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学时,我发现我们班级中的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较为不足。表现在:同伴之间不能较好地交流,上课多数幼儿不愿上来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讲述时,他们说的句子不完整等。看到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心里感到很着急,我想通过各种方法来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是让孩子想说,孩子只有有了说的愿望,他们才会忘却害怕,勇敢地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意思大胆地说出来,有了交流,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沟通就会多。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就是本着这种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班级里的幼儿从不愿说到敢说,从不敢说到争着说,从不会说到完整地讲述。我们班在课间有10分钟的“快乐小天地”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表现自己。 曾记得有一天,我小朋友,今天谁愿意来给大家讲故事,这时,苗苗小朋友慢慢地举起了手。苗苗小朋友是个内向的小女孩,胆子比较小,平时不太喜欢说话。这时,我就高兴地说:“苗苗小朋友今天真不错,她自告奋勇地来讲故事,那你准备给小朋友讲什么故事”。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小朋友都静下来准备听故事,苗苗小朋友却感到非常的紧张,几次开口,都连故事的题目也没有讲清楚。这时,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苗苗小朋友低下了头。更加不敢开口了。见此情景,我说:“苗苗小朋友今天真勇敢,但可能她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我们让苗苗回家以后再准备准备,明天再请她为大家讲故事。”孩子们总算安静下来了。 第二天,又到了“快乐小天地”的时间,孩子们有的讲了故事《狼来了》有的讲了《三只羊》他们都讲的头头是道,赢的了大家的掌声,活动快要结束了,只听到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可以讲吗?”我抬头一看,是苗苗小朋友,我问:“你要什么?”她说:“我也想讲故事,你不是说今天要我讲故事的。”苗苗小朋友轻轻地说。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昨天对苗苗小朋友说的,同意她准备好了明天再来讲的,怎么今天忘记了呢?我立刻说:“现在我们大家来欢迎苗苗小朋友给我们讲个故事,好吗?在小朋友的掌声之中,苗苗小朋友高兴地走到前面,圆圆的脸上露出了光彩,她不再是那么的胆怯,迎着小朋友热情的目光,她开始讲了起来,我讲的故事是《聪明的猴子》。从前,有一只猴子,它蹦蹦跳跳……她的声音比昨天响亮了,眼睛也能注视着下面的小朋友,偶尔也能配上一些动作。故事虽然讲的不那么流畅,甚至有点儿断断续续。但是她还是能完整地把故事讲完。 看着苗苗满足的神情,一种愧疚感油然而生,也许苗苗小朋友等待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因为,我的一句话,苗苗小朋友在家里一定又下了很大的功夫,后来,才听她的奶奶说:“她一回到家,苗苗就缠住她要她讲故事,在桌子上讲,在床上讲,到了第二天眼睛刚刚争开来,她又开始讲了起来……为了争取这个机会,她鼓起了很大的勇气,才向我说出了”老师,我也可以讲吗?而我过去竟没有发现孩子那想表现的欲望和热情。我想班上肯定还有许多像苗苗一样,甚至比她更加胆小,内向的孩子,他们不敢举手,更不会争着自己表演了。他们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他们更渴求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扬,他们的内心同样有求知的欲望,有表现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实现需要我们老师的关心、帮助和鼓励。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他们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由学习中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 我深信,在今后,我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充分给他们创造各种有利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全班幼儿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都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