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2019-03-22

  中国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短短的几句话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教育是慢的艺术,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从容的等待,在孩子身旁陪伴他静静的成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一项慢速作用的过程,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样,而要想很好地观看这个世界里的风景,“慢”是最为重要的,慢慢地等待。

  一、慢教育的概念

  张文质先生说过: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陶行知曾说:让真的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里发出,打到心灵深处。

  做为一线教育的教师,我清楚的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背后所包含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而慢教育则是恰到好处的强调了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正如卢梭所强调的,教育必须依照儿童的内在自然的发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使儿童得到发展。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是的,工业产品没有生命,农作物则不然。受教育者是人,人是有生命的,人的成长就像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一样,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有他自身的规律。教学应该是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过程。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二、慢教育的现象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教育的步伐也在不断的突飞猛进,为了不让学生落后,老师不肯“慢”导致的结果使得教育教学的内容不停的加大容量,加快节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愿“慢”,于是从小就给孩子承担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压力,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慢一步,这种现象从幼儿园就开始形成了一种风潮,经常有家长离园时间早早的就来到幼儿园将孩子接走,去上一些舞蹈班、美术班、少儿英语班等等各种兴趣班,而很多时候,家长自以为煞费苦心的为孩子考虑,却不曾真正的问过孩子到底喜欢什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兴趣班,那些什么兴趣班都没有学的家长们也按耐不住了,纷纷来咨询老师:“我想让我们家的宝宝上个兴趣班,学什么合适呢?”孩子们之间也会交流,有的孩子很自豪的说我在舞蹈班学会什么什么舞蹈?有的孩子则会愁眉苦脸的跟老师说:“我今天不想画画了” ,孩子们的确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因为这些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可以看出很多时候都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将自己的梦想或是爱好强制的灌输给孩子。

  大家总会认为“快”比“慢”好,从而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3—4岁的幼儿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而4—5岁的幼儿则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5—6岁的孩子就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网等,如果我们让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就好比过早的让孩子学习绘画的技巧,即使你告诉了他,大海应该是蓝的,太阳应该是圆的,无形中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更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1/3