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对绘本原著的解读
《宝贝不可以》选自绘本《大卫不可以》该绘本获美国1998年凯迪克银奖;199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好书推荐;1998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一百种图画书”(修订);xx年第七届日本绘本奖读者奖。
作者兼绘画大卫·香农以巧妙的构思、细致的画面、简单的文字,将这本书的人物形象、主题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
●绘本作为教材的解读
该绘本作为教材可以挖掘的点很多,如,画面的观察阅读,故事中重复的结构、主题内涵的理解,甚至是绘本的绘画风格。但是最能打动小读者内心的就是故事中主题的内涵。我把这个绘本教学之所以定位在中班,是因为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需要对幼儿有些挑战性,这个活动对于小班显然不合适,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可能较容易理解不可以背后的母爱,对于中班幼儿要理解不可以背后的母爱是有点难度的。
中班孩子的心理特征,介于小班和大班之间,他们有时候像小班那样需要情景,有时候像大班那样需要逻辑。那么我认为要让中班孩子去理解这种主题内涵很关键的是要从情景切入,让他们去关注故事中的情景,再去理解主题内涵,
所以我把目标定位在:1)通过阅读图书理解“不可以”后面的爱和关怀,萌发爱妈妈的情感。
2)根据画面中出现的情景和图画符号,合理猜测妈妈的话,学习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中第一条目标是活动的重难点,第二条目标是作为一个早期阅读活动对幼儿书面语言及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
●活动设计脉络
感受妈妈的爱——理解妈妈的爱——表达对妈妈的爱,这是本次阅读活动的阅读脉络。第一层次以谈话的方式引入,从讲述喜欢妈妈的理由,到倾听妈妈的话,孩子们深深感
受到妈妈浓浓的爱,由此引发第一个阅读期待——为什么会有孩子不爱听妈妈话?
第二层次是以阅读理解的方式进行,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之所在。从引导孩子对画面的阅读观察,讲述“大卫做得对不对”,引出妈妈的话“大卫,不可以…….”,从画面符号转换到语言符号又回归到对画面符号的理解,生活中的经验使孩子们感同身受,由此引发他们的小小讨论:“大卫的妈妈到底爱不爱大卫”,陈述分析各自理由的过程,正是理解妈妈的爱的心路历程——尽管妈妈的话有时不那么让我们高兴,但每句话都装着妈妈满满的爱。
第三层次在爱的表达中落幕,从妈妈送给大卫的爱的礼物——拥抱,引导孩子们学习分享体验:对妈妈的爱要勇于表达,不仅要讲出来,更要用行动来表示。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图书理解“不可以”后面的爱和关怀,萌发爱妈妈的情感。
2、根据画面中出现的情景和图画符号,合理猜测妈妈的话,学习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录音:妈妈的话;ppt。
活动过程:
●谈话引出
1.说说爱妈妈的理由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聊聊妈妈。
——你爱妈妈吗?为什么?
2.倾听妈妈的话
——你听见妈妈说了什么?(幼儿自由阐述)
——听了这些话你心里怎么想?(开心,高兴、感动、激动、温暖------)
过渡提问:
——那么是不是妈妈的每一句话你们都爱听呢?真的是这样吗?我认识这样一个孩子,有时候喜欢听妈妈说话,有时候害怕听到妈妈说话,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本书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