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因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在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
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对他智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时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语言发展都特别快,大多孩子都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因此,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从孩子呀呀学语就应该着手,给孩子创造多听、多说、多看、多摸的机会,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正确的引导和挖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幼儿园的活动,对人的智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一直以来,它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枯燥的、抽象的。在教学活动中也经常是教师传达、幼儿接收的形式,真正孩子理解、懂得了多少,都不得而知。一旦回到日常的生活中,许多孩子又不知是怎么回事。在经过自己实践以后,我发现:在教学活动的正式和非正式活动中,我们的孩子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缺少语言这个桥梁。因为他们不会说、不愿说、不肯说,造成了在数活动经验积累上的困难和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不完整性。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能说会道,而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可是怎样才培养好幼儿的语言表达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认识和看法。
一、在非正式的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的非正式活动是指幼儿受内在需要的驱动,在一定环境及自然状态下,自发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学具、玩具,创设学习环境,让幼儿自愿、自由地进行活动。
在《学前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而教育的非正式活动正是通过一个比较宽松、自然的环境,让幼儿在贴近生活的状态下,自发自主地运用语言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
1、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敢说。
许多刚入园的孩子都较胆小,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现,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 或一个人自言自语,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教师对幼儿人格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愿说。而非正式活动正是给了每个孩子这样一个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