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诗歌欣赏《水上的画》

2020-02-17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童趣、优美的意境。

2、尝试以绘画和肢体动作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重点: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童趣、优美的意境。

活动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字“套”、“笑涡”的含义。

2、尝试以绘画和肢体动作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一幅池塘大背景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题

提问:你喜欢画画吗?我们平时都是画在什么地方?你有没有见过水上的画?

二、理解儿歌

1、听音乐看多媒体画面。在幼儿欣赏画面时教师轻语引导。听,是什么声音?这是哪里?

提问:谁在画画?

它们画了什么?

师:有一位作家把这些美丽的图画写成了一首诗歌,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优美的诗歌《水上的画》。

2、完整欣赏儿歌(边看多媒体,教师边配乐朗诵)

3、儿歌梳理。教师边理解提问,边根据诗歌内容作画。

(1)师:多美的儿歌呀!诗歌的题目是什么?

(2)请你用儿歌里的话告诉我们:

谁在画画?画了什么?

雨点是怎么画画的?

小圆和大圆是怎么变的?

几条小鱼也来干什么?

它向谁学呢?

它是怎么画的?

(3)欣赏诗歌(完整)教师边朗诵边指示图片,并辅以简单的手势动作。

(4)重点提问:

谁开心地笑了?

水池为什么开心地笑了?

什么是笑涡?(请有笑涡的幼儿)

水池的笑涡又是什么?

4、教师完整朗诵,幼儿倾听。(媒体)

三、表现儿歌

(一)用画笔表现

播放配乐朗诵,幼儿在蓝色的大纸上边画边体验欣赏。

(二)用舞蹈表现

1、教师边朗诵边用舞蹈表现。

2、幼儿和教师一起边朗诵边用舞蹈表现。

评课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且富有创意,旨在让幼儿从情感上去体验诗歌中童趣、优美的意境,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了学习朗诵诗歌。(个人认为诗歌的精髓源于一种优美的文学意境,优美措词只是作者一种情感的表现手段,内在的情感才是真正值得教师反复去推敲、孩子用心去感受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孩子能熟练朗诵诗歌,但他的弊端是:孩子可能已经能够熟练诵读,可是对诗歌中传达的真实情感理解得不是很到位甚至很肤浅。)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周老师在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和教法的选择上突出了重点(在第二环节的理解诗歌中通过一系列简明扼要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突破了难点(运用孩子易接受的方式帮助其理解诗歌中关键字的理解。如:游戏《套圈圈》理解“套”、教师寻找笑涡理解“小窝”,这里建议直接让幼儿两两结对寻找“笑窝”代替老师自己去找,让孩子在和同伴的近距离寻找中发现开心时才会有“笑窝”),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结构严谨,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环节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教学方法丰富(直观形象法、游戏法、观察法、角色扮演法、提问法、动静结合法等),教学手段新颖(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周老师以从容、大方的教态、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热情和蔼的态度深深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教学整体效果良好,给幼儿一种在水上画画优美的意境。建议在细节方面可以再推敲一下,如:为孩子提供一个完整欣赏的机会,当个别孩子出现一些小状况的时候不要因为一个孩子停下来,破坏了诗歌欣赏的完整性,给正在享受其中的孩子一种“梦境破碎”的惆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