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目标
1、能随音乐做小老鼠走、左右张望的动作,较形象地做出小老鼠拉泡泡糖的动作。
2、喜欢参与韵律活动,学习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进行表演。
3、知道泡泡糖会给别人和环境带来不方便,要爱护我们的环境。
·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
2、事先玩过泡泡糖,对泡泡糖的粘性有感性认识。
· 活动过程实录
一、开始部分
听故事,按故事情节做动作。
(1)老师讲故事。
(2)按故事情节做玩泡泡糖的动作。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听音乐,按故事情节做动作。
(1)引导幼儿练习a段动作:头部动作练习、手与头部结合动作练习、站起来学老鼠的动作。
(2)按b段故事情节学做拉泡泡糖的动作。
提问:
①小老鼠踩到了什么?(泡泡糖)
②小老鼠用手去拉泡泡糖时泡泡糖怎么在手上拿不下来了?怎么回事?(粘住了)
③粘住了怎么办?(引导幼儿练习拉的动作,突出用力拉的感觉,老师适当示范)
④泡泡糖还会粘到哪里?(发挥想象,创造表演)
2、随音乐完整表演动作。
(1)“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真有趣,我们也来表演一下吧。”(幼儿听音乐表演)
(2)老师有意识地选择几个表演有特色的孩子,再次表演给大家看,并组织幼儿讨论和相互学习。(可以重复练习几次)
3、玩游戏
第一遍游戏:幼儿与老师一起听音乐做动作。
第二遍游戏:老师提醒幼儿注意泡泡糖弹回来可粘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三、结束部分
1、配班教师扮大猫出来捉老鼠,小老鼠们赶快回家躲起来。
2、环保教育:泡泡糖应该包在纸里后扔进垃圾桶。
过程描述:
活动开始前,老师又拿出了孩子们多带的泡泡糖,看着他们目不转睛的样子,不禁心里窃喜,看样子这群“小老鼠”又在咽口水了,之前品尝泡泡糖的事情估计还记忆犹新呢吧!
a段音乐响起,孩子们纷纷走下座位扮演起小老鼠来,可是,怎么所有的老鼠都是一个样子?两只手缩放在嘴边,有的老鼠还很笨重的走路,这可让老师傻眼了,赶紧提醒:“小老鼠阿,你们这么大声地走路,可要把猫招来了!快东看看西瞧瞧,提高警惕吧!”话音一落,果然个个“小老鼠”轻手轻脚的走路了,但是对于音乐中的左看右看并不能做出反应,于是老师单独拎出那个乐句让他们听,个别幼儿听出音乐中的变化,并且迅速做出了左看右看的动作,老师马上给予了肯定:“这只小老鼠的动作和音乐很匹配,跑跑跑,左看右看。”这下,“小老鼠”们逐渐能根据音乐旋律东看一下,西看一下,可是,所有“小老鼠”的动作还是一样,缩着“爪子”就是他们的唯一标志!
随着b段音乐的出现,“小老鼠”们开始拉起了泡泡糖,有的在嘴边拉呀拉,有的在身上拉呀拉,有的弯着背,有的低着头……动作是各种各样,再看看他们的表情,很费力的样子。没想到这会儿拉泡泡糖的动作还挺多呢,原来泡泡糖粘的位置不一样,真是一群聪明的“小老鼠”!
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拿出泡泡糖分给了孩子们,看着他们将剥下的包装纸扔进了垃圾桶,老师没有出声。请他们继续嚼一嚼泡泡糖,让他们把泡泡糖粘在身体的不同位置拉一拉,然后提问:“现在泡泡糖吃过了,玩过了,那么应该怎么做才对呢?”所有的孩子都跑向垃圾桶,将泡泡糖直接扔进了垃圾桶。一切结束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泡泡糖、口香糖吃过后,我们应该把他们包在原来的包装纸里或者找一小张纸把它包起来,然后再扔掉,这样就不会粘在地上、粘在垃圾桶上,收垃圾的清洁工就能方便的处理掉它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