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和小蚊子 篇1
音乐: 郑青梅 活动内容:大象和小蚊子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有顺序地看图片。2、了解串铃、鼓、蛙鸣筒等乐器的不同特点,尝试摇串铃。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和教师一起演奏乐器。活动准备1、鼓、串铃、蛙鸣筒、响板等乐器。(也可根据情况能发出相似声音的物品代替乐器。2、大象和蚊子的故事磁带、挂图。3、幼儿用书第2册4—7页。活动过程:开始部分: 教师和幼儿一起跟着音乐做各种小动物的律动:如小猫叫、小狗叫、小鸟飞、大象走等等。导入课题,引起幼儿上课的兴趣。 基本部分:1、引导幼儿感知故事情节。(1)、出示挂图,教师先让幼儿认识故事中的小动物。然后教师根据挂图,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幼儿理解故事内容。(2)、提问:故事中的大象和小蚊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3)、教师让幼儿有顺序的看挂图。让幼儿说出大象是怎样赶蚊子的? 2、出示打击乐器,让幼儿熟悉它们发出的声音,玩一玩。让幼儿模仿自己手里乐器发出的声音。(1) 教师讲述故事,在有声响的地方暂停,请幼儿选择一种乐器配音。(2) 教师分别用三种乐器为故事配音,请幼儿感受三种乐器的不同特点:慢敲大鼓表示大象走路,连续刮蛙鸣筒表示大象赶蚊子、摇响串铃表示蚊子飞、使劲敲大鼓表示大象跺脚。3 、引导幼儿摇串铃,表示小蚊子飞。(1)、请幼儿分组拿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在飞。(2)、教师用故事情节提示幼儿,尝试摇串铃。 4、教师和幼儿共同用乐器配合故事情节进行讲述。 结束部分:活动延伸1、请幼儿玩玩乐器,说说这些乐器还能表示什么声音?
大象和小蚊子 篇2
一、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较弱,对乐器缺乏了解,《大象和蚊子》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节是幼儿生活中的经验,能够吸引他们又易于理解、记忆,并通过故事情节尝试让幼儿来运用打击乐配音。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集体协作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三、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2、大鼓一个、手铃若干、响筒若干。
重点: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难点: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模仿大象和小蚊子来到自己的座位上。
孩子们,我们来学一学大象走路吧,伸着长长的鼻子,轰轰地走着。现在咱们再变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们表现真棒!
(一) 开始部分
认识大鼓、手铃、响筒.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1、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师:小朋友们,听谁在给我们唱歌?你们认识它吗?——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大家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
幼: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重,声音慢。
2、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响筒。
师:接下来又是谁呢?请小朋友听一听这种声音。老师告诉小朋友:这件乐器叫响筒。(并让幼儿再次欣赏响筒的声音,并仔细地观察其外形)。
3、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拿的是什么?手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手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响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二)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师结合乐器响筒、手铃、小鼓讲述故事。(伴随乐器讲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幼儿,而且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巩固故事。 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呱——呱——呱——的呱呱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大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师:“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 (幼儿回答并表演蚊子晕倒的样子)
3、老师和幼儿一同表演演奏。
师:小朋友想自己来演奏吗?那么老师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响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铃)。
4、老师讲故事,幼儿集体演奏。
(三)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演奏的都非常好,现在这些乐器要回家休息了,咱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去吧。(播放音乐)
五、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乐器,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六、活动反思教学设计: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大象和小蚊子 篇3
一、教材分析:
打击乐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在活动中,幼儿手、眼、脑、心并用,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活聪慧。《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符合幼儿的现实水平,能提升孩子已有经验,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小班的幼儿对大象和蚊子都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时笨拙、可爱和蚊子飞起来轻巧、淘气的样子。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两种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态上反差大的动物,将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与对比鲜明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演奏简单的乐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体验乐器演奏带来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根据故事情节与乐器进行匹配。
3.引导幼儿了解乐器发出的声音,并乐意参与游戏。
三、活动准备:
大鼓.摇铃.盘
四、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能根据股市情节与与乐器进行匹配,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2.难点: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并能控制自己的乐器。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师生问好
1.教师打击乐器发出声音,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刚才听到什么声音了?(鼓声.铃声)
还有什么声音呢?(幼儿讨论)
2.教师出示乐器,进行演奏,幼儿熟悉乐器。
师:今天老师请这三样乐器宝宝来和小朋友作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大象和小蚊子》。
师:1.器宝宝来当大象和小蚊子,一起来听一听什么乐器声音像
大象走路的声音?为什么?(幼儿讨论)
2.边摇摇铃边提问:摇铃像谁的声音?
(二)开始部分
1.教师边讲述故事边表演乐器,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感知游戏。
提问:(1). 大象是怎么走路的?(幼儿表演)教师用大鼓配
合。
(2). 大象打起了瞌睡,谁来了?蚊子是怎么飞的?蚊子看见了什么?它们要干什么了?(我们去叮叮吧)它们怎么叮的?(教师用摇铃配合小蚊子飞的声音)
(3). 大象醒来了用尾巴赶蚊子,它是怎么赶的?(教师用盘子刷刷的声音表示赶蚊子的声音)
(4). 大象生气了,一跺脚,咚!蚊子怎么了?(死了)
2.教师指导幼儿用动作表演故事——师幼共同表演。
3.幼儿分角色用乐器表演故事,教师讲述幼儿表演。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表现的真棒,小乐器累了,想回去休息了,我们把他们送回家——整理乐器
六、活动延伸
为幼儿提供更多不同的乐器和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究还有哪些事物发出的声音像大象和小蚊子。
大象和小蚊子 篇4
托班音乐节奏游戏:大象和小蚊子
宁波市鄞州区姜山幼儿园 李明妃
活动目标:
1、熟悉大鼓、串铃、铝板琴的声音,初步学习使用串铃(用臂部大肌肉带动手腕摇串铃。)
2、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作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活动准备:铃鼓、串铃人手一个,大鼓一面,铝板琴一个、大象屁股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入活动室:游戏:大狗熊与小老鼠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学学大狗熊与小老鼠走路,大狗熊走得慢小朋友就走得慢,小老鼠走得快小朋友也走得快。——讲规则
大狗熊来了小老鼠来了——模仿游戏。
(出示小铃)大狗熊来了(幼儿做狗熊动作)小老鼠来了(幼儿做小老鼠动作)——听小铃指挥做动作。
二、讲故事:《大象和小蚊子》,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感知游戏。
(一)提问:
1、故事里有谁?大象是怎么走路的?——拳头敲手、敲腿表现节奏
2、大象打起了瞌睡,谁来了?蚊子是怎么飞的?蚊子看见了什么?它们要干什么了?哇瑟!好可爱的屁屁呀,我们去叮叮吧!它们怎么叮的?——手食指,拇指相对手臂带动手腕震动表现节奏
3、大象醒来了用尾巴赶蚊子,它是怎么赶的?——用指挥动作表现:的儿~~~~~的儿~~~~~
4、大象生气了,一跺脚,咚!蚊子怎么了?——“死掉”,吐舌头,手放腿上。
(二)教师提醒幼儿用动作表演故事——师幼游戏(用大象的图片)
三、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
1、老师请来了三位朋友,他们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请你听听这是谁的声音:……。——了解乐器和角色的对应关系。
2、你们来做小蚊子,幼儿每人拿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飞,在老师的提示下知道摇动手臂。——初步学习使用串铃。
3、在老师的提示下请幼儿表演蚊子的节奏。(结合大象图片)
4、用乐器来表演故事
四、结束:今天我们和小铃、大鼓、铝板琴作了游戏,他们累了,我们让他们回家休息。——整理乐器。
附: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拉!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瑟!好可爱的屁屁呀!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们就围者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的儿~~~~~的儿~~~~~”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就这样,赶了一次又一次,大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吓死拉。
大象和小蚊子 篇5
南京市春晖幼儿园刘洁
【音乐素材来源】
本次活动的音乐来源于《宾果》,经改编适合大班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我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既要注意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因此,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兴趣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选择了大象和蚊子这两种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态上反差大的动物,将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与音乐、节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在倾听、欣赏、敲击乐器和游戏的过程中自由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及愉悦的进行音乐游戏是我这个活动的总体设计思路。
【活动设计】
1、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段落、图谱与《大象与小蚊子》故事情节的匹配,初步尝试用身体动作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
(2)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小象散步、蚊子叮、赶蚊子等故事情节记忆动作顺序,学玩音乐游戏。
(3)感受和体验游戏中小蚊子“叮”与大象“赶”有趣的逗乐情趣。
2、活动准备:
完整音乐,图谱、cd机
3、活动过程:
(1)教师讲述《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幼儿根据角色创编身体动作。
①教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关于大象和小蚊子之间的故事!”
②边讲述故事边引导幼儿创编大象走、跳、赶蚊子、踩的动作和蚊子飞、叮的动作。
(2)听音乐用动作把这个故事说一遍。
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完整做一遍身体动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就是讲的这个故事,好!听音乐我们一起,用动作把这个故事说一遍!
师带领幼儿听音乐完整用手部动作做一遍,教师的语言进化为精简的语言指令。
(3)出示图谱,教师指图,幼儿看图谱表演完整身体动作(教师根据幼儿掌握情况,随时提供支持。)
①出示图谱,明确图谱上的角色。
教师:这里还有一张特别的图片,把这个故事都画下来,能帮助你们表演这个故事,蓝色表示大象的故事,红色表示小蚊子的故事,这是谁的脚印?
②教师指图,幼儿尝试说一说、做一做。
③教师指图,幼儿跟着音乐做动作。
教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看着图来表演这个故事。
(4)教师与幼儿分角色表演
幼儿演大象、教师演蚊子。
(5)幼儿分角色表演
幼儿分成两部分,一半演大象,一半演小蚊子。
(6)找空地方游戏《大象和蚊子》
4、活动反思:
优点
a本次活动比较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课前准备很充分,层次环节很清晰,教师借助故事、动作、图片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b音乐旋律比较复杂,所以运用大象与蚊子的故事和图谱帮助幼儿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c随音乐做动作时,将故事语言变为精简语言的指令,自然过渡帮助幼儿掌握动作。
d运用图谱帮助幼儿记忆动作,图谱清楚明了,能够让教师进行退位。
e在幼儿通过角色的交换感受大象和小蚊子两者的动作的不同。
不足之处:
a在表现“蚊子叮”的时候,要轻轻的而且要合拍,教师虽然有提要求,但是当幼儿没做到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评价纠正。
b在创编“蚊子被踩扁”的动作的时候,幼儿学蚊子被踩扁的样子,教师要求必须在位子上做,很多孩子没法表现。
c在最后的环节中,教师让一半的幼儿扮演大象一半幼儿扮演蚊子时候,让“蚊子”可以下位活动,“大象”坐在座位上,因为扮演“大象”的幼儿都坐在一起,使得活动比较拥挤。
反思:
a教师提出要求幼儿没有做到,教师应该及时纠正总结。在“蚊子叮”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要求,不是没有节奏的乱叮。
b活动不能只局限在座位上。
(1)很多孩子都趴在地上做这个动作,教师可以换种方式去回应孩子,比如“蚊子趴在地上,衣服就会脏了”。
(2)在最后环节中,可以让幼儿全部离开座位进行活动。
【游戏资料附件】
1、音乐或歌曲乐谱
2、活动的规则设计、动作说明等
3、图谱、画面或课件说明(可画后扫描或可拍照片粘贴)
【活动评价】:音乐教学活动综合评价表(修改待定)
音乐教学活动综合评价表
目标
达成
分析
目标
完全达到
基本达到
未达到
音乐素养
√
学习策略
√
情感态度
√
适合
程度
分析
内容
完全适合
部分适合
不适合
√
组织与实施方式
√
活动
因素
分析
师生关系
积极互动
一般配合
消极被动
√
环境材料利用
充分利用
一般利用
未利用
√
教师
音乐
教学
素养
表现
分析
情绪情感是否与音乐活动融入,潜移默化影响幼儿
好
一般
差
√
能否通过一定的策略使幼儿的大脑动起来,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
√
能否激发幼儿参与活动使幼儿身体动起来,开展模仿、探索、创造等活动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塑造音乐)
√
幼儿
能力
发展
表现
分析
情感态度
情绪态度
√
合作能力
√
音乐
能力发展
感知能力
√
表现能力
√
创造能力
√
大象和小蚊子 篇6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节故事课,在以往的故事中大多是以挂图,教师讲述,幼儿倾听,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很少会有孩子将故事情节记住并讲述的。而在这节课中,将大象赶蚊子和蚊子飞的声音用乐器来演奏,当导入发出声音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就已经集中起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讲述故事,在表演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整节课环节比较紧凑,不仅孩子们乐于参与,我也从中收获快乐。但是在让幼儿进行表演时忽视了让幼儿自己边做动作边用乐器表演,当看到个别小朋友下来想像小蚊子边做动作边表演时意识到忽略了幼儿的发展空间。所以在表现小蚊子飞来时声音大,飞走时声音渐渐变小的变化,幼儿很难理解并控制乐器进行表演。 幼儿长时间从事一种活动,会引起疲倦,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打击乐活动中应注意乐器的多样性及活动中注意动静结合,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注意力和想象力。
大象和小蚊子 篇7
一、活动目标
1、认识串铃,学习用手臂部大肌肉带动手腕摇动的方法。熟悉串铃的节奏和音色。
2、根据故事情节变化,学习用笨重的体态和收缩的动作分别表现大象和小蚊子。
在教师眼神和动作的帮助下,在重重敲大鼓时能保持不动并控制自己的乐器不发出声音。
二、活动准备
1、串铃人手一幅、大鼓一只
2、教学挂图、幼儿用书《大象和小蚊子》
3、故事《大象和小蚊子》
三、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有关大象和小蚊子的经验。
1、师:小朋友,你们见过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大象走起路来是什么样子的?声音怎么样?(引导幼儿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谁会模仿大象走路?(引导幼儿用声音和动作表现)
2、师:你们见过小蚊子吗?小蚊子和大象比较,身体怎么样?
它飞的时候会发出声音呢?(引导幼儿发出嗡嗡嗡的声音)
谁会模仿小蚊子飞呢?(引导幼儿用声音和动作表现)
3、师:请你们猜一猜,大象和小蚊子之间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呢?
二、引导幼儿看教学挂图,老师讲述故事《大象和小蚊子》。
1、师:大象走路的声音是怎样的?小蚊子飞的时候是什么声音?
最后大象生气跺脚时发出了什么声音?
2、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超大的大象走路吧!(引导幼儿用声音和夸张的体态表现大象的笨重)
3、师:再来学一学超小的小蚊子飞吧!(引导幼儿用声音和收缩和轻巧的脚步来表现小蚊子的灵巧)
三、出示串铃和大鼓,引导幼儿认识并听其音色。
1、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乐器呢?(串铃)它是什么样子呢?
2、师:它会发出什么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摇动串铃,幼儿倾听)
3、师:老师刚才是怎么拿串铃的?(再次摇动串铃,幼儿观察)
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摇动串铃吗?(带领幼儿空手练习动作)
4、师:你觉得串铃摇起来的声音像刚才故事里哪个动物发出的声音?
5、出示大鼓:这是什么乐器呢?它发出的声音像故事里哪个动物?
四、再次讲述故事,学习用串铃演奏。
1、老师讲故事,示范用串铃模仿小蚊子飞。
2、学习用串铃演奏。提醒幼儿,不演奏的时候每个人的串铃都不可以发出声音。
幼儿和老师分别用串铃和大鼓表现故事:小朋友用串铃模仿小蚊子飞,老师用大鼓模仿大象走路: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