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活动:可爱的蔬菜宝宝

2023-08-04

小班音乐活动:可爱的蔬菜宝宝 篇1

  一、活动目标:

  1、乐意用身体动作表现蔬菜(黄瓜、番茄、茄子)的外形特点。

  2、在音乐活动中,感受欢快的音乐旋律。

  二、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学念“买菜”的儿歌,了解黄瓜、番茄、茄子等蔬菜的基本特征。

  物质准备:围裙和菜篮子;黄瓜、番茄、茄子实物若干;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用儿歌“买菜”说说蔬菜

  师:今天妈妈带你们去菜场逛一逛(踏步进入)

  音乐《我爱洗澡伴奏》

  出示蔬菜黄瓜

  师:黄瓜长不长?番茄圆不圆?茄子弯不弯?

  幼:我喜欢黄瓜。

  师:今天妈妈去买菜

  幼:买了什么菜?

  师:黄瓜黄瓜长又长。番茄番茄圆又圆。茄子茄子弯又弯。

  幼:我爱吃黄瓜、番茄、茄子

  二、用动作表现蔬菜(黄瓜、番茄、茄子)的外形特点

  1、师:番茄、黄瓜、茄子,我们通通买回家。到家了,请坐吧。今天跟着妈妈买菜的感觉怎么样呢?买了什么菜?买了几样?

  小手伸出来。一起来数数看。

  2、师:谁喜欢吃黄瓜?黄瓜吃起来感觉怎么样?

  师:谁喜欢吃番茄?番茄吃起来怎么样?茄子呢?

  3、师:黄瓜长什么样?幼:长又长、绿又绿。

  师:谁来做一做长长的黄瓜的动作

  师:看好了,妈妈来变黄瓜。黄瓜怎么样?

  (引导幼儿发现踮脚)为什么要踮起脚呢?(更长)

  师:妈妈数123,你也来变长长的黄瓜。(幼儿学习)

  师幼一起跟着音乐表演,念儿歌(黄瓜黄瓜长又长,我爱吃黄瓜)

  师:番茄长什么样?(圆圆的)

  师:谁来做做圆圆的、大大的番茄。(个别幼儿)

  师幼一起做123变变变

  师幼一起跟着音乐表演,念儿歌(番茄番茄圆又圆,我爱吃番茄)

  师:茄子长什么样?你会用动作来表示吗?

  请个别幼儿示范,教师指点动作。(弯弯的)

  师幼一起做123变变变

  师幼一起跟着音乐表演,念儿歌(茄子茄子弯又弯。我爱吃茄子)

  三、律动游戏《去买菜》

  1、师:妈妈今天买了几样菜?3样

  师:长长的黄瓜在哪里?圆圆的番茄在哪里?弯弯的茄子在哪里?

  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

  2、师:现在请你变成一样你最喜欢的蔬菜宝宝。(鼓励幼儿自己扮演,123变)

  3、师:现在妈妈还要去买菜,你们就是菜场里的蔬菜宝宝,听到妈妈买了什么菜,你就站出来,用动作告诉大家。

  师:今天妈妈去买菜。 幼:买了什么菜? 师:黄瓜黄瓜长又长  幼:我爱吃黄瓜

  3、延伸:跟着妈妈回家喽!

小班音乐活动:可爱的蔬菜宝宝 篇2

  针对小班幼儿用餐时发现很多孩子对蔬菜都不怎么爱吃,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我特意设计了这么一个教学活动,让孩子在说说、做做的的音乐游戏情境中掌握蔬菜的颜色、形状,并能用身体动作有节奏地表现所出示蔬菜的形象,在体验欢快的音乐旋律中培养孩子对蔬菜的喜爱,使孩子了解蔬菜的作用及食用后对身体一些好处,从而爱上蔬菜、喜欢吃蔬菜。我以“买菜”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通过和妈妈去买菜了解西红柿、黄瓜、茄子这三种蔬菜的颜色及外形特征,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将外形特征表现出来。 (伴音乐说:和老师一起去菜场买菜好不好啊、)

  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课中,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始终要将幼儿推在前,充分的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才会提高,课堂氛围才会活跃,幼儿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在一次活动中,我将西红柿、黄瓜、茄子三种蔬菜的卡片贴在黑板上,按照备课时事先想好的顺序,逐一出示,请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所出示蔬菜的形象。

  师: 茄子宝宝长的什么样?幼:弯弯的。

  师:那谁能用身体模仿出弯弯的茄子? (幼儿尝试模仿)

  师:你们模仿的可真像,茄子宝宝回家休息了,番茄先生出来了,番茄先生长的什么样?

  我按照备课时的顺序,按部就班的完成了这一环节,孩子们也是按照我给的思路,配合我一步一步的完成我提的要求,整个活动都是我在牵着孩子的鼻子朝指定方向前进,这完全和“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是背道而行的,

  其实我和不少老师一样,心中是想把幼儿放到主体的地位,可是却怕幼儿的主体会失控于自己的指导,不敢放手去做。于是就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活动前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准备了许多的教学“道具”,甚至安排好了幼儿的每个动作,每句回答。在教学过程中,看上去是让幼儿主动地去操作、学习,但往往总是匆匆走过场,将“主体”流于形式,最后还是跟着老师走,完全让幼儿在老师设计好的轨道上活动,打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口号,演了一场好看的戏。意识到了这一现象后,同样的环节,我及时做了调整:

  师:茄子宝宝长的什么样?幼:弯弯的。

  师:那谁能用身体模仿出弯弯的茄子是什么样的? (幼儿尝试模仿)

  师:你们模仿的可真像,原来可以用这么多的动作来模仿弯弯的茄子,茄子宝宝很开心,知道你们都非常喜欢他,接下来我们再请谁出来呢?

  幼:番茄,请番茄出来。

  我直接把下一环节,抛给孩子们来选择,孩子们很开心的说出了他们想请出的对象,我也顺其自然的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师:番茄先生其实也挺可爱的,番茄先生长的怎么样?既尊重了幼儿的选择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通过这一改动我清楚地看到,在活动中,幼儿主体性表现得不足,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质量。该给予幼儿多少主动参与的空间,如何有效、恰当地体现幼儿主体性呢?

  我们要以尊重幼儿个体为前提,每个孩子都是个独立的个体,不论孩子多大,懂得多少,他们都应享有与其心智成熟程度相适应的自由权利,我们不能以孩子还小为借口,来剥夺他们应有的自由,让幼儿在老师的操纵下表现“主体”。我们应把幼儿作为发展中的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尊重他们的情感、思想,与他们平等地交流、互动。在教学中放手让幼儿去主动地学习、探索。以尊重幼儿个体的前提下有效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但要说明的是,那仅仅是因为幼儿需要帮助,而不是因为幼儿无知无能,让适当的点拨指导使会幼儿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时,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回答是很肯定的,希望能完成这件事,希望在快乐中体验成功,而在活动中也是如此。在活动中,幼儿的成功就是获得了知识、得到了提高,在老师这,幼儿的成功也就转化为活动目标的完成。我们老师的活动目的就是帮助幼儿在快乐中获得成功,在活动中,给孩子多少主动参与的空间,也应以此为依据。比如在这节音乐活动中,最后一环节,是让幼儿跟着我听着音乐再去菜场买一些蔬菜,我依旧把买来的蔬菜贴在自己的身上,却忽视了孩子们这时的感受,其实他们也想参与进来,感受从菜场买到菜时的愉悦心情,而我却扼杀了他们的意愿,通过反复推敲,我把这一环节重新加以了修改。我把买菜的任务交给了他们,让他们跟着音乐作出相应蔬菜的动作再把蔬菜宝宝买回家,请客人们品尝,孩子们玩的很尽兴,不仅买到了蔬菜还形象的把各种蔬菜的特征模仿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