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运动前准备工作的时候,豆豆正在脱外套,突然,一阵“哗啦啦”的声音打破了原本有序的准备工作,顿时,一片喧哗,小朋友们都被豆豆口袋中掉出来的小彩珠给吸引了,“万老师,豆豆的珠珠掉出来了!”、“好漂亮的珠珠啊!”…… 当时,我一见到地上跳跃着地彩珠,就认出了这些是生活区中用来串珠用的材料,再看看豆豆的表情,很是尴尬,刹那间,豆豆托着脱了一半的衣服定在了原地,有种要哭出来的倾向,那一刻,我什么都没有说有关珠珠的话,只是让所有小朋友赶紧继续之前的准备工作,并让豆豆把珠珠赶紧捡起来……一个上午,紧凑的各环节有序的进行着,我并未找豆豆谈及早上的事情。 中午吃饭时,豆豆很早吃饭,可能她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所以在吃饭时表现得格外好,早早就吃完了饭,搬着小椅子准备坐下,“阿猫!到万老师这里来一下”,我边说边坐下,豆豆慢腾腾地走到我跟前,小手不停的扭着衣角,低着头来到我面前。我双手抱着豆豆,让她坐在了我的腿上说:“阿猫是不是很喜欢那些漂亮的小珠珠啊?”豆豆低着头,点点头。我便说:“这些漂亮的小珠珠也很喜欢和阿猫做朋友,和阿猫做游戏,但是呀,到了晚上,珠珠要回家,找不到自己的家,珠珠宝宝会害怕地哭的,阿猫如果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里,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也会哭呀?”豆豆点点头,始终没有看着我,只是看着手中的衣角。“阿猫,看着万老师!”,豆豆慢慢抬起头看着我,“阿猫,我们把珠珠送回家好吗?让它们和所有的宝宝做朋友,和他们做游戏吧!”说完,豆豆点点头,从我的腿上跳下来到生活区中把口袋中的珠珠放回去了。 从始至终,我都不认为豆豆的行为属于“偷窃”,但是如果不及时的纠正学前儿童随便“拿”的行为,那就将会演变成偷窃并成为儿童的顽习,就可构成其品行上的问题和障碍。年幼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会把其想要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视作为自己的东西。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才能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学前儿童中发生的“拿”的行为,开始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果发现该现象而不及时阻止,那就可能成为习惯,即使没有明确的动机,也会发生偷窃行为。 当珠珠掉出来那刻,我之所以当没事发生,是为了避免影响豆豆一个上午各活动的情绪,另外,为了避免在其他幼儿心中烙下“豆豆偷东西”的印象,我让“掉珠珠”的小插曲很自然的过去,将该事在不经意间化了,并单独找豆豆谈话,谈话的过程中,避免伤及幼儿的自尊,采用了“换位法”(豆豆要回家,珠珠也要回家)加强幼儿不能随便改变任何东西原本的位置,更不可以随便拿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