解故事内容。其中要求幼儿观察图中小猴子的表情、神态、动作等,并让幼儿猜测小猴子的语言、行为。判断是否正确,并在学习表演的基础上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当我观察到到车上来了一位猴爷爷的这张图片时,我问孩子们: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爱动脑筋的孙维刚小朋友说:“我会把座位让给老爷爷,我自己拉着汽车上把手。”孩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想孩子肯定有过这样的乘车经验,在他的带动下,其他的孩子也纷纷讲述着如何让座,此环节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中的第三环节,教师带幼儿完整欣赏故事部分,我采用的方法是:教师播放一段轻松的音乐,请幼儿一起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听老师翻阅大绘本讲述故事,以便达到巩固理解故事内容的作用。音乐的烘托,使得整个活动氛围创设较好。

  3. 活动延伸——讨论怎样做个好孩子

  最后我设计的是一个延伸活动,让幼儿说说身边的好孩子。这可以说是整个活动的亮点,孩子们都能说出自己认为好孩子应做的行为,并大胆地说出我们身边的好孩子。希望以他们为榜样,自己也成为好孩子,孩子们的兴致高涨,都以自己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为骄傲。

  虽然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开始部分的游戏中穿插老奶奶或老爷爷也来乘车,让孩子提前感知让座,或许效果会更明显;小猴子的正面行为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加以巩固,但反面的行为最好避免),但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我们教师选材就要多侧重于材料的适用性及趣味性,这样,孩子才能在玩中学到知识、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